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來,我們談論“油畫民族化”或“傳統繪畫現代化”,卻總是陷入迷茫,但真正的中西交融之典範,早在兩百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這件作品叫《哈薩克貢馬圖》,是服務於清朝宮廷的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畫的。
這件作品的高度為45.5釐米,長有269釐米,創作年代是1757年,現在收藏在巴黎吉美博物館。
畫面內容
我們先一起仔細閱讀一下這件《哈薩克貢馬圖》。
這件作品描繪的是哈薩克的使臣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給他獻上西域的良馬。
跟其他中國畫的畫卷一樣,這件作品也是從右邊開始。
作品分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乾隆皇帝坐在臺階正中間的一把交椅上。這把椅子扶手和椅子腿都鑲了銅,可能還鍍了金,顯得很華貴。皇帝背後是一面精美的屏風,這塊屏風一下就把他的身份給烘托出來了。屏風的兩邊是一排紅色的柱子,柱基是漢白玉雕的,非常漂亮。乾隆臉對著左邊,身邊站了五位大臣,這些大臣,無論年紀大小,都非常健壯、彪悍。
第二部分,是兩位清朝的大臣引上來一位哈薩克使臣。使臣身穿藍色衣服,趴在地上磕頭。他們身後是假山和竹子,勾勒得密密實實,有一點倪瓚的感覺,還有一點明代畫家吳彬的感覺。在假山的襯托下,這匹白馬簡潔、明亮,顯得格外有魅力。
第三部分,是兩位哈薩克使臣,一人牽著一匹馬,一匹是棗紅色的棗騮馬,一匹是花馬。地面上有一些花草、石塊、竹葉等。
乾隆皇帝雖然只在畫面上佔據了一個很小的部分,但有人卻認為這件作品把乾隆皇帝捧到了至高點。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 哈薩克使臣獻馬
那就要講講這件作品的故事了。正如剛才所說,它描繪的是哈薩克的使臣給乾隆皇帝獻馬。而獻馬的背後,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
在中國歷史上,西北邊境是不寧靜的,歷朝歷代,戰爭不斷。我們現在有一個區叫寧夏,就是因為原本的西夏地區平定了、安寧了之後,才被叫做“寧夏”。現在青海省的首府叫西寧,也是同樣的意思,就是西邊終於安寧了。
清朝的時候,令西邊安寧下來的英雄人物是誰呢?就是乾隆皇帝。
西北地區,生活著勢不兩立的哈薩克人和準噶爾人。
從明末以後到乾隆時期的兩百年裡,他們之間征戰不休。後來哈薩克的勢力一度衰弱,而準噶爾則漸漸崛起,收服了大量哈薩克人。
準噶爾的勢力越來越大,對清朝構成了威脅,於是清朝就派兵征戰準噶爾。哈薩克一開始跟著準噶爾抵抗清兵。但是在戰爭進行過程中,哈薩克人中途倒戈,加入了清兵反擊老仇人準噶爾。最後,在清兵的幫助下,哈薩克人收回了原本屬於他們的遊牧之地。
收復了哈薩克的領地之後,阿布賚和乾隆皇帝簽署了一個協議,確定這塊土地歸哈薩克,乾隆正式封阿布賚為大汗。這就是《哈薩克貢馬圖》的歷史背景。
哈薩克使臣帶著首領阿布賚汗的囑託,來覲見乾隆皇帝,這是一個標誌性的外交事件。這樣的成功,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功勳。
郎世寧用非常平實而又帶有詩意的手法,對乾隆的功勳進行了描繪。
他把乾隆皇帝放在右手的最高處,象徵著一句中國的成語“無出其右”。這張畫似乎暗示,乾隆皇帝無論是軍事上、外交上,還是文化上、經濟上,都算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帝王。
所以,乾隆皇帝非常喜歡《哈薩克貢馬圖》。圓明園建成之後,便把它收藏在那裡。
後面的故事你當然也能猜到了,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的時候,這件作品被法國人帶走了,後來則成為巴黎吉美博物館的永久收藏。
? 郎世寧是誰?
這件宮廷繪畫,從題材上講,不難理解。不過從美術的角度來講,就很特別了。
這位畫家郎世寧是義大利人,這件作品裡無論是人物、馬的刻畫,還是畫面整體的色彩效果,都讓人聯想到西方繪畫。但是,它卻又是中國的長卷構圖,描繪的是中國人的面孔、中國宮廷的場景,帶給人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
這位畫家郎世寧究竟是什麼背景?
他又是如何將中西繪畫進行融合的呢?
郎世寧出生在義大利的米蘭公國,米蘭的藝術氛圍非常好。他在六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米蘭的一個有名的畫室去做學徒,給師父準備顏料,模仿老師的畫,替老師完成一些基礎工作。
據說,郎世寧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地,接觸了一些來過中國的人,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很多文獻都把中國描繪成一個天堂般的國度。耶穌會也陸續派了不少傳教士來中國。
到了18世紀初,歐洲的“中國熱”雖然開始降溫了,但是餘溫仍然可觀。
於是,在康熙年間,郎世寧也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了中國,成為宮廷畫家,服務了康、雍、乾三朝。
? 中西合璧的宮廷畫師
郎世寧進入朝廷時,康熙皇帝年事已高,沒過幾年就去世了,所以他為康熙作畫的機會並不多。但是到了雍正時期,他創作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品。其中著名的一幅叫《百駿圖》手卷,其絹本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另外,它還有一個紙本,收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百駿圖》(區域性) 清 郎世寧
絹本設色 縱94.5釐米,橫776.2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百駿圖》,描繪了雍正皇帝御騎所用的一百匹馬。這一百匹馬,品種多樣,千姿百態。這件作品明顯體現出了歐洲繪畫的特點,郎世寧採用了很多油畫和素描的技法,把這些駿馬畫得非常寫實。
但西方特點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還掌握了中國畫的欣賞習慣。
第一,他學會了在絹上作畫,以長卷構圖。《百駿圖》和《哈薩克貢馬圖》都是如此。
第二,傳統的中國畫,通常以黑、白、紅、黃、青為原色,雖然著色也分濃、淡、幹、溼,但總體上用色相對單純、明快。這件作品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工筆重彩”,使用的是原色,並不像西方繪畫那樣特別考慮光的影響和顏色的變化。
第三,郎世寧特意擺脫了西方繪畫強烈的明暗效果,削弱了立體感,儘可能使自己的畫比較平面。
所以,《百駿圖》使他在雍正皇帝面前一顯身手。
1735年,雍正皇帝駕崩了,乾隆皇帝繼位。乾隆皇帝是著名的“書畫皇帝”,非常喜歡藝術,所以郎世寧更加受到重用了。
郎世寧為乾隆畫的畫特別多。除了《哈薩克貢馬圖》外,這幅《乾隆皇帝大閱圖》也值得你瞭解,因為中國歷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寫實而又華麗的帝王畫像。
《乾隆皇帝大閱圖》 清 郎世寧
絹本設色 縱322.5釐米 橫23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騎在馬上,馬和皇帝,以及皇帝頭盔上的高高的尖刺裝飾,形成了一個非常莊重的三角形,金碧輝煌,非常崇高而又美麗。
上世紀50年代以來,畫壇提出了所謂的“油畫民族化”的文化口號。龐薰琹先生、羅工柳先生、朱乃正先生等等,都努力嘗試用油畫的手段來表達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和感情。我們在二十世紀追求油畫民族化、傳統繪畫現代化,而這一切的起點應該從郎世寧算起。
這位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畫家,第一次嘗試把西方的光影、立體畫法弱化,跟中國的平面、線條勾勒、用原色渲染等傳統融合。
他既承襲了西方的古典傳統,把它帶進了中國的繪畫;同時也沿襲了中國的古典傳統,使它翻新,創造出新的宮廷繪畫形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郎世寧在中國美術中的地位非常獨特,也非常重要。
他對中國的工筆重彩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在他之後的工筆畫,都難逃脫郎世寧已經帶到中國文化中的西方影響。
進入20世紀後,我們全面接受了西方繪畫,但是很多時候,卻又陷入迷茫。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自己的傳統,又該如何尋找中國美術的新出路呢?
這個時候,或許我們就應該想想郎世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