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血刃 軍武次位面
10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公告,聲稱截止2020年9月30日,本國核彈總數為3750枚,這也是美國4年來首次公佈這方面的資訊,一些人認為美國終於有重視核武器軍備限制條約的態度。
今年1月時,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加入報廢的退役核彈,美國的核彈總數為5550枚,俄羅斯則為6255枚,這兩大巨頭就佔據了世界各擁核國家核彈總數的9成!
▲被核彈包圍的地球
圖為8個核武器國家的核彈數量(缺少朝鮮)
自冷戰至今,兩大陣營對彼此核彈數量都可謂敏感之至,根據一系列核軍備限制條約,雙方不但要控制自身核彈數量,而且還要定期公佈自身核武庫規模。然而自2017年特朗普總統上臺開始,美國一度不再公佈其核彈總數,由此不少防務專家甚至猜測美國可能隱藏了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國時隔4年後首次公佈其核彈數量
美軍核彈當量大小不一,氫彈佔多數
美國核武起源於廣島原子彈,但很快美軍就發現原子彈威力有限且重量太大,因此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將核武研發重點放在重量低但威力大得多的氫彈上。
即使美國最老的W-76型核彈(上世紀70年代服役,爆炸當量超過10萬噸)也屬於氫彈發展而來的三相彈,即內部填充了大量高濃度裂變材料,反應過程為裂變-聚變-裂變,這種核彈的配備數量一度超過兩千,迄今也有不少保持戰備。
▲一發洲際導彈中可攜帶多枚W-76型核彈頭
現在美國已經更新成W-76-2型
此外美軍還有兩種TU型氫彈保持服役,這就是W-78和輕量化的W-80型(130公斤),前者的當量為35萬,但抗衝擊和高溫能力不足,所以美軍後來又研發了總重僅270公斤、當量近似的W-87型,並將其用於和平衛士和民兵3系列陸基洲際導彈;而W-80型可以透過扳機模式控制當量,威力為5000-15萬,一般被用於核彈頭巡航導彈,目前依舊有數百發保持戰備。
▲W-80型核彈頭
美國海基戰略反擊力量的核心是配備三叉戟潛射洲際導彈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而三叉戟的分彈頭為當量48萬噸的W-88型(三相彈),一枚三叉戟最多可以攜帶12枚。而美國目前威力最大的核彈則是B-83型空投氫彈,這種重量超過1噸的氫彈爆炸當量超過120萬噸,自1983年服役後量產了650枚,雖然自2015年就停止戰備部署而轉入庫存,但只要有需要即可再度服役。
▲美軍目前威力最大的核彈為B-83型
美國不少核彈都生產於冷戰時期,密封材料、電子裝置和起爆裝藥都需要更新,而且用於核聚變的氚的半衰期大約為12年,所以才有人認為美國多數核彈幾乎不堪使用。但氫彈和三相彈使用的是氘化鋰,而這種元素是中子轟擊鋰元素後產生的,並不存在半衰期。由此不難看出,所謂美國沒有氫彈的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
美國核彈數逐年遞減,但核實力卻在增加
儘管依舊是世界兩大核武庫巨頭之一,但目前美俄兩國核彈總數相對於各自在冷戰時的高峰期相差甚遠。以美國為例,其核彈歷史最高峰數字為1967年的31255枚,冷戰結束前夕的1989年也有22217枚。即使在2015年,美國核力量報告也指出當年美國的核彈總數為4760枚(2080枚戰備執勤),而且美國能源局還儲備了超過2000枚各類可以在改裝後投入實戰的核彈。
▲根據2020年初的報告顯示,美俄兩國擁有目前世界絕大多數核彈
按照美國自己的說法,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的戰略性高當量核彈數量已經拆除了超過9成,其中2017年9月底至今,美國就拆除了711枚各類核彈。然而一些評論者認為,美國曆來說一套做一套,因此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核彈總數很可能與事實存在很大差異,考慮美國以其他名義儲備的核彈,其彈頭總數可能仍然超過5500枚!
如何以最小的投入換來最大的回報,並最大程度吻合當下的國際局勢,也是任何國家戰略武器發展的根本。對美國而言,雖然如前所述,其現有核武庫中大量冷戰後期製造的核彈經過維護後依舊可以投入戰備,但顯然鉅額的配套花費也是十分可觀的,而且巨大當量的核彈反而很少有實戰機會,畢竟美國認為使用戰略核武會讓自己招來同等報復。所以美國將一定數量的高當量戰略核彈儲備起來,一面生產新的小型核彈。
▲B-61型核彈可直接由戰鬥機掛載
在美國的核武庫中,改進版B-61型核彈(TU結構氫彈)以及近年服役的W-76-2型核彈就體現了美國新時代核戰的思維。前者原本是一種空投核彈,當量可以調控為數千到45萬之間,這就適應了不同的打擊強度需求,而由於它的重量只有540公斤,所以F-35這樣的隱身戰鬥機也可以攜帶;而W-76-2則主要用於戰略核潛艇,其當量也同樣很低。然而這些低當量核彈卻意味著核戰爆發的可能性驟增。
▲小男孩炸廣島與B-61的威力對比
相較於傳統核彈,一發炸平一座城市
已經進化到小型核彈,定點清除了
在美軍看來,這些低當量的小型核彈的破壞力介於高威力常規武器和真正的核武之間,而且輻射和衝擊效果很不明顯,一般也直接攻擊對方軍事目標而非城市,所以對方捱了這種攻擊後很可能吃了啞巴虧,畢竟用戰略核武報復就會讓事態升級。這就好比兩個幫派火拼,他們都知道使用大威力槍械不但會讓對方再無顧忌,也會招來警方的關注,而如果只是使用山寨版土槍,事情就沒有那麼複雜,自然想怎麼用就怎麼用。
俄羅斯不吃這一套,隨時保持核武反擊
自衛國戰爭時開始,蘇聯/俄羅斯的風格就是以牙還牙。對於美國的所謂核武擦邊球原則,俄羅斯一直明確表示只要美國在衝突中對自身使用核彈,那麼俄羅斯不會在乎對方核彈的當量如何,將立刻用核彈回敬!也不會刻意在乎反擊核彈的當量!很明顯,俄羅斯的態度不但讓美國恐慌,而且也從根本上斷絕了美國的新思維核戰計劃。
▲以俄羅斯的態度,即使被戰術核武攻擊,也可能用高當量核彈回敬
自1949年蘇聯試爆成功自己的原子彈,打破美國此前4年的核壟斷,真正意義上體量對等的冷戰就基本形成。不久後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在連連被志願軍痛擊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多次表示要用原子彈扭轉戰局,但最終美國高層害怕蘇聯使用原子彈進行報復,因此最終否決了這個瘋狂議案。
上世紀50年代,美蘇兩國的原子彈測試次數不斷增加,並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放在氫彈這種高威力核武上。1951年,美國率先在太平洋埃尼威托克群島的試驗場進行測試,但2年後蘇聯卻率先成功研發小體量實戰類氫彈,雖然其當量僅40萬噸,但相比於美國此前的60噸級試驗裝置,其先進性不言而喻。深感壓力的美國只能從領跑者再度淪為追趕者,並竭力在1954年推出了1500萬噸當量的實用型氫彈。自此,更大威力的核彈也成為美蘇爭霸的一個關鍵點。
▲冷戰早期,美國的一大優勢就是空基戰略轟炸機
在核彈投送工具方面,美蘇同樣競爭激烈。1955年,美國完成了世界首艘核潛艇的試航,由此標誌著海基戰略反擊實現了技術上的可能;同時藉助於B-36、B-47、B-52等戰略轟炸機的服役以及諸多海外基地,美國得以依靠航空技術優勢增大了空基戰略打擊專案優勢。然而蘇聯卻在1957年發射了人類第一枚人造衛星,這無疑表示蘇聯的火箭發動機技術、運載火箭控制技術和彈道計算技術等方面已取得領先,其洲際導彈自然也有能力抵達美國。
▲蘇聯曾因地制宜,發展出特色化的導彈列車
冷戰中,雙方根據自己的優勢和戰略環境強化了各自的戰略反擊力量。美國藉助海空力量優勢,將海基和空基戰略打擊力量作為發展重點,最終結合其隱身軍用機技術,推出了所謂空中核彈斬首的概念。而蘇聯一方面利用廣袤的西伯利亞荒原以及自身發達的鐵路網,發展了特色化的導彈列車以及大量發射井,同時也在對手的優勢領域奮起直追,其最終代表作品就是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以及圖-160高速戰略轟炸機。
毀天滅地的沙皇氫彈讓蘇聯佔盡優勢
冷戰中,劍拔弩張的雙方雖然看似強大至極,但也都惶惶不可終日,畢竟稍有衝突就可能演變為將本國化為灰燼的核大戰。因此自1963年到新世紀的2010年,雙方不得不在隨後的幾十年內簽署了一系列核武軍備限制條約,這些條約不但限制了核彈數量,也限制了其載具的數量,並禁止雙方在空中、外太空以及水下進行核試驗。在第一波條約到來之際,蘇聯顯然佔了上風。
▲沙皇氫彈是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核彈數量大幅超過蘇聯,而英國也在美國協助下完成本國氫彈的測試,而英美兩國又都是航空技術頂尖強國,其大型四渦輪飛機甚至多次完成了橫渡大西洋的飛行。蘇聯陸基彈道導彈雖然在此階段取得了飛速發展,但即使赫魯曉夫本人在晚年也直言1957年時蘇聯洲際導彈數量不但很少,制導精度和控制也存在很大難題。面臨這種劣勢,蘇聯決定發展一種前所未有的超大威力氫彈作為震懾手段。
這種威力逆天的氫彈,就是被戲稱為大伊萬的沙皇氫彈,於1961年完成。按照估算,其當量接近一億噸!考慮到在北極圈測試,如此威力的氫彈可能也會對部分華約國家帶來影響,因此蘇聯最終決定將測試威力減半,其具體方式就是將外層的鈾238換成鉛,由此就能控制融合反應中裂變反應的鈾原子和中子的速度。由於沙皇氫彈的重量達到27噸,因此即使圖-95這樣的巨型轟炸機也必須進行徹底改裝才能勉強攜帶。
▲即使距離200公里外,沙皇氫彈爆炸後的火球依舊十分耀眼
1961年10月30日,沙皇氫彈在新地島以空爆形式成功測試。爆炸40秒後,就形成了一個半徑超過4.6公里的巨大火球,即使距離上千公里,那個火球也清晰可見,新地島附近一些直徑15公里以上的冰山甚至都這恐怖高溫瞬間融化!隨後,一個高度達64公里的蘑菇雲拔地而起,同時巨大的衝擊波環繞地球整整三圈!歐洲很大區域內的通訊一度也徹底中止,一些地震儀顯示新地島區域出現了5級地震,不少老人甚至想起了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
此次爆炸威力為5800萬噸,達到廣島原子彈的3846倍!而美國迄今為止威力最大的Mk-41型氫彈的威力也還不到沙皇氫彈的一半!如果沙皇彈在華盛頓引爆,那麼瞬間死亡人數就可能接近300萬,而且還會出現一系列可能摧毀區域性生態的次生災害。美軍將領卻表示這種巨大笨重的武器只能由改裝版轟炸機攜帶,而此時這種空中目標無疑就是活靶子,所以沙皇氫彈不具備實戰意義。
▲沙皇核彈如果在華盛頓爆炸的威力展示
儘管如此,西方還是在戰戰兢兢中表示我們能毀滅世界,但蘇俄敢於毀滅世界。沙皇彈的測試也直接催生英美蘇三國在1963年簽訂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歷史學家表示沙皇彈的意義在於長痛被短痛結束,因為此後各國都停止在多個環境下的核試驗,極大降低了核試驗對地球帶來的生態影響。特別是蘇聯十分滿意於沙皇彈帶來的威懾效果,此後三年都沒有進行核試驗,考慮雙方整體實力對比,沙皇彈可謂四兩撥千斤。
自廢武功,《中導條約》讓俄羅斯悔恨至今
如果說1963年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讓蘇聯獲得戰略主動,那麼1987年美蘇雙方簽訂的《美蘇兩國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導彈條約》(簡稱中導條約)的結果就是蘇聯吃了大虧,而美國卻依靠偷樑換柱等手段獲得了優勢。
▲《中導條約》的簽訂對蘇聯而言可謂自廢武功
上世紀70年代時,美蘇兩國核武競賽趨於白熱化,雖然雙方在1972年和1977年相繼簽訂了《反彈道導彈條約》和《第一階段限制進攻性武器條約》,但蘇聯依舊將RSD-10先驅者等中程導彈對準了西歐的北約成員國。對此,美國推出了潘興2彈道導彈和BGM-109A陸基戰斧導彈。從體量上看,具有三彈頭的RSD-10導彈近似於今天的東風-26,而潘興2和BGM-109A則對應東風-15B和長劍10A。
這種對比讓美國如鯁在喉,西方試圖透過條約讓蘇聯拆解那些導彈,但蘇聯起初自然不會理會,直到戈爾巴喬夫上臺,蘇聯的態度才發生改變。當時蘇聯因入侵阿富汗而遭到多方制裁,而高昂的軍費以及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導致其經濟陷入危機,甚至民生口糧都不斷出現缺口。在戰略方面,不少蘇聯的傳統盟友此時不是態度搖擺,就是間接轉投西方陣營,進而讓蘇聯面臨全面包圍。
在內外交困的局勢下,蘇聯被迫接受了《中導條約》,按照協定,蘇聯要銷燬826枚中程導彈和926枚中近程導彈,而美國對應所需銷燬的導彈則只有689枚和170枚!非但如此,蘇聯為表示誠意,還同意了美國的現場核查,即同意對方代表到自己的生產、發射基地以及銷燬現場進行檢查。如果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美國損失了不足200枚東風15B和500枚長劍10A,而蘇聯卻損失了450枚東風26和東風-31級別的導彈!
▲蘇聯專家檢查銷燬的美國BGM-109A巡航導彈
更讓人始料未及的是美國對BGM-109A巡航導彈的處理,這些核戰鬥部巡航導彈最終透過使用常規戰鬥部交付了美國海軍,並用於不久後的海灣戰爭。當年日本海軍在海軍條約限定下,讓最上級輕巡洋艦最終變身重巡洋艦,以至於被美國稱為驚人的違約之舉,而幾十年後美國自己的行徑,卻與之別無二致。反觀蘇聯不是將要求銷燬的導彈就地拆解,就是直接打靶,甚至沒有利用其通用性使其變身為民用航天的火箭。
▲美國還試圖讓中國加入《中導條約》,由此削弱人民火箭軍
儘管蘇聯當年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主動大幅度削減核武庫,就會和西方化干戈為玉帛,然而對方卻一心要置蘇聯乃至繼承蘇聯武裝力量大部分的俄羅斯於死地。從結果來看,《中導條約》無疑讓蘇聯蒙受了多重失敗,更誇張的是,美國還曾在近年希望中國也加入該條約,其目的無非是最終讓解放軍的東風-21D和東風-26等對美軍最具威脅的彈道導彈消失。無疑,吸取歷史教訓的俄羅斯自然不會再次上當,而中國就更不可能著對方的道,畢竟可能有大殺器和的確有大殺器,會得到美國截然不同的態度。
那麼該如何看待美國公佈核彈總數以及核彈數量本身這個問題呢?美國之所以顯示自己的“誠意”,必然也和中俄理智而不失強硬的態度有關,而非美國自己良心發現。對俄羅斯而言,儘管老對手的核武庫規模遠低於冷戰,但依舊需要自己不惜血本地維護本國核武庫,才能保證現有的平衡。對中國而言就另當別論了,畢竟解放軍所面臨的,是一條核常兼備的均衡之路,所以適當數量的核彈、先進的攔截/投送技術,意義遠超過一味提升核彈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