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兩省交界處,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娘子關鎮娘子關村與河灘村之間的叢山中,一座關城坐落於這個綿河水環繞的峭巖之上,倚陡崖、臨深澗,由青石砌就,厚重而結實。其正是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娘子關,這裡素有“天下第九關”之稱,因背靠峰巒,雄居險隘,襟山帶水,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6月18日,山西晚報記者到達娘子關採訪時,陽光正好,有著數百年曆史的關城安靜地矗立在深邃的藍天下,雄偉而壯麗,城牆上亮黃色的古旗迎風招展,讓人彷彿重回那些金戈鐵馬的歲月。
了不起的長城
晉冀咽喉商旅重鎮
娘子關南城門前,是一條大約45度傾斜的石坡古道。古道上,石頭被歲月打磨得光滑鋥亮,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坑洞,那是歷史上馬匹留下的印記。遠遠望去,不由讓人憶起“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行軍場面,也極易讓人想象到,在那標槍、檑木做武器的古代交戰中,這條唯一的石坡古道上,只要有一將守關,關下縱有萬夫強攻也休想進來。
不遠處的關樓,為重簷歇山頂式建築,四面有雉堞固護,兩層之間懸有橫匾,上題“天下第九關”,城門洞上方額題“京畿藩屏”。至今,關城城樓內的四根石柱上還保留著四行楹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這也成為這條雄關古道的真實寫照。
南城門右翼,現存約650米的長城城牆沿山勢陡脊,驟然突起,近乎直立,需要手腳並用方可攀爬。
城內古街長約300米,寬3米到5米,全為石板鋪砌,街道兩側為明清時磚石結構居民院落,街兩側建有明清風格磚木結構宅院,街道房屋屬古代兵士居住。據記者瞭解,這裡原有車馬場地,今已不存。關城古街兩側共有院落20餘處,是典型的兵營街道。現存街面依舊,兩側院落有少量復修和改建。這條昔日車馬穿梭、熙熙攘攘的古街,今天仍然有不少車戶與守關人的後代在這裡繁衍生息。
沿關城道街直行,在東側,可見到一座彈跡斑斑的城牆,城牆上斑駁的彈痕如今看來仍讓人觸目驚心。這裡,被當地人稱為東城樓(即東門)。娘子關的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娘子關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張考生告訴山西晚報記者,所謂“直隸”地區,在我國封建時代往往特指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直隸”二字最早見於宋朝,宋朝以州領縣,其直屬京師者被稱為“直隸”。直隸,就是直接隸屬的意思。在明、清時期,“直隸”一詞更多是作為一個地名,代表著京師周邊府、州、縣等地,在明代更是指直接隸屬於中央朝廷的一大片區域。
千百年來,關於娘子關的故事與傳說不計其數。據傳,唐太宗李世民的胞妹平陽公主曾在娘子關任帥,在此期間,常常身不離鞍、手不離刀,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中英傑。張考生介紹,娘子關在歷史上為軍事重鎮,歷代都設有重兵把守。在近代史上,清末的晉東辛丑之戰,抗日初期的娘子關防禦戰、百團大戰,解放戰爭的攻堅戰都發生在這裡。由於娘子關軍事地位極其重要,歷史上元好問、王世貞、喬宇、李自成等名人多在此憑弔、題詠,使娘子關的名聲更是遠揚海內外。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原因,在歷史演變中,娘子關的關隘文化始終都是一條主線,歷史上曾建有“壘”“關”“城”“寨”等多處關隘設施,這些關隘除了軍事防禦功能,主要作用就是打通華北地區的交通道路,實現國家、民間政治、經濟的連線和流通。因此,從隋唐開始,歷朝歷代都很重視娘子關境內古道的修繕和拓寬,也逐步形成兩條通道,一條為娘子關南部的道路,路上設有完備的驛站,方便官員通行、公文往來,被稱為“官道”;另一條則用於民間交流、來往商旅,被稱作“商道”,這條古商道上,來自晉冀兩省及京津、陝西、內蒙古等地的客商雲集,娘子關也一度成為重要的商業樞紐。
北域村莊水上人家
“娘子關頭懸瀑布,飛騰入谷化潛龍。茫茫大野銀鋤陣,疊疊崇山鐵軌通。回顧陡驚溶碧玉,倒流將見吸長虹。坡地二十六萬畝,跨過長江待望中。”這是郭沫若遊娘子關時題的一首《過娘子關》。原名“葦澤關”的娘子關,正是因此地自古泉水豐富、蘆葦茂密而得名。
與關城的巍峨寧靜形成對比的,是山下娘子關村的熱鬧與喧譁。
娘子關城堡東門1公里處,是娘子關村。村子依山而建,順水而居,房舍多為石頭壘砌,每間房子都有百年以上歷史。村內咕嘟泉、水姑洞泉泉水流過,這裡大大小小的泉眼隨處可見,在街旁、院內、居室、伙房、灶臺邊都能看到。房屋建在水邊,水網似的溪水沿著牆基穿房過戶。隨便走進一戶人家,滿眼都是水,村中的婦女各自在家門口洗衣、洗菜。更有村民在自家的院中修建小橋,讓溪水沿著院子轉。頭頂上有葡萄架,橋邊設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聲相伴,賞花賞月。熙熙攘攘的人群伴著潺潺泉水的聲音,是這個村子專屬的曲調。清澈的泉水孕育了娘子關厚重的歷史文化,演繹著人傑地靈的生命樂章。
水給了村子靈氣,位於村東的臨泉街,街長7米,寬2.5米,青石砌築,形成於明清時期,是依地形地貌修築的一條街道,街內還有連環交錯的水磨、水碾、水衝木輪,晝夜不停,形成了“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間美景,因此這裡又被稱為“水上人家”。“水上人家”的總面積約為50000平方米,每戶的門口或院內都留有水道,泉水或門前、或屋後、或院內自然流動,家家戶戶被水圍繞。水邊院落多取材糠孤石(本地特產),按地形地貌修築,或長或方,或大或小,形式不一,錯落有致,小巧玲瓏,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水上人家四周連線著大片菜田,家家戶戶在菜田裡種有各色蔬菜,並以籬笆相隔,遠遠望去,一片田園風光,呈現出北方地區獨有的江南水鄉特色。
穿村而過的是一條長約600米的“興隆街”,從那依舊保持著古風古韻的民居建築和青石板路上的坑窪不平,仍能讀出其久遠的歷史。古街街面由青石砌築而成,街東和街西分別建由一座閣樓,一處為文昌閣,一處為觀音閣。據記載,明隆慶年間,興隆古街就已形成。清末明初,街內各種店鋪近百家,經營範圍涉及糧油、皮貨、糖酒、印染、茶莊、書店、當鋪、醫藥、修理、郵政、花卉、刻字、盆景、客棧等近百家,比較有名的店鋪有萬和成、萬和店、和議成、寶玉泉、金升樓、續和成等28家。鼎盛時期,興隆街還曾經是連線晉冀京津地區的商貿樞紐,過往商客雲集。張考生介紹,咸豐九年(1859),山西省在此設立厘金總卡,徵收商品過關釐稅。現存的興隆街除少量破壞外,大部分建築保持了原有風貌,其中楊集義府第即旗杆院,門前旗杆礎石和石獅及院內建築基本保持完好。
在這個村子,逐水而居的人們,將生活創造得充滿詩情畫意。村中陡峭的山壁處遺留有24臺巨型古石磨,遠遠就能聽到大石磨轟隆隆的響聲。據山西晚報記者瞭解,即使在電力普及的今天,大石磨也是日夜不停地轉動,周圍十里八鄉的人都趕著牲口來這裡磨米、磨面。村民因勢利導聚水流,砌木為輪,鑿石為磨,水磨房彼此相連,日夜旋轉,成為一大奇觀。水渠的閘板一開,水磨吱吱嘎嘎地響起來,村子中便會飄蕩起微微的、淡淡的清香……
村子裡的娘子關瀑布,泉水一直蓄積著洪荒之力,沿著百尺懸崖飛流直下,珠花四濺,氣勢恢宏,瀑布下的平陽湖呈葫蘆形,兩岸巨崖高聳,娘子關關樓就坐落於平陽湖的南崖之上,在陽光下,呈現出一幅絕佳的水鄉景緻……
長城腳下我的家
長城腳下聽致富故事
在長城腳下這個“家家清波臨灶、戶戶枕水而居”的娘子關村,帥忠成的“民宿一號院”坐落在村內的中心位置,如今,這個小院外清澈的泉水環繞,小院內充滿詩意,靜坐在小院外的長椅上,品一杯茶,看腳下清泉流淌,能忘卻一切煩憂。這個小院也因此擁有了多個名頭——“最美庭院”“太行人家”……它也成為當地接待遊客的地標性院落。
三十多年前的娘子關村裡到處是魚塘和稻田,帥忠成的父親買下一片魚塘,並蓋起了一處有著幾間平房的小院。多年來在外風餐露宿跑大車的帥忠成,心裡一直惦記著幫助母親圓夢:讓全家人住上蓋有二層樓的小院。
跑大車逐漸進入瓶頸期,帥忠成開始思考轉型,因為在外看到了很多做得成功的民宿,他深知自己家鄉的美,也心心念念想著村子裡新鮮的空氣和自己家門前的泉水。“這裡的泉水一年四季都18℃,是最適合人體的溫度。”帥忠成很自豪自己生在娘子關。4年前,他終於下決心放棄了自己此前的工作,開始一個新的嘗試——為自己家建起了有著8間房的二層樓小院,並做起了“親子房”,從此,這裡便有了名字:“民宿一號院”。彼時,到娘子關旅遊的遊客還很少,村子裡也幾乎沒有什麼民宿。很快,恰逢山西的電視競演活動《人說山西好風光》熱播,娘子關被陽泉市重磅推出,外加當地迅速推出了吸睛的玻璃棧道,娘子關的旅遊很快迎來爆發期。
帥忠成的民宿火了,尤其到了假期,房間爆滿。這裡,雖然僅有一個老闆、一個廚師、一個服務員,卻可以為遊客提供娘子關當地最特色的炒麵筋,也可以讓遊客品嚐到當地最地道的農家菜——泉水魚。看到帥忠成的成功,村子裡的人們爭相效仿,更多的民宿在這裡落地生根,更多的遊客慕名而來……帥忠成記得,有一次,一位70多歲的老人到他的民宿裡住了半個多月,只為在這裡看山、看水、看長城。
事實上,無論在哪裡,對於娘子關和長城,帥忠成一直都在惦念著。小時候,家裡的地就在長城旁邊,跟著大人幹活時,他每次都會爬到長城上看腳下的綿河水,眺望遠方。如今,當迴歸這裡,他開始嘗試著瞭解更多的長城文化,講給遊客聽,只希望透過一己之力,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有吸引力。
山西晚報記者 張珍 4、5版攝影:山西晚報記者 張珍
(責編: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