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珍寶館】
❀
宋徽宗趙佶《晴麓橫雲圖》
北宋徽宗趙佶藝術成就空前,但他流傳的繪畫以花鳥為多,山水則十分罕見,公認可能出自其手的畫跡僅三件:故宮博物院藏《雪江歸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溪山秋色圖》——以及本件《晴麓橫雲圖》。
《晴麓橫雲圖》,紙本,淡設色,縱154.5釐米,橫61.2釐米,畫軸頂部右側有宋徽宗瘦金體御書“晴麓橫雲”,字跡上鈐有“御書之寶”大印——
款字與鈐印下方以大片空白為天空,幾乎佔據畫面三分之二,作為主角的山水則集中在底部——
如從畫面的意趣而言,本作最接近趙佶氣質——明淨透亮、細膩清雅,雲煙升騰宛然有方壺、蓬萊之意,仙氣瀰漫之間,畫意超然脫俗,是以營建心目中理想山水的形式組合物象;
再從畫面的構圖而言,雖然在畫中大片留白的做法流行於南宋,但本作依舊以壓縮近景、推遠遠景、放大中景、囊括左右的北宋全景式構圖為思路,留白應當是為強調畫面超然於常人視角的意境服務,同時畫中依然留存主峰的意識,仍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
《晴麓橫雲圖》與《溪山秋色圖》
僅從不算清晰的圖片來看,《晴麓橫雲圖》的風格,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溪山秋色圖》非常接近。兩件畫作皆採用容納寬廣畫面的全景式構圖,以流水引導視線,用雲煙掩映山峰,造型如出一轍——
兩者間林木與點景的畫法也未見明顯差異,尤其在松樹畫法上最使人感到統一——
如假設《溪山秋色圖》在流傳中畫面經過裁切,而將它的尺幅放大到與《晴麓橫雲圖》一致,則極易將兩幅視為出自一人之手、風格相同的對軸或連屏——
《晴麓橫雲圖》是否出自徽宗之手?
本作歷來缺乏深入鑑定與研究,雖然2018年曾在日本展出,卻並未引起重視。以畫風與款印武斷《晴麓橫雲圖》出自徽宗之手顯然缺少更多依據,但不可否認地是:《晴麓橫雲圖》中構圖與畫法的細節,為《溪山秋色圖》與《雪江歸棹圖》之間尋找到更多共同之處。
透過《晴麓橫雲圖》的補充,首先可以看出三幅畫作中,樹法皆以李成、郭熙一脈相承,尤其接近力學郭熙的王詵,趙佶年輕時與王詵交往密切,深受他的影響,因此趙佶以李郭派畫樹,應當是合理的推測;
其次,三幅畫中皆運用隱沒岸腳的畫法,坡岸底部不用切實的線條勾勒或皴擦,這明顯也出自郭熙、王詵一派的趣味;
同時,三作皆以“近景——平鋪的中景空間——遠景”營造畫面空間,觀察的視點較低,以此強調豁然開朗、向遠方鋪陳而去的中景——這是對郭熙、王詵構圖的繼承;而遠景與近景的比例劇增,無需迫人眉睫的主峰即刻展現氣勢——這又是對他們的改進與發揚;
再次,三件畫作的人物、點景、雜樹比例相近,用筆趣味也頗一致,都盡力避免拘謹,顯得非常放鬆,與徽宗花鳥畫中謹嚴細膩的風格不一。但許多畫家在描繪不同畫格時都會展現出不同趣味,因此並不能以此作為證偽的依據。
無論如何,本次《晴麓橫雲圖》在臺北故宮展出,為研究與學習徽宗繪畫的同仁再一次提供良機,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吸引諸君理智思考、踴躍發言。
最後,一點補充
《晴麓橫雲圖》為民國汪士元(1877-1935)舊藏,顧復《平生壯觀》亦有記載。汪氏1904年中進士,後宦遊北洋政府,作為曹錕親信屢任要職。他一生鍾情書畫、古玩,因獲藏本作《晴麓橫雲圖》,取齋號“麓雲樓”,其《麓雲樓書畫記略》載本幅:
紙本水墨,兼淡設色,長四尺七寸餘,闊一尺九寸餘,重巒復嶺,出沒煙雲,林木村舍,遠近掩映,造境用筆,精妙不可思議,洵為瑰寶,紙質尤完潔難得。瘦金體“晴麓橫雲”四字,鈐用御寶一方,在圖左上。
又據陳重遠《文物活春秋》稱:汪士元后因與軍閥賭博欠下鉅債,不得已變賣平生收藏,《晴麓橫雲圖》落入北京韻古齋韓少慈之手,再由他售至日本,入藏阿部房次郎爽籟館,終於1943年捐贈大阪市立美術館。
❀
宋徽宗《晴麓橫雲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宋徽宗《溪山秋色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宋徽宗《雪江歸棹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