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軍工人呈現到文學舞臺上是我始終的夢想”!近日,知名作家阿瑩長篇小說《長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本書入選中宣部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小說《長安》以近50萬字的篇幅,講述了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到1978年,籌建共和國第一代軍工企業的歷程。這部鑄魂立傳式的史詩鉅著,呈現了難得一見的神秘的軍事工業場景,表現了共和國第一代軍工人,用熱血和生命投身軍事工業發展的艱辛,演繹出國家與個人交融、戰爭與和平交疊、個人感情與世俗爭鬥交織的時代傳奇。
“軍工人與普通人一樣有痛苦也有悲傷”
作者阿瑩在“後記”裡講述了自己的創作初衷:“我從小生活在一個負有盛名的軍工大院裡,在這座軍工廠裡參加了工作,又參與過軍工企業的管理,和一幫工友保持著熱絡的聯絡,軍工情結已深深地滲透到我的血液裡了。軍工人跟共和國一樣經歷了種種磨難,即使個人蒙受了難以承受的屈辱,即使心愛的事業跌入了低谷,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始終不變。軍事工業從來都是尖端科技的首選之技,是大國重器的誕生之地,我國幾代軍工人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默默無聞地勞作著拼搏著,形成了艱苦奮鬥、攻堅克難、精益求精、勇於奉獻的軍工精神,為共和國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章,是共和國名副其實的脊樑!在文學藝術的舞臺上幾乎看不到軍工人的形象,他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與普通人一樣有痛苦也有悲傷,他們也與共和國一樣,沐浴過建設的熱浪,經歷過前進的磨難,也獲得過成功的喝彩。正是軍工人忘我地奉獻,我國的國防事業才能不斷突飛猛進,我軍才能成為當今世界一支不可輕視的正義之師!把軍工人呈現到文學舞臺上是我始終的夢想!”
為了尋找從生活中走來的藝術形象,阿瑩翻閱了自己的父母和數十位老軍工的檔案,“那厚厚的牛皮紙袋,浸潤著老軍工的汗水和淚跡,裝著他們的人生,也裝著他們的靈魂,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一部長篇,那已經遠行的我的父母、我的師傅、我的領導,又微笑著向我走來,活生生地出現在我的視野裡,讓我禁不住想跪下了;我翻閱了幾部軍工企業的廠志,那波瀾壯闊的軌跡,那艱苦卓絕的努力,那給共和國帶來激情和榮耀的故事,像畫卷一樣在我面前徐徐展開,讓我沉浸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而不能自拔;我還借閱瞭解放後的《人民日報》和《陝西日報》,兩人多高的合訂本,一頁一頁地翻過去,就像在閱讀一部生動的共和國的發展史,其中的體會便融進了人物的背景,讓作品中的人物在那般氛圍裡開始了自己的生活;還有部隊的朋友提供了共和國經歷的幾次戰爭的資料,讓我從中感受到極大的震撼,也讓我深刻理解了軍工與戰士、軍工與戰爭、軍工與國家的關係,讓我不得不陷入了多重思考。我想,這是文學不該忘記的“角落”啊!”
名家評論說:
“不可多得的各色文學人物及他們的故事”
小說《長安》是一部工業題材小說,是一首壯麗的史詩:從戰爭的煙火中走來的一群人,在新中國成立後繼續用熱血、生命投身於工業化發展的歷程之中,作品塑造了忽大年、黑妞、忽小月等典型人物形象,個人命運的興廢、起伏,家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與歷史交匯,他們將奉獻鑄就在發展的脈絡之中,自己隱身於時代洪流,堪稱一部中國社會主義重工業的“創業史”。
著名作家蔣子龍評價:“難得一見的神秘的軍事工業場景,不可多得的各色文學人物及他們的故事:炮火連天下的愛恨交加,大山深處的世俗爭鬥……交織成一個時代的傳奇。好讀,耐讀,不可不讀。”
著名作家蔣子龍評價:“難得一見的神秘的軍事工業場景,不可多得的各色文學人物及他們的故事:炮火連天下的愛恨交加,大山深處的世俗爭鬥……交織成一個時代的傳奇。好讀,耐讀,不可不讀。”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認為:“長安”,是歷史、是地理,更是期望與祝福,是使命和承擔。這部書所寫的,就是“長安”的精神,是新中國初創年代、火紅歲月裡,一代人對山河、對人民、對國家民族的承擔奉獻。這是中國社會主義重工業的“創業史”,同時,也在當代史的背景下重新講述著我們偉大祖國社稷干城的永恆故事。”
評論家賀邵俊讀完寫了一篇點評,在文中他表示:“《長安》從一定程度上為開掘國有企業這一文學資源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我從中讀出了‘國家意識’,儘管在小說中並沒有出現這個字,但小說中的軍工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動表現出他們內心中充溢著的‘國家意識’。我以為,我們在講述發生在國有企業內的‘中國故事’時,還應該把國家意識講得更透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校對 盛媛媛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