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聯儲最新的資料顯示,美國超級富豪持有的美債數量正處於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排名前1%的收入人群共持有美債8870億美元,遠低於2019年的3萬億美元,以及十年前1.5萬億美元的峰值,為17年來最低。
不少美國投資者表示,10年期美債的收益率目前雖然高於去年的歷史低點,但是遠低於歷史平均水平。
超級富豪們的美債持有率整體減少,不免引起了眾人的猜疑。
最讓人擔憂的是,美國通脹率幾個月來一直保持著高於5%,由美國經濟產生的通脹影響,正猶如多諾米骨牌一般,向全球範圍內波及。
全球通脹逼近
不少專家表示,美國通脹的急劇惡化會嚴重拖累全球經濟復甦進度,甚至是再度將全球經濟拖到高風險當中。
據悉,美國8月份迎來了30年來最大的通脹漲幅。疫情爆發後,美國就開始實行快速寬鬆貨幣政策,為了進一步刺激經濟,美國把萬億美元級別的金錢直接發到民眾手裡。
這一招看似穩定了經濟,可是卻壓縮了美國國內的供給勞動力。過去經濟衰退時因為存在大量失業人員,人力成本往往偏低。
但美國直接發錢的操作讓很多民眾都不願意工作了,許多企業只能加薪招人。
與此同時,美國酒店、汽車等行業,因為勞動力和生產原料的成本激增,已經開始大規模提價。
同美國相比,其它一些新興市場的國家,因為對進口的依賴度比較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較差,當美國通脹引起的國際貿易價格波動,往往會帶動其國內本幣大幅貶值的惡性通脹。
諸如巴西、印尼、土耳其、越南等新興經濟體,都可能出現前面說過的情況,它們往往透過加息來抑制通脹。
巴西央行目前已將基準利率已經上調至6.25%,完成今年的第五次加息。紐西蘭央行把基準利率調到0.75%,這是它七年來的首次加息。
不僅有發展中國家,連亞洲的日韓,歐洲等發達國家把加息提上了議程。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近日表示,英國經濟復甦速度比他們預估的要慢。英國現在通脹大漲,英國央行在9月的會議後已考慮提前在11或12月進行加息。
韓國央行也表示,未來可能進行多次加息操作。日本央行則堅定地要維持大規模刺激計劃。
“屋漏偏逢連夜雨”,美聯儲鮑威爾還說道,由於供應鏈短缺,美國通脹很可能會持續到明年。
這是因為美國供應鏈問題正處於短缺狀態,甚至可能變得更糟,未來影響會多久多長誰也說不準。
英美供應鏈緊張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的通脹“彷彿暴風雨一般到來”,通脹已實實在在地影響到美國民眾的衣食住行。
美國超市裡越來越多的生活用品被清掃一空。
此前美國很多窮人連400美元都拿不出來,而且大多數美國人不儲蓄,總是喜歡寅吃卯糧,政府突然每人發了1200美元左右的“救濟金”,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
所以一下子大家有了錢紛紛湧入超市囤積貨物,以致於後來很多美國超市對衛生紙、瓶裝水等物品都進行了限購。
可這樣一來反而更加加劇了民眾的搶購恐慌,因此目前美國陷入了一陣商店“無貨可賣”的境地。
不僅是生活用品,美國工業也陷入了“晶片荒”的問題,美國供應鏈出現問題後,很多製造企業的晶片出現了嚴重短缺,開不了工。
不過美國這時又顯示其霸道的一面出來,因為擔心其它國家的晶片有意囤積,美國政府居然要求多家合作的他國企業提供它們的供應鏈資訊,這讓那些一向跟美國關係較融洽的國家都很不滿。
儘管美國商務部聲稱這是建立在各自公司自願的基礎上,額外提供的一點供應鏈資訊,但各公司對於這件事明顯是能拖就拖,極力敷衍。
再看過去幾年,美國妄想把印度和越南等國成為代替中國製造的世界工廠。
可是事實證明,疫情衝擊之下,通脹下抬高的原材料成本,這些國家薄弱的管制能力、工業基礎、經濟調控能力暴露無遺,最終那些發達國家的訂單還是迴流到亞洲大國身上。
成本上漲後,很多國家不願意也沒能力做國際加工貿易的生意,因此一方面工廠倒閉,另一方面外貿商不願意接單,這也導致現在美國整個供應鏈開始出現了問題。
而就在9月份,能源問題再一次使全球供應鏈陷入新瓶頸。
目前美國不僅大宗商品售價提升超過10%,就連汽車燃油等能源產品也大幅增漲。
這是因為今年以來歐美的電價就一路大漲過來,原因主要是歐洲今年的極端高壓、乾旱天氣,且各自的水電、風能驟減,這也導致了一波煤炭和天然氣的價格飆升。
以英國為例,同去年同期相比,電費就暴漲了七倍。電能是如今生產生活的基礎,它的上漲必然影響到所有的產品成本,以及日常生活質量。
英國約一半的電力要依靠天然氣,高耗能行業如鋼鐵、化工等很多企業,因為承受不起高昂電價而關門,由此引來的連鎖反應讓食品行業的生產也陷入停滯。
加上英國退出歐盟後,國內重型貨車司機嚴重不足也加重了物資短缺。
據英國公路運輸協會報告,英國目前的貨車司機無法維持國內正常需求,而且將要到來的聖誕節,民眾需求量會是平常的三倍,人們能否在這個聖誕節吃上火雞成了一個未知數。
此外,重型貨車司機的短缺也讓汽油運輸困難,英國各大城市的加油站們因為“無油可以銷售”而被迫關閉。
物資和能源的短缺讓英國一些民眾無視政府呼籲,陷入了“恐慌性購買”,紛紛開始囤貨。
偏偏凜冬將至,用電高峰即將到來,進一步放大了能源和物資的供求矛盾。
更加無奈的是,目前從亞洲到英國的運費集裝箱費用高達約每個人民幣11.6萬元,幾乎是疫情前的14倍,運輸時間還延長了一倍,運輸系統的壓力讓英國供應鏈“雪上加霜”。
然而自相矛盾的是,貨物到達後缺少足夠的人力卸下,儘管民眾們缺少物資,但偏偏許多積壓在英國港口的貨物快滿到溢位了。
可以說,英國人現在的供應鏈可謂“千瘡百孔”,除非政府能想辦法解決物資補充的問題。
實際上,近期整個歐洲都陷入了用電荒。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用電價是半年前的3倍,荷蘭是4倍,英國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用電費。
英美供應鏈的緊張,既是因為各自國內的情況,又有美國通脹帶動了一波全球通脹的原因。
目前來看,美聯儲關於通脹的經濟政策還算溫和,但是一旦美國加快了收緊貨幣的操作,那麼就要全面考慮好,如何應對通脹對全球的經濟衝擊。
中國如何應對輸入性通脹
此次美國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疫情衝擊下,其量化寬鬆政策和持續的財政刺激推動,二是國內供需不同步造成的物價水平拉昇。
其中,通脹引起國際貿易中的部分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高,讓不少人擔心這是引起輸入性通脹的典型。
但要對一個國家產生輸入性通脹,一是要本國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商品價格的變動;二是PPI能夠顯著地影響到CPI。
起碼要滿足了這兩個條件,再談輸入性通脹可否構成。其中CPI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主要反映市場物價的漲跌。PPI是生產價格指數,反映的是工廠批發價的漲跌。
再看我們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早已不是單方面地接受價格輸入的國家,相反我們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和出口,會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顯著影響。
目前人民幣匯率彈性早已大大增強,這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後,我們可以做到調控匯率來對沖掉那些依賴外部進口的大宗商品影響。
另外,中國在此次經濟復甦過程中,CPI和PPI資料沒有明顯掛鉤,PPI確實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是CPI指數並沒有顯著的上升。
總體來看,中國中國經濟已經持續復甦4個季度,實際通脹壓力並不大。
跟美國不同,中國在應對疫情時並沒有搞起“大水漫灌”的把戲,而是實行平穩的經濟復甦政策,目前供需端的復甦整體比較均衡,因此中國受到的通貨膨脹是可控的。
不過,目前中國部分大宗商品的上游價格確實已經上漲,要防止上游價格透過供應鏈向中下游傳遞,呈現出CPI通脹的跡象,所以我們依然需要預防可能有的輸入性通脹帶來的經濟風險。
關鍵是我們要加強對價格監測的預警,以及把支援實體經濟作為著力點和擴大內需。
相對於美國物價全面上漲的趨勢,中國更多的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幅度較大。對此,國家也多次出臺穩定大宗商品價格的措施,抑制相關行業的通脹上漲。
但美國那邊卻是舊病未除,新病又生。
不僅疫情防控不太到位,即將到來的美債上限問題又讓政府陷入了停擺,這都加劇了本來就一路高漲的通脹問題。
當年08年金融危機時,美國採取了所謂“不惜一切代價”的政策,對全球肆意輸出通脹。
而面對指責時,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卻能厚顏地說道,這是為了美國穩定經濟和金融,美國好了世界就變好了。
如今美國再一次面臨財政危機時,似乎又要再一次把全球的經濟復甦綁在美國通脹這顆“炸彈”上面。
如此肆無忌憚,任意妄為,終究會迎來反噬的一天。畢竟,美國的好,不應該是建立在世界的壞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