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即頭痛,其作為一種臨床症狀十分常見,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頭痛的經歷。據統計,因為頭痛而到神經科門診就診的人數高達30%-40%。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約有70%的人有過頭痛經歷,20%的人因為頭痛而就診。導致頭痛的原因很多,只要是能對頭部痛覺感受器產生刺激,均可引起頭痛症狀。臨床上,像神經官能症、偏頭痛、上呼吸道感染、腦膠質瘤等疾病均可引起頭痛。
近期有一則新聞報道,有人因為反覆發作的頭暈、頭痛去醫院檢查,竟然是鵝蛋大小的腦腫瘤,術後病理證實是高級別腦膠質瘤。
那麼,在平時看來只是簡單頭暈、頭痛的症狀,為什麼竟有腦膠質瘤的可能呢?我們應該如何提前預防和識別腦膠質瘤?一起來深度瞭解一下!
一、什麼是腦膠質瘤?
腦膠質瘤是起源於腦神經上皮組織內膠質細胞的腫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40%-50%。
世界衛生組織將腦膠質瘤分為Ⅰ、Ⅱ、Ⅲ、Ⅳ級四個等級。其中,Ⅰ、Ⅱ級為低級別膠質瘤,Ⅲ、Ⅳ級為高級別膠質瘤,級別越高惡性程度也越高,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的治療方法和愈後差別較大。高級別腦膠質瘤生存率較低,而低級別腦膠質瘤的5年生存率總體上可達80%。
腦膠質瘤以20-50歲的人群最為多見,兒童腦膠質瘤發病率佔兒童全身惡性腫瘤的1%-3%。在中國,腦膠質瘤的年發病率約為5-8/10萬,且近年來發病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作為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惡性腫瘤,其惡性程度較高。
臨床上,腦膠質瘤具有治癒率低、高複發性、高致死性的特點。這與腫瘤生長的特殊位置結構和治療方法有關。
由於腦膠質瘤常呈浸潤性生長,再加上腦內結構和功能的複雜性,為了確保患者術後較好神經功能狀況,相當一部分手術不能保證根治性切除腦膠質瘤病變組織。
同時,大腦組織存在的血腦屏障,一方面阻止了某些有害物質由血液進入腦組織,另一方面也會阻止化療藥進入到腦組織或腫瘤組織內,所以大部分化療藥在到達腦內腫瘤區域後有效血藥濃度不夠,而療效欠佳。放射治療由於腫瘤細胞對放射線敏感程度差異和放射性對周圍正常腦組織損害等限制,也無法根治腦膠質瘤。
1、腦癌就是腦膠質瘤嗎?
兩者為包含關係,並不是所有的腦癌都是腦膠質瘤,腦癌是惡性腦腫瘤的統稱。腦癌即惡性腦腫瘤,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腫瘤和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轉移到腦內的繼發性惡性腦腫瘤。惡性腦瘤有腦膠質瘤、腦轉移瘤和淋巴瘤等。
二、腦膠質瘤是怎麼形成的?
目前,關於腦膠質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腦膠質瘤的發生與家族遺傳易感性、飲食習慣、飲酒、電離輻射、電磁場、手機等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關係。
1、家族遺傳易感性
一項在瑞典北部地區的研究發現:約有5%腦膠質瘤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兄弟姐妹)患腦膠質瘤的機率明顯增加,而其他型別腦腫瘤的發病率並不增加發生機率。
2、不合理飲食習慣
過多的攝入臘肉、熟火腿、油炸食品以及鹹肉等食物,這類醃製食品中含有較多的亞硝基化合物,而亞硝基化合物是目前已經確定的一類致癌物,對神經具有高度致癌性。因而,長期使用過多此類食品,會導致腦膠質瘤的患病風險升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妊娠期間母親食用過多臘肉等醃製食品,其子女腦膠質瘤的患病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3、吸菸
多項研究表明,吸菸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菸草(捲菸)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上百種致癌物質,這些有害物質長期大量被人體吸入後,會顯著增加某些腫瘤的發生危險。近年來,關於吸菸與腦膠質瘤發生關係的研究開始引起重視。由於菸草中含有一些可以透過血腦屏障的致癌物如亞硝基化合物等,所以吸菸已經被認為是腦膠質瘤的一個潛在的危險因素。
動物實驗顯示:菸草(捲菸)在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亞硝胺混合煙霧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長期作用可以顯著增加齧齒類動物及猴子的腦瘤發生風險。
4、職業及環境因素
某些長期接觸塑膠、橡膠製品,暴露於砷、汞、石油產品的工作者,腦膠質瘤的發病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
5、電離輻射
目前,電離輻射會導致顱腦腫瘤的發病率普遍達成共識,放射治療與腦膠質瘤的發生密切相關。
手機也會產生電離輻射,那麼使用手機會導致腦膠質瘤嗎?大部分研究認為,使用手機並不會直接導致腦膠質瘤。但是,也有人認為如果長時間單側接聽電話者,其發生腦腫瘤的風險會升高1倍左右。雖然,目前尚不能確定使用手機會直接導致腦膠質瘤的發生,但是仍要注意控制手機的使用時長。
6、疾病影響
研究認為,顱腦損傷是腦膠質瘤發生的潛在危險因素。腦外傷會導致受傷部位膠質增生,使受傷部位腦膠質瘤的發病機率相應增加,但該結論仍需進一步考證。
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病毒、弓形蟲感染等,都與腦膠質瘤的發病有關,但尚需進一步證實。
三、腦膠質瘤有哪些症狀?
臨床上,腦膠質瘤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障礙以及癲癇發作。
1、早、中期症狀
腦膠質瘤早期和中期的症狀基本一致,主要表現為癲癇發作、性格改變、單側或雙側聽力及視力的下降,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吞嚥困難等表現。
癲癇的發生率約為30%,其多是由膠質瘤瘤體的直接刺激或壓迫引起的。如果瘤體生長在運動區及其附近,癲癇發生率較高。
2、晚期症狀
腦膠質瘤晚期,患者出現持續性頭暈、頭痛的症狀,並呈進行性加重。由於顱內壓增高,患者會出現噴射性嘔吐的典型表現,並伴有煩躁、嗜睡等意識改變。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會出現失語、偏癱、一側失明等症狀,嚴重者處於昏迷狀態。
3、其他症狀
另外,由於腦膠質瘤發病部位的不同,其對區域性腦組織功能的影響也不相同,產生的症狀各異。例如,視神經區的膠質瘤可導致患者視力下降、失明;中央溝附近膠質瘤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運動與感覺障礙;語言區膠質瘤患者語言表達和對語言的理解出現困難。
雖然,腦膠質瘤屬於惡性腫瘤,但是由於不同級別的腦膠質瘤惡性程度不同,其所出現上述一系列症狀的時間也不相同。例如,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發病往往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而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數個星期即可發病。
四、腦膠質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目前,腦膠質瘤治療採用綜合治療的方法,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結合放射治療、化療等治療方法。
手術切除治療可以最大範圍的安全切除腫瘤,能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症狀,延長生存時間,並可明確病理學和分子遺傳學的檢測和診斷。
放射治療,可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起到控制腦膠質瘤發展的作用。
膠質母細胞瘤術後放射治療聯合替莫唑胺輔助化療,也是目前成人新診斷膠質母細胞瘤的標準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
腦膠質瘤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條件允許前提下最大範圍的切除腫瘤組織,以此來緩解由於顱內高壓導致的頭疼、頭暈、噴射性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症狀;解除或緩解因腦膠質瘤引發的相關症狀,如癲癇發作等。
同時,手術切除獲得的病理組織是明確腦膠質瘤診斷的主要依據,手術切除治療也為後續的放射治療、化療綜合治療提供了條件。
雖然,手術切除病變的組織是腦膠質瘤治療的主要手段,但手術治療並不適用於所有患者。那麼,腦膠質瘤的腫瘤切除術有哪些適應證和禁忌證?
適應證
●CT或MRI檢查提示有腦內佔位性病變;
●患者出現明顯的顱內壓增高及腦疝徵象;
●出現腦膠質瘤佔位效應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
●有明確的癲癇發作指徵;
●患者自願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禁忌證
對於有嚴重心、肺、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者,手術切除治療後復發的患者,身體狀況較差不能耐受手術治療者,以及其他不適合接受神經外科開顱手術的患者,不宜行手術切除治療。
另外,如果是腫瘤位於優勢半球,廣泛浸潤性生長或無法滿意切除,且需要進行病變性質鑑別的患者,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且不存在類似於手術切除治療禁忌症的患者可行病理活檢術。
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需要在明確腫瘤病理後才可進行。
高級別腦膠質瘤(Ⅲ、Ⅳ級)
手術治療是高級別腦膠質瘤的基礎治療方法,手術切除治療後如果能早期進行放射治療,能有效延長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生存時限,一般是手術切除治療後的4-6周便開始進行放射治療和化療。
低級別腦膠質瘤(Ⅰ、Ⅱ級)
對於低級別腦膠質瘤術後放射治療的適應證、治療時機、治療劑量等一直存在爭議。目前,通常根據患者預後的風險因素高低來確定後續的治療方法。
對於年齡超過40歲、腫瘤未全切除且瘤體較大、術前神經功能缺損的患者,需要在手術治療後儘早進行放射治療和/或化療。而年齡小於40歲,且腫瘤全部切除的患者,不需早期行放射治療和/或化療,可對病情進行觀察,腫瘤進展後再進行放射治療和化療。
復發的腦膠質瘤
復發的腦膠質瘤是否要進行放射治療,需要評估腫瘤的位置及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放療方法。
3、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包括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化療是透過使用化學藥物來殺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臨床上應用比較成熟。分子靶向治療、生物免疫治療等藥物治療手段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高級別腦膠質瘤,由於腫瘤的生長和復發均較快,儘早在手術切除後行個體化化療方案,更有利於病情的控制。
腦膠質瘤化療的基本原則
腫瘤切除的範圍大小直接影響化療的效果。因此,化療最好在最大範圍安全切除腫瘤的基礎上進行。
除了腫瘤切除的範圍會影響腦膠質瘤的化療效果,化療時間和化療劑量同樣至關重要,在手術切除治療後應儘早開始並足量進行化療。在保證治療安全性的基礎上,採用最大耐受劑量和合理的化療療程,治療效果最佳。
雖然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重要手段,但是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耐藥性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化療方案,需要選擇作用機制不同及毒性不重疊的藥物進行聯合化療,減少耐藥性的發生。
五、關於腦膠質瘤有哪些最新的研究進展?
2015年,全球腦膠質母細胞瘤適應性臨床創新試驗體系(GBM AGILE)的設想被提出,包括臨床醫師、科研人員、生物統計學家、影像學家、病理學家、政府和企業領導者、患者利益倡導者等150餘人參與其中。2019年6月,在多年合作的基礎上,全球適應性研究聯盟(GCAR)正式發起GBM AGILE。
GBM AGILE是針對膠質母細胞瘤設計的臨床試驗體系,是一個雙階段、多臂試驗平臺,評價治療方法對患者生存的影響,並在評價完成後脫離試驗。2019-2020年度,GBM AGILE首先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啟動,隨後將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開展,以便能夠快速招募到大量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
隨著神經影像技術的進步,以DCE-MRI(磁共振動態增強)為代表的MRI影像組學,從腦膠質瘤的影像學特徵、血流分佈特點等多維度評價腦膠質瘤的惡性程度,為腦膠質瘤的術前分級和術後評價提供更加準確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腦膠質瘤的臨床綜合診療水平。
六、如何早期發現腦膠質瘤?
腦膠質瘤與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的腫瘤一樣,其發生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在預防上並不容易。但是,也並不代表對腦膠質瘤就束手無策。診治腦膠質瘤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早期發現——定期體檢。
對於40歲以上的人群,要定期進行CT、MRI(核磁共振)、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以上檢查不僅可以篩查是否有腦膠質瘤,還可以排查動脈瘤以及是否有腦血管畸形。
一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其罹患腦部疾病的風險比一般人群更高,因此這類人群也要注意定期進行腦部健康檢查。
另外,如果出現以下症狀,且在短時間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並進行篩查診斷。
1、頭痛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頭痛症狀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但是,這種由於壓力導致的頭痛多是短暫性的,且有明確的誘發原因。如果出現無明顯誘因的持續性頭痛,或是頭痛頻繁發作並持續性加重的時候,一定要就醫檢查,確定是否可能為腦膠質瘤。
2、噁心、嘔吐
除去食物、其他疾病的因素,腦膠質瘤會導致顱內壓升高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要注意識別。
3、視覺障礙
如果腦膠質瘤生長在視神經附近,或是因為瘤體的浸潤生長侵襲到視神經,會導致相關視神經功能障礙,可以表現為視物不清、複視等視覺障礙。
七、如何減少腦膠質瘤的復發?
腫瘤的復發十分常見,當惡性程度較低的腦膠質瘤復發時,約有50%的可能會出現惡性程度加深,此時復發的腫瘤細胞迅速生長,惡性程度升高,也是導致加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於腦膠質瘤呈浸潤式生長,手術治療無法保證完全清除腫瘤細胞,而這些術後的殘留腫瘤細胞是腦膠質瘤復發的基礎。
腦膠質瘤的復發可發生在任何時間,一般在治療後的6個月左右,發生率約為36.7%,治療相關性改變常發生在放化療後的3-6個月內。
但是,需要和膠質瘤復發鑑別的是術後假性進展,假性進展的發生率約為15%-30%,假性進展一般與放射治療及化療有關,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腦膠質瘤復發。因此,對於假性進展的患者應繼續實施輔助治療方案,沒有症狀時不需要進行特殊處理。
1、識別腦膠質瘤復發的症狀
腦膠質瘤的復發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和局灶性損害等症狀。顱內壓增高並沒有明顯的特異性,與腦膠質瘤最初發病時的表現類似,如頭痛、頭暈、嘔吐、視物模糊、複視等,嚴重者也可發生昏迷;頭痛多發生在清晨,以額部、枕部的跳痛或脹痛為主,起初為間歇性疼痛,隨著腫瘤的生長,頭痛程度逐漸加重,且持續時間逐漸延長。
另外,由於腦組織再次受到腦膠質瘤瘤體的壓迫、浸潤、破壞,而導致癲癇發作、活動障礙、偏癱以及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往往同時還伴有精神症狀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少言等表現。
2、減少腦膠質瘤復發應這樣做
1)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早期發現腦膠質瘤並進行診斷和治療是防止復發的關鍵。第一次發現腦膠質瘤的時間對復發時間有重要影響,如果能早期識別腦膠質瘤的症狀,在病情進展到晚期之前開始進行治療,可以有效延長腦膠質瘤再次復發的時間。
2)合理選擇綜合治療方案
對於有放射治療和化療的腦膠質瘤患者,要儘早進行放射治療和化療。研究顯示,術後放射治療是影響腦膠質瘤復發的重要因素,堅持放射治療的患者,再次復發的間隔時間較未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普遍要長。一般腦膠質瘤患者在手術治療後的半個月到一個月進行規律的放射治療。
3)脫離致病職業及環境
腦膠質瘤的發病及復發與環境及職業因素密切相關,對於懷疑為環境或職業因素導致的腦膠質瘤患者,應注意脫離導致疾病的環境和職業,或做好相應的防護。
4)增強機體免疫力
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術後身體的恢復,有利於預防腫瘤的復發。注意鍛鍊要適度,不可進行劇烈運動。
5)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戒菸戒酒,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飲食注意營養全面均衡,少食醃製性食品。
腦膠質瘤並不是不治之症,與乳腺癌、肺癌、胃癌等腫瘤性疾病類似,腦膠質瘤患者中有很多型別經過標準化治療後,是可以長期生存的。
早發現、早診斷以及標準化是治療腦膠質瘤的關鍵。對於已經經過治療的腦膠質瘤患者,要學會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及如何預防復發。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另外,良好的心態是戰勝疾病的重要因素,調整好心態,積極面對病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治療新技術和新型藥物,而且本文中提到的新的研究也不會止步於此,科學家們肯定也會研究出更多新型的治療方法,我們共同期待未來越來越多意想不到的臨床研究成果。
(作者:張靜)
科學性把關: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孫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