導語:匈奴挑釁漢朝,寫下四字戰書,漢朝小吏每字添一筆,將其嚇退
漢字真的是充滿了魅力,一筆一劃書寫人生,方正的文字彰顯著民族的氣節,這是智慧的結晶,每個漢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含義,規定的筆畫就像是人生的準則一樣,不能逾越,多一筆或者少一筆都會讓意思發生巨大的變化。
我記得上小學時期,老師們為了讓我們懂得寫字的時候不能缺斤少兩和畫蛇添足,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廠家在給烏魯木齊的某家公司製作東西,這筆生意廠家很重視,前期的工序都非常精細,但是到最後的包裝環節,他懈怠了,認為馬上就大功告成了,然而現實好好給他上了一課,他將“烏魯木齊”印刷成了“鳥”魯木齊,最終對方拒絕簽收,這一單他賠慘了,並且對他們公司的聲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其實這樣的故事並不在少數,相傳在漢朝時期,就出過這樣一次事。
天心取米
在漢朝建立的初期,國力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盛,劉邦當時想要征討匈奴,結果自己差點回不來,要不是後面有文景之治,漢武帝征討匈奴的時候也沒有那麼舒服。
漢朝前期的弱勢讓匈奴十分開心,因為這樣他們在漢朝的疆域中為非作歹,漢朝也管不了他們,最終漢朝為了平息匈奴的騷擾,只能和親的方式換取和平,但是這樣的和平註定是不長久的。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空前強盛,而匈奴見此情景便想獲取更大的利益,出於謹慎他們先向漢朝下達了一封戰書,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卻充分的展現了匈奴的禍心!
匈奴送來的戰書為“天心取米”,不過當這封戰書送到漢武帝劉徹面前的時候,漢廷眾人有些懵,不清楚匈奴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為了不讓面子丟到匈奴去,漢武帝張榜招賢讓人破解這個謎題。
沒想到的是,讓群臣都束手無策的“戰書”,被一個小吏破解了!這人名叫何塘,是名修撰官,他解釋道:這“天”乃為漢廷是“天朝”;而“心”指的是漢朝統治的領地;而“米”則是當今皇上;這“天心取米”的含義十分明顯,他們想要消滅漢廷,取代漢武帝的意思。
漢武帝聽後勃然大怒,想要對匈奴出兵,但是在這之前他們要回一封戰書,不然有失風範,何塘聽後表示這事情簡單,只需要將這幾個字各添上一筆,就能原封不動的送回去!他在“天”上加了一“豎”變成了“未”;在“心”上加了一“丿”,變成“必”;在“取”上加了一個“乛”,最後演變成“敢”(這裡有一個漏洞,這個字其實是添加了兩筆);在“米”上添加了一“橫”,最終演變成“來”,整體變成了“未必敢來”,這是對匈奴的蔑視。
漢武帝龍顏大悅,好好賞賜了何塘一番,並將戰書送回,而匈奴收到這封戰書,看到漢廷如此強硬,感覺他們肯定有所依仗,最終放棄了這場戰爭。
故事的漏洞和背後隱藏的東西
故事很好聽,但想必大家已經聽出了這個故事中的漏洞,先不說何塘的出現有些過去突兀,就光從漢朝使用的文字是小篆而不是我們現在用的“簡體字”,就能證明這個故事是假的。
文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從最開始的甲骨文演變成現在的漢字,這中間是經歷了上千年的打磨而形成的。那為何會有這個傳說?而這個傳說的出現,又能說明什麼問題?
近代文字改革出現在上世紀1956年,這個故事必然是出現在這之後,並且在到西漢時期“天心取米”應該是這個樣子:
而“未必敢來”則為:
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是一筆就能改變的,這從側面也能證明這個故事很不靠譜。
在老唐看來,這種故事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提起人們對文字的興趣,以及讓人們認識到書寫文字要保持正確的重要性。
我們都清楚,在古代不管是在哪個國家,知識都是一種“奢侈品”,這些東西知識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普通人想要獲取知識真的是太難,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古代才出現了鑿壁借光等詞語,可能有些人感覺“鑿壁借光”等詞語不過是騙人的東西,甚至有些人還專門做過實驗來批判古人“作秀”。
但是隻有真正瞭解過那個時代,我們才清楚,寒門難出貴子的真意,這或許並不是一場作秀。
故事出現的環境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飛速前進,所有人都認識到了一個問題:人才太少了!
西方的文藝復興的出現,讓西方的科技領先東方一大截,知識體系的改變,讓世界重心偏移,但這只是暫時的,如果只是滿足於現狀,西方的地位將不保,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地位下滑,而想要保持住這樣的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大量的人才,推動社會的進步,西方知道這個道理,而我們作為曾經被迫害的人更能懂得這樣的道理,為了改變人才儲備太少的情況,中國展開了一場文字變革以及掃盲運動!
讓文字發生改變,讓更多的人掌握文字,這樣的聲音其實在上世紀初期的時候就出現端倪,而當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人出現後,這樣的聲音愈演愈烈,甚至魯迅曾言:漢字不滅~,可能是有些偏激,但在當時的環境中,也只有這樣的聲音才能發人深省,他真的是想滅漢字嗎?可能並不是,魯迅等人的想法可能只是為了讓漢字變得更加簡單一些,讓更多的人能認清漢字,能夠改變自己的思維,最終拯救這個國家。
新文化運動的人知道這個道理,而新中國成立後,所有的有識之士也能清楚這樣地做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對文字進行了變革,簡化了繁體字,讓人們更方便的就能學習知識,掌握文字!而為了不讓人們感到枯燥,讓人們認識到文字的重要性,像“天心取米”的故事就多了起來,這樣叫:寓教於樂。
中國的掃盲運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
有人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
“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寫字,放呀麼放光明。什麼字,放光明?學習,學習二字我認得清……”
這首《夫妻識字》是多少人走進學堂的“路引”?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全國有80%的以上的人是文盲,別說看告示什麼的,就連簡單的名字都不會寫,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推動國家的進步,如何才能趕上西方國家不受他們的欺凌?靠別人,是走不通的,我們能靠的只有自己!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從來都不是玩笑,而掃盲運動的成果也是很明顯,中國改變了以前一窮二白的形象,中國有了自己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中國人不僅佔了起來,還富了起來,為新中國的建設以及各項事業的發展和壯大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天心取米”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我們現在還在使用,就像化學老師在課堂上的“做法”,物理老師的“手劈磚”等等這些方式不也是寓教於樂的延伸嗎?
故事只是表象,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故事的內涵,這或許是一個玩笑,但這種玩笑會創造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