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成語,濃縮歷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今天繼續講述與楚文王有關的故事,確切地說是講楚文王的一個嬖臣——亡國之君申侯的故事。
楚文王是一個很“可愛”的人,他胸懷大志、開疆拓土,又耽於玩樂、玩物喪志。他心胸寬廣,知錯能改,又寵信宵小,明知故犯。總之,他率性而為,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至於後世如何評價,他也許壓根就沒有在乎。
據南朝劉義慶《幽明錄》記載:“楚文王少時好獵……獵於雲夢,置網雲布,煙燒張天。”《呂氏春秋•直諫篇》則進一步記載,有一次,楚文王得到茹黃產的獵狗和寬路產的名箭,一溜煙跑到雲夢澤打獵,三個月沒回家。再後來,他從丹地得到了一個大美女,縱情狂歡,整整一年不上朝。他的師傅葆申坐不住了,找到他說:“先王讓我輔佐您,給了我懲罰您的權力。現在您沉迷於遊獵和美色荒廢朝政,我要用鞭刑懲罰您。”楚文王害怕了,就涎著臉哀求說:“我從小就位列諸侯,如果被鞭子打了多沒有面子,要不換一種方式?”葆申不為所動說:“我死也不敢違背先王的命令。”楚文王無奈,只好乖乖趴在席子上等著捱打。葆申把五十根細荊條綁好,跪著放在楚文王的背上,拿起來,又放上去,然後說:“您起來吧。”楚文王很驚訝說:“這就算打了?你看,我反正也落了個挨鞭打的名聲,要不你就結結實實打幾下?”葆申說:“打您不是目的。如果您壓根就不想改正,打了也是白打。”說完,葆申告辭出宮,自我流放到澡淵邊上,並請求治罪。楚文王很受震撼,親自請回葆申,誠懇改正了錯誤。
類似勇於納諫的故事,楚文王還有多次,比如前文提到的鬻拳拿刀逼他饒恕蔡哀侯。那次勸諫後,鬻拳自斷一腳贖罪,文王很難過和感動,就委任他做了守衛國都城門的官員。
公元前675前春天,楚文王帶兵抵禦巴軍,在津地被打得大敗,臉上還被射了一箭,狼狽回國。到了都城門口,鬻拳拒不開門說:“自先王以來,我們楚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巴國,一個巴掌大的國家,大王您親自出徵還打了敗仗,豈不被天下人恥笑?這樣吧,您想要進城也行,掉頭去打那個不來朝貢的黃國,如果勝利了,還能洗刷這次敗兵的恥辱!”看老倔頭鬻拳拒不開城門,楚文王無奈掉頭進攻黃國,並在踖(ji)陵打敗了黃軍。但在回國途中,楚文王因箭傷發作患病去世,和他犯心臟病而死的老爸一樣,壯烈犧牲在行軍途中。噩耗傳來,鬻拳命人開啟城門,淚流滿面地跪迎文王回家。安葬文王后,鬻拳找到繼位的楚成王說自己兩次冒犯君王,罪該萬死,又自斷一足,並引劍自刎,給楚文王陪葬。
掉頭說病危時的楚文王,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據《左傳》記載,楚文王彌留之際,派人招來了自己最喜愛的手下——申國的亡國之君申侯,給他一塊玉璧說:“只有我最瞭解你的為人,你貪圖財物從不滿足。從我這裡取,從我這裡求(予取予求),我不會怪罪於你。但是後人會眼紅你的財產,可能會圖財害命。所以我死後你馬上走。而且不要到小國去,小國容不下你。”
申侯原本就是個巧舌如簧、見風使舵的傢伙,安葬了文王后,他立即腳底抹油跑到了鄭國,並很快就受到了鄭厲公的喜愛,還做了大夫。
但是寵物畢竟是寵物。公元前653年春天,齊國攻打首鼠兩端的鄭國,在陳國大夫轅濤塗的讒言之下,鄭國為了取悅齊國,殺掉了申侯。
原本是不同國家的人為何結了樑子?這話還得從公元前656年說起,當年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和楚國舉行召陵會盟後回國。陳國大夫轅濤塗考慮到國家弱小,就對鄭國大夫申侯說,齊軍要經過陳國和鄭國,但咱們財力有限,恐怕承受不了,不如請他們向東走,順便向東夷炫耀一下武力,然後沿著海邊回國,可一舉兩得。申侯滿口答應,但暗地裡卻對齊桓公說:“軍隊出來這麼久,已經很疲憊了,選擇向東走很有可能陷入夷人的埋伏,那就危險了。不如取道陳鄭之間,還有後勤供應”。齊桓公非常高興,讓鄭國把虎牢城賜給了申侯,而將轅濤塗扣押了起來。直到當年冬天,陳國和齊國簽訂和平條約,轅濤塗才被釋放回國。
自己略施小計,竟擁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申侯那是相當的愜意。話說這天,就在他得意洋洋的時候,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轅濤塗。面對著被自己黑了一把的老相識,申侯難免有些尷尬,哪知轅濤塗卻沒事人一般,一見面就親熱地不得了。
一番寒暄過後,轅濤塗提出想參觀一下虎牢城的美麗風光,申侯自然滿口答應。一路走下,轅濤塗讚不絕口,然後話鋒一轉說:“您這裡好是好,就是還差那麼一點。我覺得應該修築城牆,城修築得美觀,名聲就大,連子孫後代都會記得您的功績。這樣吧,我替您斡旋這件事。”說幹就幹,申侯立即動手,大興土木,城牆修築得很是美觀,一時間,十里八鄉的人都來圍觀,讚美和豔羨之情溢於言表。
就在申侯志得意滿之時,一直冷眼旁觀的轅濤塗徑直跑到了鄭文公那裡說:“申侯這傢伙把封地的城牆建造得那麼美觀堅固,您知道為什麼嗎?我可聽說了,這是準備將來叛亂的。您想,楚文王對他那麼好,結果文王一死,他立馬跑路,您覺得他會和您一條心?”
鄭文公一聽,不禁勃然大怒。此時,恰巧齊國藉口鄭國背叛自己三番五次興師問罪。鄭文公眼珠一轉,把背叛齊國的責任推給了申侯,命人砍下申侯的腦袋,向齊國求和。靠耍嘴皮子吃飯的申侯,最終死在了別人的嘴巴上。
申侯死了,但古往今來,申侯的徒子徒孫依然生生不息。不得不說,申侯是個情商極高的人,饒是精明強幹的楚文王也心甘情願地看他胡作非為,併為他想後路。跑到鄭國後,很快又被寵信,還混成了高幹——鄭國大夫,這說明申侯的確有過人之處。
但是所謂“淹死的都是會水的”,申侯們賴以存身的技巧說來也簡單,那就是對“恩主”要“像神一樣崇拜,像嬰兒一樣照顧。”“恩主”丟一個眼神甚至剛有想法,這裡就已經完美落實。
天長日久,“恩主”就矮化成了“小奶狗”,對自己言聽計從。申侯們就可以狐假虎威,發號施令,予取予求。或者“恩主”因感激在心,投桃報李,在勢力範圍內照顧一二,申侯們便輕鬆賺得盆滿缽滿或者附驥尾而騰達。但是,也保不齊“恩主”那一天會馬失前蹄,順帶把申侯拖個半死或者為了自保讓申侯當替罪羊。
所謂的靠山,有時不過如此而已。
國學成語故事:
夏,鄭殺申侯以說於齊,且用陳轅濤塗之譖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寵於楚文王。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後之人將求多於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鄭,又有寵於厲公。子文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左傳•僖公七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