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色彩時尚色表
■梁京
在中國人的色彩世界中,色彩從來不單單是物質的,而是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涉及到封建社會的各個層面。《紅樓夢》的色彩詞關注的不僅僅是色彩作為各種器物和藝術品裝飾的“自然之色”,還有更為重要的是色彩中存在的由使用者觀念以及社會環境共同作用下的“人化之彩”。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其生動形象的故事描寫,為色彩詞的研究提供了土壤,豐富的色彩使用例項的背後又有其色彩觀念的支撐。本文透過梳理與植物、服飾等相關的色彩詞,建立色彩與場景、人物、事件之間的聯絡,將對色彩詞的研究納入到色彩事件的中進行分析,最終建構出其色彩詞背後所蘊含的色彩觀念。對《紅樓夢》色彩觀念的研究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基於文字的“紅樓世界”影響下的,另一部分是基於明清社會生活影響下的。
名著中的植物和色彩詞,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從種類和使用頻次上來看,兩者不分伯仲,不僅種類繁多且幾乎每一章節都有出現。色彩與植物相互搭配,還起到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同樣是紅色,搭配不同的植物屬性,又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如黛玉之“絳珠草”、探春之“紅杏”、元春之“榴花”,雖都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植物,但卻因植物屬性的區別而預示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與歸宿。色彩詞中大量出現的植物名,也體現出了“草木賦色,色用其名”的中國古代傳統色彩命名特徵。
從服飾色彩詞看清代色彩時尚
色彩詞是人們用自然的語言,將色彩感知符號化的一種詞彙型別。色彩詞產生於社會習俗、生活方式並受到自然環境和人的觀念影響,因此,反過來也可以透過色彩詞來研究不同文化、社會觀念等。由於色彩詞具有的這種特性,近些年來也有不少研究者透過色彩詞來研究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日常審美等。
《紅樓夢》中的色彩詞名目繁多,涉及動物、植物以及人物服飾、器物等多個方面的表達,並且諸色名目在不同的章回、主題和場景、語境中往往會表現出不同色彩組合,不僅有助於文學性表達、人物性格塑造,同時也反映出了人物的心理以及曹雪芹的審美意識,其背後還隱藏著當時社會的色彩流行和色彩時尚。
色彩在中國社會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服飾色彩,在中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中,自始至終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故事之中,賈府內部也依舊有著森嚴的服色等級制度,與現實社會一樣,《紅樓夢》中的人物服飾色彩也會因賈府中的制度而受到種種限制。不同人物性格和社會地位都需要服飾色彩來塑造,分析人物服飾色彩,能幫助理解人物性格,感受人物之間的社會地位關係。
書中敘述的衣著樣式及使用絲綢名目都相當詳細,大部分接近現實,在故宮織繡組藏品和當時宮中妃子便裝寫影影象中,多還可以互證。因此,結合“故宮數字文物庫”藏品以及“乾隆色譜——18世紀宮廷服飾色彩復原工藝流程”兩份資料製作清代色彩時尚色表,可以初步實現對《紅樓夢》色彩詞的視覺化呈現,可以作為清代色彩時尚的典型個案,豐富現代文化生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色彩詞反映的色彩觀念
名著中的色彩詞又反映出怎樣的色彩觀念呢?據色彩詞詞頻統計發現,“紅”是使用頻次最高的一類色彩詞,不僅如此,“紅”作為色彩詞的用色範圍也廣,既包括描寫人物服飾、外貌、器用等方面的具體色彩詞,又包含大量用於表達主觀情感意味的抽象色彩詞。“紅”是書中主色調,是至尊至貴的,《紅樓夢》之“紅”不僅是字面意義的紅色,亦有避兇納吉之用,指向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的尚紅旨趣;“尚紅”是色彩詞體現出來的最重要的色彩觀念。
從設計史的角度分析,發現人們對於紅色系色彩的崇尚,是貫穿中國古代社會始終的,而且紅色是人類社會的第一種流行色。但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很長一段時間內,“赤”的地位高於“紅”。因為,“赤”多為礦物燃料染色,色彩飽和度高,被視為正色;而“紅,帛赤白色也”,為植物染料染成,色彩飽和度低,多為粉紅,被視為間色。但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植物染色技術的進步,植物染色可以獲得高飽和度的紅色,“紅”作為色彩詞的地位才開始逐步確立。直到明清時期,透過植物染色技術獲得正紅的色彩更容易,最終推動了“紅”對“赤”的替代。此外,《紅樓夢》中出現最高詞頻的色彩詞——“紅”還受到來自作為色彩載體的紡織品染色技術方面的影響。
清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在當時不僅僅是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轉變,在哲學、美學、文學等方面,都面臨著十分明顯的轉折。清代工藝美術受社會變革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幾乎歷史上所有存在過的工藝品種從技術上發展到高峰”,染色技術當然也位列其中。同時期,西方化學染料也進入了中國,更加促進了當時染色技術的發展,技術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推動。這也是此書之中,能出現如此名目繁多色彩詞的原因之一。文獻記載,曹家三代供職於江寧織造,家中存有“植物染色絲綢色譜”等豐富的色彩研究資料。從家庭背景來看,曹雪芹是色彩技術的掌握者,因而對色彩美學把握精準,書中的色彩詞不僅婉妙而富有詩意,而且讓人有一種可觸可感的真實。
“自然之色”與“人化之彩”之間的橋樑
“色隨人而變,亦隨天氣燥溼、技乎巧拙而變,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試之今日而變,以今日所得之色,試之明日而又變者。變不可得而窮,色不易名而紀,夥頤哉。”色彩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與隨機性,染色的技術、染色的工人甚至天氣都會對色彩產生影響,這種變化正是植物染色的獨特魅力所在。技術對於色彩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每個時代的色尚選擇與色彩流行,有時會因為技術問題被放大,比如,新的色彩的出現、對難以輕易產生的顏色的追求等。染色技術賦予事物以“自然之色”,同時也對使用者觀念下的“人化之彩”產生重要影響,是“自然之色”與“人化之彩”之間的橋樑。
色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國家、地域特有的文化與歷史特色。只有透過對色彩詞使用狀態的瞭解,進而把握染色材料的使用情況,才能正確理解中國傳統色彩觀念,從而準確傳達其特殊文化意義。目前對於中國傳統色彩的研究多采用文獻法,對其背後的色彩制度進行深入的分析,或結合實物加以求證,在此基礎之上,增加染色實驗法,選取了《紅樓夢》中出現的茜草、紫檀、地黃、黃檗、槐樹、柘樹、胡桃、蓮、茶、黑豆,共10種在中國古代見於記載的染料植物,進行了植物染色實驗,一定程度上還原出其文學色彩詞的視覺形態,將《紅樓夢》色彩詞的研究作為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一部分,還原中國傳統色彩的歷史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