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並流區域有著豐富的生物物種和地質地貌奇觀,被譽為“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世界生物基因庫”“天然高山花園”。佔國土面積不到0.4%的三江並流區域,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脊椎動物種數。“天然高山花園”的形成及價值被人們稱為“大地奇蹟、世界謎題”。
三江並流藏在“掃帚”中
西北高東南低的橫斷山脈,形成了縱向分佈的“帚狀”地質地貌,“帚柄”就在三江並流處,“掃帚”的底部佔據了雲南南部的大部分割槽域。
位於雲南西北部的三江並流區域,佔地1.77 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極少數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質地貌條件,高度集中反映地球多姿多彩的獨特景觀和生物生態型別的世界自然遺產。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在四山夾三江的地貌景觀中,有著深邃的河谷、繁茂的森林、高聳的雪山、冰川、高山喀斯特、高山丹霞、高山湖泊和廣闊的草甸,它們中的每一個,或因其獨特性,或因物種的豐富程度,都被稱為世界的“謎題”。
專家團隊在高山冰緣帶野外實地考察 迪慶州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如何解開這些謎題?如何找出解題的鑰匙?這就需要解答三江並流區域是如何被造就的問題。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楊宇明介紹,在6500萬年以前,由於印度板塊撞擊歐亞板塊,使得喜馬拉雅山脈抬升,在板塊不斷向下撬動並往北推移的過程中發生擠壓、褶皺,並在東部板塊形成了90度的大彎。
這讓原本應該呈東西走向的河流與山脈改成了南北走向,而且在擠壓的作用下,東西向的力量也在不斷加大,形成了排列非常密集的山脈和江河並列縱貫南北,並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地貌。三江並流境內的山脈和大江河,就是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以及高黎貢山、雲嶺等山脈。此外,該區域呈巨大傾斜的地形地勢還把水平地帶性的熱量分佈和垂直地帶性的溫度變化雙向疊加了。
金沙江流域生態廊道,“一江清水、兩岸蔥蘢”。 通訊員 和琪 寸文亮 攝
水平地帶性的溫度變化,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從南到北的熱量溫度逐步降低、減退。例如,從海南三亞到黑龍江漠河跨越了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四個大的氣候帶,南北跨越了40多個緯度。但云南只跨越了8個緯度,卻同樣包含了以上四大氣候帶,這與三江並流地區北高南低巨大傾斜的地勢密不可分。
雲南省範圍內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點為76.4米,垂直高差達6663.6米,這使得許多河谷到山峰的高差達3000米至4000米,包括3至5個山地生物氣候帶型別,這也是雲南生物豐富多樣和特有的主要地理因素之一。
西北高東南低的橫斷山脈,形成了縱向分佈的“帚狀”地質地貌,“帚柄”就在三江並流處,直線距離72公里,“掃帚”的底部佔據了雲南南部的大部分割槽域。從最高點到最低點,把這個海拔高差的氣溫變化與水平地帶氣溫的變化疊加,就造成了雲南省南北跨越8個緯度,卻囊括了中國所有的氣候型別。
例如,西雙版納是北熱帶,普洱是南亞熱帶,哀牢山是中亞熱帶,滇中高原是北亞熱帶,再到滇東北、滇西北是暖溫帶和中溫帶,香格里拉部分割槽域是寒溫帶,再上到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是山地寒帶,一共有著8個細分的氣候帶。這8個細分的氣候帶如果按照水平來分配,就一直可以從海南跨到黑龍江。
南北物種交匯的生物廊道
很多熱帶生物可以沿著水熱豐沛的區域一直生長到香格里拉,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物種也沿著高山由北向南傳播。
三江並流區域高山冰緣帶植物,白馬雪山上的黛粉美花報春。 迪慶州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在“帚狀”的地形中,河谷一頭連線著青藏高原,一頭連線著中南半島。
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生物可以沿著江河一直向北走。此外,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得以沿著河谷北上,豐沛降水滋養和孕育出了雲南境內的6條大江。
這6條大江沿著“帚狀”的山脈分佈,也成了南北生物交流的廊道,很多熱帶生物可以沿著水熱豐沛的區域一直生長到香格里拉,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物種也沿著高山由北向南傳播。
青藏高原物種南下的代表有落葉松。落葉松是我國興安嶺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到北極圈等高緯度地區才常見的耐寒森林樹種。但這樣的樹種,在橫斷山脈的白馬雪山埡口、高黎貢山北段翻越西哨房等低緯度高海拔的埡口也出現了,這說明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帶的植物,也會沿著三江並流地區的高山“南下”了。
此外,小熊貓原生環境是青藏高原和三江並流的高海拔山區。但因為“帚狀”的地形地貌一頭連線著青藏高原,一頭連線著中南半島,小熊貓也能沿著瀾滄江附近的高山來到熱帶的西雙版納南貢山地區。與此同時,喜馬拉雅旱獺、藏鼠兔等代表著喜馬拉雅山脈的生物也會沿著橫斷山脈來到低緯度的高山區域活動。
新物種翡翠龍蜥 楊濤 攝
從南往北繁衍的生物,獨龍江的桫欏和竹子就是代表。桫欏代表的是熱帶植物,屬半陰性植物,喜歡生長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廣泛分佈於雲南南部低海拔地區和中南半島。由於三江並流區域山脈與江河均為南北走向,因此印度洋的季風可沿著河谷一直到獨龍江,季風將溫暖的氣流和豐沛雨水帶到獨龍江的同時,桫欏也沿著伊洛瓦底江向北繁衍到了獨龍江的河谷裡,而獨龍江也是桫欏分佈最北的地區。
西藏龍竹、獨龍江藤竹、毒空竹也是典型的“北上物種”。它們是熱帶性質的植物,在昆明都長不了,但它們可以沿著河谷生長到北緯28°~29°的獨龍江河谷,有的可一直分佈到西藏境內。
很多高地的耐寒物種沿著高山來到緯度較低但海拔較高的山頂,熱帶物種則沿著河谷向北移動,這就使得南北物種在這個區域交匯。
楊宇明強調,從水平面上來看,僅憑一張水平分佈的圖很難理解為何會有如此豐富的物種,而這就是滇西北垂直高差地形帶來的生物地理學效應。如果這些河流、山脈不是南北向走,而是東西向走,那麼它們只能沿著一個水平的氣候溫度帶走,就沒有這樣豐富的變化。
傳統意義上的南北界線到了三江並流區域就成鋸齒狀,不能呈水平通過了。代表著南的界線一直要劃到高緯度的河谷,代表著北的界線一直要到高山環境的南部。最終形成南北界線鋸齒狀透過三江並流區域,這裡也成為南北物種交匯的生物廊道。
眾多生物的分化中心
山峰與河谷是物種在滇西交流的天然障礙,阻隔物種交流分化,進而形成了生殖隔離,最後獨立發展就衍變成兩個物種。
三江並流區域從生物地理來說,能演化出如此豐富且特有的生物多樣性,是因它連線著青藏高原與中南半島,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高南低的山脈與深切的河谷地,導致地形地勢極為複雜。孟加拉灣西南季風帶來的暖溼氣流澤惠了這裡的萬物。
南北走向的山脈與河谷成為生物交匯廊道的同時,也阻隔了東西兩側生物的交流。眾多生物在三江並流地區進行分化,在高黎貢山尤為典型。
高黎貢山在沒有隧道和公路的年代,人想要翻越海拔3900米的埡口,要先爬到東哨房休息一夜,第二天翻過埡口,第三天到西哨房再休息一夜。人透過都十分艱難,何況對動物和植物來說,高聳的山峰與深切的河谷依舊是物種在滇西交流的天然障礙。
因此,在高黎貢山上很多物種分佈於東坡的不見於西坡,分佈於西坡的不見於東坡。例如,禿杉只見於高黎貢山東坡不見於西坡,赤斑羚只見於西坡不見於東坡。
最典型的例子是白馬雪山的滇金絲猴和高黎貢山的怒江金絲猴,它們都屬同一個祖先,但隨著山脈抬升河流下切,先產生了地理隔離,進而形成了生殖隔離,最後獨立發展就衍變成兩個物種。
“滇金絲猴作為三江並流區域的‘旗艦物種’,科研價值非同一般。它與一般物種的進化路徑相反,它的演化路徑代表著靈長類動物型別中分佈海拔最高和進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代表著生物進化的頂尖。它對整個生態系統的演化、發育、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楊宇明說。
除了滇金絲猴,三江並流區域還有戴帽葉猴、白尾稍虹雉、綠尾稍紅雉和雪雉等野生動物,以及貢山三尖杉、雲南紅豆杉,光葉古桐、薄片青岡、毒空竹、獨龍江藤竹等植物都有著極高的科學價值,在演化上它們是特有的、珍惜的、瀕危的,它們的存在,終將造福於人類。
例如貢山三尖杉和雲南紅豆杉,將它們定為國家I級保護植物的時候,並不知道它們含有三尖杉酯鹼和紫杉醇。過去人們對雲南紅豆杉的認識主要是讓它發揮水土保持、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生態服務功能。後來,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兩種樹含有的紫杉醇和三尖杉酯鹼有抗癌功效,於是它們的身價翻了百倍。它們對人類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從不可見的、不能理解的,到容易被理解並被廣泛使用的高價值物種。如今,紫杉醇和三尖杉酯鹼在醫療領域被廣泛運用。
守護好生物多樣性寶庫
三江並流區域已經申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白馬雪山、高黎貢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很多區域被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
“我認為三江並流區域的生物,不僅多還很獨特,究其原因就是不同海拔、不同氣候環境的物種都能在這裡薈萃和分化,這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楊宇明說,三江並流地區獨一無二的生境也有著生態極度脆弱、環境非常敏感的特點。
對於該區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從政府到個人都非常重視。目前,三江並流區域已經申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白馬雪山、高黎貢山也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很多區域,被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進行保護。
以滇金絲猴保護為例,1895年至1896年在法國傳教士獲得7只標本後的半個多世紀,世界上再也沒有滇金絲猴的訊息。直到1960年,中國動物學家彭鴻綬在雲南德欽畜產公司偶然看到了8張滇金絲猴皮,意外證實這個物種仍然存在。
1979年10月至11月,在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橫斷山脈綜合考察中,科研人員首次觀測到野外活動的23只個體。
1983年,白馬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88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5年至1986年,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現了11個滇金絲猴種群、886只個體。
之後,科研力度和保護力度不斷加強,至2021年4月底,其數量增長至3845只。30餘年間,滇金絲猴數量增長約4倍的背後,是幾代人默默付出的結果。
維西縣塔城鎮以打獵為生的餘建華,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於1997年放下獵槍,成為保護滇金絲猴的巡護員。
在維西縣塔城鎮塔城村委會響古箐上組,村民餘新華最初靠上山放羊和種植青稞、小麥和養羊維持生計。保護區成立後禁止上山放牧,他把羊賣了再買牛圈養。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推行,他家21畝土地也先後變成了樹林,沒有足夠的小麥、青稞來喂牛,餘新華最終把牛也賣了。
餘新華一家為保護野生動物犧牲了經濟利益,但當地政府、保護區和公益組織積極為他們尋找出路。2007年,他成為保護滇金絲猴的巡護員。2011年後,“生計替代”計劃惠及了他們一家,透過養蜂和種植中藥材,如今他家一年純收入4萬元。
保護滇金絲猴的同時還能保護其他物種嗎?
對於這個問題,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賴建東說:“滇金絲猴是整個橫斷山脈的‘旗艦物種’,同時還有蘇門羚、黑熊、獼猴等伴生物種。我們在保護滇金絲猴的同時,其他伴生物種及植物也能得到有效保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三江並流區域,當地政府倡導並踐行了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非消耗性利用,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由於三江並流地區的生態極度脆弱,我建議在這一區域以保護為主,可以開展資源非消耗性的生態服務業,發展科考、探險、研學旅遊等生態服務業。”楊宇明說。
如今,在三江並流區域,當地政府倡導並踐行了對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非消耗性利用。建立了普達措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服務業、生態旅遊業,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透過種植雲南紅豆杉,以不剝樹皮不砍樹的形式提取紫杉醇,廣泛開展資源非消耗性的生態經濟,幫助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百花嶺村,透過護林愛鳥,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村民增收也有了新路子。該村位於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坡,森林覆蓋率為93.7%,有著豐富的鳥類資源。當地政府在引導村民加強生態保護的同時,鼓勵他們利用豐富的鳥類資源發展觀鳥經濟。村民在全國各地觀鳥愛好者的指導下,設定拍鳥機位200餘個。僅觀鳥攝影產業就為百花嶺村帶來年遊客量6萬人次,經濟收入8000餘萬元,讓村民戶均增收5000餘元。
觀鳥產業不僅改變了百花嶺村貧窮落後的面貌,還增強了村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為擦亮“觀鳥”這張名片,保山市已連續多年舉辦高黎貢山國際觀鳥節,其間還舉行了野生鳥類攝影大賽等系列活動,藉此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搭建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新平臺。
“三江並流區域從無人知曉到備受社會各界重視,並加以嚴格保護,正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真實寫照,我相信三江並流區域未來會得到更多的保護和重視。”楊宇明說。
首席記者 程權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龔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