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清潔這個名詞一聽上去就讓人覺得很科學feel,很高大上,很專業,那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要清潔面板?
面板覆蓋在人的體表,容易沾上灰塵和各種顆粒物。面板也是皮脂腺和汗腺的出口,分泌出來的汗液和皮脂覆蓋在面板表面。晚上需要用洗面奶進行清潔,保持清爽乾淨的體驗。
如果有化妝的習慣,還需要藉助卸妝油之類的卸妝產品,先將油彩充分溶解,再用洗面奶二次清潔。否則長期帶妝容易堵塞毛孔,導致粉刺和毛孔粗大。比較小的色粉顆粒還有很強的生物催化作用,容易生成自由基,加速面板的衰老。
既然清潔這麼重要,商家肯定不會放過這塊必爭之地,過一段時間就要搞點新概念出來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腰包,深層清潔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深層清潔,清潔的是什麼?
深層清潔主要是針對毛孔內部的皮脂腺所分泌的內源性汙垢。
皮脂腺在進化過程中偷了一個懶,沒有進化出自己專屬的分泌通道,而是藉助於毛囊,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就從毛孔流出來,這就是油性面板的人往往伴隨有毛孔粗大現象的原因所在。
單單毛孔粗大現象還好辦,怕就怕它和角化異常一起作妖。正常情況下角質層以28天為一個週期進行代謝,如果前浪不願意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毛孔的角質層越來越厚,開口越來越窄;脫落的角質甚至還會堵在毛孔裡,與皮脂混合形成堅硬的角栓,變成黑頭或者閉口粉刺。所以凡是主打深層清潔功能的產品,往往也會以去黑頭去粉刺作為功效宣稱。
既然從面板深層產生的內源性汙垢有這麼多的問題,深層清潔的概念自然就應運而生了。從泡沫豐富的皂基洗面奶到火山灰泥膜,從祛除暗沉的磨砂膏到轉來轉去的洗臉神器、從高階大氣的居家刷酸到耳目一新的小氣泡......針對深層清潔開發的產品就像韭菜似的一茬又一茬。
深層清潔有效果嗎?
只能說一言難盡。
因為毛孔的深層清潔實在是太難了,毛孔就像一口井,又深又長,護膚品也好,潔面儀也罷,能做的事情只是對井口附近這塊比較淺表的地方下功夫,深層的地方是很難清潔到位的。就算用再多的洗面奶,皮脂混合老廢角質形成的角栓依舊是“巋然不動”,但是周圍正常的面板可受不了洗面奶的摧殘,最後的結果就是深層清潔沒弄成,正常的面板反而過度清潔洗壞了。
全臉大範圍不適合深層清潔,那區域性行不行呢?比如說最近很火、在美容院很常見的小氣泡,效果又如何呢?
小氣泡效果怎麼樣?
小氣泡最關鍵的地方在於用真空負壓頭在區域性面板來回移動,透過抽真空形成負壓吸力,把堵塞在毛孔中的油脂吸出來,讓毛孔更舒暢,說到底就是面板的吸塵器。
這種方法有效嗎?肯定是有的,肉眼就能看到有黑頭和粉刺被吸出來。但是,黑頭產生的根源是毛孔深處的皮脂腺不斷出油,不堅持做很快就會打回原形。所以小氣泡是錦上添花的專案,不能過於誇大它的效果。
而且,這種操作不能經常做,因為負壓抽吸會拉扯面板,用多了會讓面板變得鬆弛。有些配套的匯出液內含果酸或者水楊酸,能加快角質層脫落,破壞面板的屏障結構和正常功能。有的美容院在抽吸的同時還會用黑頭鏟在臉上鏟刮,對面板的傷害更大。
先刷酸腐蝕,然後負壓抽吸拉扯,最後再鏟刮,你的面板還想要嗎?所以敏感肌、薄皮以及有傷口的面板就不要冒險了,小氣泡是完全不合適的;角質層厚的健康油皮可以一個月偶爾做一次,其效果和選擇的儀器、黑頭匯出液的品質、操作人員的經驗有很大關係。考慮到美容院的收費,也可考慮自己用居家刷酸的去角質產品呢。
要清潔先刷酸
想要深層清潔,還是要返璞歸真,迴歸到面板的結構。皮脂腺在毛孔深處源源不斷地分泌皮脂,我們只要把堵在毛孔的那一坨東西清理掉,保持毛孔的順暢,油脂順利地排出來,“流水不腐”,自然而然就達到深層清潔的目的了。所以不要因為我們的面板會產生內源性的汙垢,就覺得一定要從內而外地來進行清潔。
想要疏通毛孔,這方面能做的辦法就多了,最經典的當然就是水楊酸,它是脂溶性的,容易滲透進入毛孔溶解裡面的粉刺,疏通毛孔,所以絕大多數黑頭匯出液也好,深層清潔的產品也好,裡面往往都能看到水楊酸的身影。在日常清潔環節再配合用溫和的氨基酸潔面產品,適當兼顧表層清潔的需求。
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跳出化妝品的範疇,在醫生的指導下外用面板科藥物或者鐳射之類的醫療美容手段,效果會更好。
總而言之,深層清潔本身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要避免商家的各種誇大宣傳,不少消費者被洗腦後深信自己的面板需要頻繁的“深層清潔”,結果弄出越來越多的敏感肌。其實面板有自身的新陳代謝規律,我們只要尊重科學,順勢而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