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通俗演義:
楔子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各位看官,絲路之歷史,其時間之悠遠,自“人猿相揖別”而至諸位讀此文之現在時;其地域之廣闊,自歐亞非而美洲而澳洲,凡人類足跡所到之處均屬此列;其領域之豐富,自生活而政治而經濟而軍事而宗教與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絲路源自中國,遠至世界,一部絲路史,亦是一部世界史。但作者本非歷史專家和文化專家,故不以考證為能事,筆觸所至,欲以通俗易懂兼有想象演義之文字,敘述絲路發展之傳奇歷史,描繪絲路之傳奇事件和人物,故命之曰:絲綢之路通俗演義(簡稱“絲路演義”)。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作者亦希望諸君能漫讀此百回連載之《絲路演義》,感千百年之絲路情,悟千百年之中國夢!
“一帶一路”路線圖
話說遠古時期,“人猿相揖別”,人類終於直立行走著告別了依然在森林裡生活的類人猿,開始打磨石器,開始學習用火,開始煮熟食物,開始上山打獵下河捕魚,開始春種夏播秋收冬藏,開始……,歷經千百萬年之奮鬥,人類終於在洪荒中開啟了文明的曙光。
文明如初升的太陽一般,首先照耀在歐亞非大陸的幾條大江大河上。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東北非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和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因水源豐富,滋潤兩岸原野,形成肥沃土地,原始農業開始發展起來,不約而同地迅速向文明時代邁進,成為了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
此四大文明中,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文明發展成了地中海文明,其發展史上的幾個頂峰分別為古希臘、古羅馬、伊斯蘭文明,而其宗教上的代表則有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此文明中心數千年來對全人類歷史有著持續的影響。
印度河文明發展出了佛教文明。佛教文明從南亞次大陸向外傳播,漸漸影響了中亞、東亞和東南亞的廣大地域,成為亞洲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
而黃河長江流域文明則交融匯合成了中華文明的主體,對東亞地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東到日本、朝鮮,南達中南半島,西越天山蔥嶺,北及西伯利亞的漢文化圈。
四大文明發展起來的各種文明,因山川險阻,常有隔斷之勢,特別是中亞周邊高大的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天山山脈,以及廣闊的荒漠等惡劣地理形勢,造成了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困難。
四大文明古國
但再大的險阻也擋不住萬物之靈的人類!
東西方的交流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採自中亞的玉石向東西延展,形成了一條溝通東西方的“玉石之路”,而絲綢在西方世界的驚豔登場,更是讓古羅馬人對遙遠而神秘的東方“賽里斯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亞歷山大的東征打通了絲綢之路的中段和西段,西漢的張騫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的“鑿空之旅”則疏通了絲綢之路的東段,將我國中原與西域和中亞連結起來,接通了絲綢之路的東中西各段,絲綢之路從此全線貫通。
此後,絲綢源源不斷地從瀕臨太平洋的東方古國,伴著聲聲不斷的駝鈴,穿越沙漠、草地、森林、雪山和海洋,進入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非洲等地,攪動了整個世界,也因此演繹出一幕幕洶湧澎湃、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劇!
人類的文明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第一回
絲綢扭轉生死戰局,羅馬猜想賽里斯國
據說,遙遠的羅馬人與中國絲綢的第一次接觸,不是在接待東方使者的宮廷儀式上,也不是在商人交易的集貿市場上,而是在生死決鬥的激烈戰場上。
話說公元前53年,古羅馬的當政者已不滿足於只稱霸地中海,他們還要向東方開疆拓土。“三執政”(凱撒、龐培、克拉蘇)之一的克拉蘇率領7個強大的羅馬軍團,氣勢如虹地向東方進軍,在卡爾萊(現敘利亞境內)遇到了西亞強敵——安息(波斯)軍隊。
克拉蘇一直雄心勃勃,夢想著像亞歷山大大帝一樣打敗波斯,進而征服東方,同時也憑藉這偉大功業,擊敗他的另兩位政敵,獨霸整個羅馬帝國。
此時,他站在高臺上,長劍一揮,下令他強大無比的羅馬軍團如排山倒海般向安息軍隊衝殺過去,企圖一舉摧垮安息軍隊的抵抗力。
羅馬軍團
但安息軍隊並非是一支弱旅,他們曾建立過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強大帝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崇高的榮譽感,以及強悍的戰鬥力。面對羅馬軍團的衝鋒,他們也毫不示弱地似潮水般迎頭衝上。兩軍混戰在一起,喊殺聲驚天動地。
自清晨至午時,雙方殊死搏戰,難分勝負。突然,陽光下的安息軍隊變換了進攻的陣形。步兵向兩翼分開,中間衝出一隊隊騎兵,高舉著一面面鮮豔奪目的戰旗,戰旗下射出如雨點般的箭鏃,輪番向羅馬軍隊進攻。
羅馬士兵本已戰鬥得精疲力竭,此時安息軍隊戰旗反射的光芒與雨點般箭鏃反射的光芒交織在一起,如萬道光劍刺來,箭箭致命。
羅馬士兵大驚,以為是什麼新式武器,一時間驚慌失措,軍心動搖,紛紛棄甲曳兵,往後便跑,於是前軍推動後軍,如洪水般倉皇潰逃,頃刻之間全線崩潰。
萬箭齊發
此戰,羅馬2萬多名士兵血染沙場,1萬多名士兵被俘,曾經雄心萬丈的一代梟雄克拉蘇逃跑不及,也被安息人俘獲,隨後處死。
此戰中,那些令人目炫的安息軍旗,那些甚至決定了這場戰爭勝負的神秘物品,從此讓羅馬人念念不忘。後來據西方史學家考證,那些鮮豔刺目的旗幟正是用絲綢製成的!
如流水般柔軟、如陽光般燦爛的絲綢,竟然決定了一場鋼與火的戰爭的勝負,絲綢在西方人的舞臺上一出場就極為不凡,真是先聲奪人,耀人耳目,從此奠定了其後幾千年的輝煌歷史。
就在此戰之後的不久,公元前48年的某一天,已成為羅馬唯一執政官的凱撒大帝,剛從外地征戰回來,就迫不及待地穿了一件新長袍去羅馬最有名的劇場看戲。他一出場,身上所穿的長袍就立刻吸引住了在場的貴族和貴婦人的目光,它是那樣的鮮亮、光滑、絢麗、飄逸,襯托著帥氣的凱撒大帝飄飄如仙,他們情不自禁地讚美道:“這真像是一個美麗的夢!”眾人一時無心看戲,全都對這光彩華麗的長袍稱羨不已。
凱撒塑像
凱撒大帝在眾人豔羨的目光中,志得意滿地告訴那些貴族和貴婦人,這件長袍是他從安息得到的來自遙遠的東方國度的絲綢長袍。
隨後,凱撒大帝在慶功會上,展示他的戰利品——絲綢。現場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驚詫讚歎。這似乎是古羅馬人首次有機會這樣近距離地觀賞絲綢。他們發現,這種華麗多彩、輕柔細軟的物品,其優良質地遠遠超過了他們自產的棉毛紡織品。
絲綢的華美、柔軟和舒適,猶如一道明麗的光輝,照亮了羅馬人的生活,令羅馬人大為傾倒。他們把絲綢看作是神話中才有的東西,對它愛得如痴如狂,成為夢寐以求的珍品。
此後,羅馬城內開設了專售絲綢的市場。很快,這種絲綢衣料就風靡了整個羅馬。憑藉著四處征戰,積累了財富的羅馬人,爭相購買絲綢,享受著絲綢的漂亮和華貴。他們把買絲綢、穿絲綢看作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互相攀比。
公元4世紀時,一位羅馬史學家甚至宣稱:“過去我國僅貴族才能穿著絲服,現在則各階層人民都普遍穿用,連搬運夫和公差也不例外。”
今天,我們在古羅馬的雕像上,還能看到那時的少女們穿著絲質服裝,顯得那麼輕柔飄逸,婀娜動人。
古羅馬女子
然而,羅馬人不久就發現,崇尚絲綢衣服的風氣漸漸變成了一種公害。因為羅馬既不能生產也不能直接從東方獲得絲綢,只能從西亞的安息商人手中購買,而安息人也不能生產絲綢,絲綢產在遙遠的東方國家,經過千萬裡的輾轉販運,最後由安息商人倒賣給羅馬人。因此,絲綢價格自然昂貴得驚人。在當時,一匹絲綢的價格與其重量相等的黃金相當。
巨大的需求迅速消耗著羅馬的黃金儲備,以至國庫空虛。當時著名博物學家普林尼曾抱怨說,羅馬每年至少有一億羅馬金幣在與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半島的絲綢與珠寶生意中喪失。
絢麗輕柔的絲綢也讓羅馬人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這些精美的絲綢是在什麼地方、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為此,羅馬人向安息人打聽絲綢的產地,可是安息人怎麼會放棄他們作為中間商所獲取的巨大利益呢?安息人只告訴羅馬人說,絲綢產生在一個遙遠的東方古國。它是如此遙遠,也許在世界的盡頭。
於是,羅馬的博物學家普林尼,就根據安息人的說法創造了一個新名詞——賽里斯,用來稱呼那個能生產絲綢的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家,“賽里斯”的意思就是“絲國”。他說,“賽里斯人”居住在過去由亞歷山大所征服的領地的東部邊緣,在世界盡頭的某個地方,西方任何人都未曾親身抵達過。
被稱為“賽里斯”的中國從此成了羅馬人想象的遙不可及的奇妙而神秘的國度。羅馬人對那些華麗柔軟得不可思議的絲綢,也充滿了各種各樣奇怪的猜測。
由於絲綢是經過許多中間商輾轉運到歐洲的,所以歐洲人並不知道這種織物的纖維是從哪裡得到的。歐洲人平時穿著的高貴的服裝是由羊毛紡織而成的,因此他們憑藉想象,自然地認為絲是某種特殊的羊毛。但是歐洲無論哪一種羊毛也不可能紡織出如此美麗的紡織品來,這就使得羅馬人對絲綢的好奇心大增。
當時,有一種說法是:絲綢是用梳子從樹葉裡細細梳理出來的,是一種絲羊毛。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博物學家的普林尼,蒐集了各種說法來進行分析和判斷,然後在他的《博物志》裡這樣敘述“賽里斯國”和絲綢:
“賽里斯人以他們的森林裡盛產毛織品著名。他們從樹葉中採取白絨絲,然後加入水,最後由婦女們承擔絡絲和紡線的任務。正是由於採取了這樣複雜的技術,才從那樣遙遠的地方生產出了這種琳琅滿目、絢麗多彩的產品,這才使羅馬貴婦們身著透明的服裝在社交場合拋頭露面。賽里斯人具有高度的文明,但又與野蠻人很近似。他們不與其他民族交往,僅僅坐等買賣上門。”
到了公元174年,希臘文學家保撒尼亞斯在他的著作中說:
“賽里斯人用來紡布縫衣的絲不是從樹皮中抽取的,賽里斯人國內有一種小動物,希臘人稱為‘賽兒’,這種小動物比金龜子大兩倍多,很像在樹下結網的蜘蛛。它們與蜘蛛一樣,也有8只腳。賽里斯人把這種動物飼養在一個特製的地方,能防風又防寒。這些小動物的產品是異常纖細的絲,它們吐出絲後就繞著腳纏卷。”
保撒尼亞斯對蠶和絲是絲綢來源的認識,比前人進了一大步。不過,有趣的是,他的說法並沒有被當時的歐洲人接受。
200年後的公元380年,希臘作家瑪爾賽林在他的著作中仍重複著普林尼的錯誤:
“賽里斯人的故鄉生長著大片茂密的森林,他們反覆地向這些樹上的產品噴水,採取一切措施使樹皮變得柔軟,由此得到一些茸毛和混合液體,然後從中梳理出很纖細柔軟的絲線,織成一種網狀物,這就是‘賽里斯絲綢’。”
種種誤解都是因隔絕造成的,不交流就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羅馬人對絲綢形成的描述,在今天看來,只能當作天方夜譚式的神話,不過這更增添了絲綢的神秘感,更激發了羅馬人對絲綢的喜愛和購買慾。
下回預告:
第二回
嫘祖發現桑蠶秘密,兩國大戰爭採桑葉
關注“周穎遊學記”頭條號,有山有水有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足跡探尋,有橫跨歐亞大陸縱渡萬里海疆的絲綢之路的驚險探奇,有情緒的體驗,有文化的感悟,有思想的碰撞,也有心靈的交流。在這裡,我們成為朋友,一起揹著旅行包,一起千山萬水走過,一起用我們的足跡、汗水與心靈,撰寫屬於我們的——遊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