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木裡才是真正的“伊甸園”,
連亞當和夏娃都生錯了地方?
為什麼木裡被稱為“最後的香巴拉”?
為什麼某老牌《國家地理》探險家會驚歎:
“我平生未見過如此綺麗的景色!”?
本文作者拍攝中國四川木裡長達5年,
這裡有這一切問題的答案。
撰文、攝影:阿卓志鴻
近一個世紀前,《國家地理》探險家約瑟夫·洛克(Joseph Rock),初次探訪雲南。他曾途經木裡縣境內的水洛、嘟嚕和嘎洛進入貢嘎山,這條路線,也被稱為“洛克之路”。洛克感嘆道:“我平生未見過如此綺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到此等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裡。”
圖為1924年冬,《國家地理》探險家約瑟夫·洛克——這是他率隊前往木裡的途中合影。
本圖供圖:NAT GEO COLLECTION
木裡,藏語意為美麗、遼闊、深遠,據《木裡六世活佛傳記》稱:“木裡”二字為梵文,意為女神巴丁拉姆居住的聖地;《消失的地平線》作者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筆下的“香格里拉”,都跟木裡有關。
曾經,木裡是“遙遠”的代名詞,這裡常有不確定的落石和泥石流,吸血的螞蝗;這裡車馬難行、道阻且長......而在探險家和小說家的鏡頭中和手筆下,木裡也是香格里拉的腹心地,這裡藏著無數人心中最光輝的日與月、人間極樂界。雪山、草甸、寺廟、僧侶、寧靜村寨、無比溫暖的陽光,聖潔到不能再聖潔的天空和溪流,俯仰皆是。
寸冬海子(長海子),位於木裡西北部,距縣城約38公里,海拔3630米,為高原淡水湖泊,長約2000米,寬約1300米,深約5米,湖水面積約3平方公里,是木裡境內最大高山湖泊。
木裡,為什麼這裡曾很少有人到達,我想主要還是交通原因,就如同兩個人相處,內心深處沒有搭建起橋樑,你就永遠走不進對方的世界。放在3、4年前,且不說外面的人走進木裡,就連當地人進木裡縣城,100多公里的山路有時連坐車都要走上兩天兩夜;就更不用說木裡這個幅員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的藏族自治縣——從縣城去一些偏遠鄉鎮,穿越300多公里的顛簸道路得有多辛苦。
2016年,木裡縣城通往俄亞鄉的路,路面僅夠一輛車通行,路旁是奔流的水洛河,雨季時這條路經常發生塌方和泥石流,路況非常危險。
從2016年開始,每年我都會數次進入木裡進行拍攝,拍攝至今的5年時間中,我逐漸感受到了香格里拉深處的這扇“門”已逐漸開啟。木裡全境主要幹道都通了柏油路,甚至鄉村公路也都拓寬硬化,曾經只能高底盤越野車和徒步才能通行的路段,如今轎車也輕鬆抵達。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被稱為“最後香巴拉”的木裡,已不再遙遠。
瑪娜茶金(上),位於海拔4380米的攏撒牧場,距離木裡縣城160公里,這裡有世界級觀景平臺,不僅可眺望水洛河西岸的三怙主雪山:夏諾多吉(中),央邁勇(左),仙乃日(右);還可遙望百里之外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
(滑動下圖,觀賞日出時分的三怙主雪山,日照金山全景圖)
木裡,到底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以藏族為主,包括藏、彝、漢、蒙古、納西等21個民族組成的藏族自治縣,獨特的人文環境,造就了木裡多元民族文化的存在。
作為四川省面積第三大縣,在廣達13252平方公里的地界上,木裡與冕寧、九龍、鹽源、麗江、寧蒗、香格里拉、稻城、理塘、雅江、康定等川滇兩省10縣接壤。
供圖:NAT GEO COLLECTION
這裡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終段,境內水洛河、理塘河、雅礱江三條河流深切而過,使得嶺谷落差很大,海拔最高點是與稻城縣的交界處——海拔5958米的夏諾多吉雪山。
木裡自治縣海拔最高點,海拔5958米的夏諾多吉雪山,藏語意為金剛手菩薩,位於木裡縣水洛鄉境內。
木裡縣最低處三江口(水洛河匯入金沙江處)海拔1530米,相對高差4428米,全自治縣平均海拔3100米。這樣的地理環境,形成了暖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河谷氣候的存在;也是在這樣的氣候下,孕育雪山、草甸、森林、湖泊、河流共存的景觀。
位於水洛河下游的依吉鄉麥洛村,海拔1600米,屬亞熱帶河谷氣候,這裡盛產當地特有的皺皮柑,汁多味甜。
水洛鄉的香格里拉村,距離木裡縣城225公里,位於夏諾多吉雪山下,是一個純藏族村落,全球最為經典的徒步線路之一“洛克之路”從這裡經過。
木裡境內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9.86%;活立木蓄積量達1.49億立方米,佔全四川省的1/10以上。在原始林區中,古木參天,遮天蔽日,高大挺拔的杉樹林、粗壯筆直的青松林、密密層層的硬闊葉林,極目遠眺,一望無垠。
深處香格里拉腹心地帶的木裡,有著不為人知的驚世之美。境內有木裡大寺、瑪娜茶金、寸冬海子(長海子)、貢嘎雪嶺、白水河、雲攬堡瀑布、雄鷹谷、貢巴納神山聖湖、機依原始森林、關門山、宣瓦公母溫泉、伸臂橋、屋腳母系氏族村落、俄亞大村(納西古寨)等。
木裡大寺
木裡大寺,始建於公元1656年,屬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藏語全稱——木裡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位於桃巴店附近,距木裡縣城120公里。
聞名遐邇的木裡大寺鎮寺之寶——甲娃強巴佛銅像始建於公元1711年,總高26.73米,原為世界最高鎏金大銅佛像,後被毀;甲娃強巴佛鎏金銅像現已復原竣工。
康塢大寺
康塢大寺,始建於1604年,是木裡縣第二大寺院,位於海拔3600米的康塢山頂。整個寺廟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距離縣城38公里。寺院坐落在兩條溪水之間的山坡山,四周被草地、森林環繞,靜謐的環境,禪意十足。
壯絕的人文、自然景觀加之木裡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如苯波教、東巴文化、畢摩文化、旭米文化、利加咀母系氏族村落文化等等,使木裡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底蘊深厚的“神秘王國”。
納西東巴
納西語“東巴”,意為祭司,每逢節日、婚喪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動,東巴都要進行誦經、跳神、占卜等宗教儀式。納西族使用象形文字,被稱為東巴文,東巴也就成為了納西族宗教和文化掌握、傳播的主體。
俄亞大村
俄亞,納西語即“是的,就是這裡”的意思,這裡距木裡縣城280公里。整個俄亞大村200多戶人家的房屋依山建成一體,房屋間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樓頂的平臺也可互通。站在俄亞大村東側的田地向柏香山望去,山腹間的俄亞大村和山腳下奔騰不息的龍達河,讓人震撼。
據當地納西族人稱,他們的祖先來自麗江,最初是來這裡狩獵的,因俄亞氣候好、土地肥沃,就留在了此地。從當時的7戶,形成今天200多戶1533人的村寨,俄亞人歷經了400多年自耕自足的歷史。
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國家地理》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帶著他的納西族人嚮導和侍衛,從瀘沽湖騎馬進木裡,並拍攝大量人文風光圖片,發表於美國《國家地理》雜誌1925年4月刊,讓世人知道了這深藏於橫斷山脈深處的秘境之地。
約瑟夫·洛克曾6次到中國,深入到滇、川、康。圖為1928年,他在中國四川木裡拍下依山而建的木裡大寺。
本圖供圖:NAT GEO COLLECTION
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受洛克木裡之旅激發,在1934年寫下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並賣到一度脫銷,書中第一次出現的“香格里拉”成為仙境聖地的代名詞。因此——木裡,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腹地。當你來到木裡,就等於來到人間的極樂界。
點選下圖或文末“閱讀原文”
訂閱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版
《華夏地理》全年刊
贈送火星、月球高畫質海報套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