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港片大銀幕上,別具一格的“動作”特色,讓港片獲得了“東方好萊塢”的美譽。在“動作”特色的背後,隱藏著一群“不輕易露臉”的港片工作者,他們有一個統一的代號——武指團隊。
一部好的動作題材作品,離不開一個好的“武指團隊”。在動作港片漫長的發展歷程之中,不同的武指團隊,憑藉不同的動作設計風格,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絢爛的電影時代。
本期,我們就來盤一盤港片幕後的12大武指團隊,透過這些武指團隊的發展,看一看華語動作片的百年浮沉。
1:港片幕後最早的武指團隊
“武指團隊”的出現,與華語動作片的發展,息息相關。而要說起華語動作片的先驅,那必然是“武俠”題材。
1909年,陳其美、陳鐵生、陳公哲等人,在上海出資支援霍元甲成立了“精武體操學校”,也就是“精武體育會”的原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精武體操學校”的不少武者,成為了“革命隊伍”裡的中堅力量。“辛亥革命”之後,不少參加了“革命”的武者,開始身居要職,掌握話語權。
在這些人的影響之下,20世紀初的中國,掀起了一股“武術熱”,各式各樣的“國術館”也相繼成立。
1922年,在“武術文化”的薰陶之下,向愷然以“霍元甲的生平故事”為藍本,創作了武俠小說《近代俠義英雄傳》。這部小說的誕生,掀起了一股“武俠小說”的時代創作熱浪。
在小說作品的影響之下,“武俠電影”也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925年,一個叫邵醉翁的商人,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名為“天一影片”的電影公司。
當時的上海,流行拍攝“文明戲”。邵醉翁認為,“文明戲”太老套,缺乏新意。於是他另闢蹊徑,將彼時流行於市井的“武俠小說”故事,搬上電影大銀幕,拍攝了華語影史上的第一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
既然是“武俠片”,打鬥場景必然是鏡頭表現的重點。為了讓電影熱鬧、好看,邵醉翁找來了當時的京劇武旦名家粉菊花,出演片中的女主角“李飛飛”。而粉菊花在戲班的一眾師兄弟們,也都在片中亮相,表演了各式各樣的空翻、打鬥。
《女俠李飛飛》大獲成功之後,邵醉翁又帶領“天一影片”拍攝了《三俠五義》、《宋江》、《白蛇傳》、《蓮花公主》等作品。而粉菊花和她的戲班師兄弟們,也都參與了這些作品的動作場景拍攝。
雖然當時還沒有“武術指導”的概念,但是以粉菊花為首的這些梨園弟子,顯然已經成為了“武指團隊”的雛形。
30年代末,隨著抗戰的爆發,邵醉翁帶著“天一影片”來到了香港,並更名為“南洋影片公司”,以粉菊花為首的這些梨園子弟,有不少都追隨邵醉翁,來到了香港。這些人也組成了港片幕後,最早的“武指團隊”。
值得一提的是,50年代的粉菊花,在香港成立了一家“春秋戲劇學校”,培養出了林正英、董瑋、孟海、鍾發等一批學生,這些人在80年代的動作港片大銀幕上,也都迎來了各自的高光時刻。
“天一影片”的老闆邵醉翁,有一個弟弟叫邵逸夫。30年代末,邵逸夫跟隨哥哥一起,來到了香港。而進入50年代之後,邵逸夫成立了一家名為“邵氏兄弟”的電影公司,並一舉改寫了港片的時代命運。
2:南北功夫混合班底
時間來到1932年,香港的粵劇演員薛覺先,來到了上海。看到上海的電影市場大有可為,薛覺先便成立了一家電影公司“南方影片”,首部作品《白金龍》也是票房大賣。
不過,薛覺先在上海,遇到了不少麻煩。30年代的上海灘,正是杜月笙、黃金榮這些“流氓大亨”的黃金時代。薛覺先是外地人,而且還是戲班子出身,所以時常受到地痞流氓的滋擾。
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薛覺先請了一位保鏢。這個保鏢是黃飛鴻的徒孫,在廣州開了八家武館,他就是洪拳大師劉湛。
有了劉湛的保護,薛覺先逐漸穩定了自己在上海的生活,而他的電影事業,也迎來了一股小高峰。
因為是戲曲演員出身,所以薛覺先十分熱衷於“將戲曲電影化”。彼時的“南方影片”,也拍攝了不少戲曲電影作品。
在戲臺上,觀眾們喜歡看武生、武丑的閃轉騰挪,在電影銀幕上亦然。可是,薛覺先的粵劇班“重文輕武”,並沒有什麼像樣的武生。於是,他從北京請來了一位京劇武生,來教授粵劇演員“武戲”,這個人就是袁小田。
在袁小田的幫助下,薛覺先的“南方影片”也拍攝了不少戲曲電影。可是,1934年的“國民政府”,成立了電影檢查委員會。受到“新文化運動”思潮的衝擊,那些包含“封建迷信思想”的電影作品,開始遭遇禁映的命運。薛覺先的戲曲電影事業,也因此遭遇巨大打擊。畢竟,傳統戲曲故事,大都包含“封建迷信”思想。
電影事業搞不成之後,薛覺先回歸到了粵劇表演之中,而袁小田、劉湛則在薛覺先的介紹之下,進入電影行業,成為了早期的“武術指導”。
30年代末,因為抗戰的爆發,袁小田、劉湛相繼來到了香港。40年代末,大批上海電影人彙集香港,並開始在香港重現“上海電影時代”的繁華。而袁小田、劉湛,也開始在不少武俠片、功夫片幕後活躍。
1948年,導演胡鵬拍攝了功夫片系列《黃飛鴻傳》,劉湛、袁小田二人,都參與了“黃飛鴻傳”系列作品的拍攝。
在“黃飛鴻傳”系列拍攝的過程中,來自於梨園的北派武生們,與來自於嶺南一帶的武師們,開始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南北功夫混合”的武術指導班底。
進入60年代之後,隨著劉湛、袁小田的相繼老去,劉湛的兒子劉家良,袁小田的徒弟唐佳,開始成為這個“南北功夫混合班底”的領軍人物。
彼時,邵醉翁的弟弟邵逸夫,成立了“邵氏”,並憑藉張徹、胡金銓兩員猛將,掀起了一股武俠片拍攝熱潮。而梁羽生、金庸的文壇崛起,更是加劇了這股“武俠片拍攝熱潮”。
以唐佳、劉家良為首的這個“南北功夫混合班底”,在60年代迎來了發展高峰。《鴛鴦劍俠》、《雲海玉弓緣》、《獨臂刀》、《邊城三俠》等作品的動作場景設計工作,也都是由這個“南北功夫混合班底”完成。
3:“袁家班”、“劉家班”、“唐家班”
60年代,以劉家良、唐佳為首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在動作港片市場風光無限。可是到了70年代,這個班底卻快速走向決裂,拆夥成了“袁家班”、“劉家班”、“唐家班”。
1965年,“邵氏”將劉家良、唐佳簽入旗下,二人領導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也由此成為了“邵氏”的御用武指團隊。
60年代末,“邵氏”進入了發展巔峰期。1967年,“邵氏”的在職導演、演員、場務多達1700人。兵多將廣的結果,就是有一些人,一直都無戲可拍。彼時的吳思遠,便是如此。
吳思遠1966年進入邵氏後,一直在坐冷板凳。1970年,一家新成立的小公司,想要找一位導演,拍一部功夫片。此時的吳思遠,選擇離開了邵氏,投入了這家公司。也是在這一年,吳思遠拍攝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瘋狂殺手》。
既然要拍功夫片,肯定要找一個“武術指導”,於是吳思遠從劉家良、唐佳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挖來了袁和平。
這個“南北功夫混合班底”,最初是由袁小田、劉湛促成。劉湛把自己的事業交給了兒子劉家良,袁小田卻把事業交給了徒弟唐佳,而不是兒子袁和平。
袁小田這麼做,與袁和平兒時的成長經歷,有極大的關係。
袁小田希望兒子學習武指本領,將來好有一技之長可以生存。可是,兒時的袁和平偷懶耍滑、不愛練武。懶散之下,袁和平的身手,也是平平無奇,沒什麼過人之處。知道兒子的功夫無法服眾,於是袁小田將自己的衣缽,傳給了弟子唐佳。
1970年,吳思遠之所以找袁和平,也是因為袁和平在“武指班底”裡比較混,價錢比較低。
吳思遠本來是抱著省錢的想法,找了袁和平,沒想到,卻撿了一個寶!
袁和平雖然拳腳功夫一般,但是頭腦比較靈活,在《瘋狂殺手》裡,他設計了許多天馬行空的動作場景。
《瘋狂殺手》上映後,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吳思遠趁熱打鐵,又拍攝了功夫片《蕩寇灘》。而袁和平也從“邵氏”拉來袁祥仁、袁振洋、袁信義、袁日初等人,組成了早期的“袁家班”班底。
1973年,吳思遠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思遠影業”,接連拍攝了《香港小教父》、《生龍活虎小英雄》、《南拳北腿》、《鷹爪鐵布衫》等作品,“袁家班”也在這些作品的拍攝過程中,一步步壯大。
1978年,袁和平在吳思遠的支援下,坐上了導演的位子。而《蛇形刁手》、《醉拳》的誕生,也讓“袁家班”的名號,響徹整個香港影壇。
《醉拳》之後,袁和平又帶領“袁家班”拍攝了《奇門遁甲》、《勇者無懼》、《笑太極》、《特警屠龍》、《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等作品。
憑藉想象力十足的動作設計風格,“袁家班” 一步步從香港影壇走向國際。90年代末,袁和平帶領“袁家班”進入好萊塢,而《駭客帝國》、《臥虎藏龍》的誕生,也讓袁和平獲得了“華人第一武指”的美譽。
1970年,袁和平離開了唐佳、劉家良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而1974年,唐佳、劉家良也產生分歧,這個“混合班底”也徹底解散。
1974年,大導演張徹離開“邵氏”前往臺灣,成立了“長弓電影”。離開前,張徹想將“武指團隊”一同帶走。唐佳想要留在香港本土市場,而劉家良則猶豫不定。
為了拉攏劉家良,張徹許諾,到了臺灣之後,提拔劉家良做導演。於是,劉家良帶著一部分武指,跟隨張徹去了臺灣。而唐佳則帶領另一部分武指,留在了“邵氏”。這兩波兒人,便是後來的“劉家班”與“唐家班”。
劉家良跟隨張徹到了臺灣之後,張徹出爾反爾,不想實現諾言。劉家良一氣之下,又帶著自己的“武指班底”返回了香港。
1975年,劉家良在“邵氏”的支援之下,坐上了導演的位子,並拍攝了《神打》、《爛頭何》、《少林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師》、《武館》、《十八般武藝》等功夫片經典。
硬橋硬馬的拳腳打鬥風格,也讓“劉家班”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功夫港片特色。
70年代中期,“邵氏”也將唐佳推上了導演的位置。不過,唐佳並沒有以導演身份,拍出太過優秀的作品。70年代中後期,楚原的“古龍武俠片”開始在“邵氏”大銀幕上風靡。而唐佳帶領的“唐家班”,也成為了古龍武俠片幕後的功臣。
美輪美奐的佈景打鬥風格,可謂是“唐家班”的一大特色。
狄龍出演的《楚留香》、《天涯明月刀》、《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動作場景設計,都是由唐佳的“唐家班”完成。
正是因為唐佳在“佈景打鬥”方面的表現太過優秀,1993年的徐克,還邀請唐佳為《青蛇》擔任了動作設計。
4:“元家班”與“李家班”
60年代初,有一個叫韓英傑的動作指導,也在“邵氏”的片場混飯吃。這個韓英傑出身梨園,他的岳父于占元,在香港開了一家“戲曲學校”。60年代中後期,隨著戲曲市場的沒落,不少梨園子弟都湧入了電影圈。
靠著韓英傑的關係,于占元將自己門下的一批弟子,介紹到了電影片場工作,這其中就包括,洪金寶、成龍、元奎、元彪、元華、元德、元武、元庭、元寶等人。
隨著這些小師弟的到來,韓英傑的手底下也開始聚起一幫人馬。此時的韓英傑,想要組建一支“武指團隊”,獨立接活兒。可是,劉家良、唐佳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在60年代太過耀眼。韓英傑和這幫“元字輩”小師弟們,根本沒有市場。
1966年,大導演胡金銓,離開“邵氏”,前往臺灣電影市場發展。韓英傑抓住時機,帶著這幫“元字輩”小師弟們,跟隨胡金銓來到了臺灣。
在臺灣,胡金銓先後拍攝了《龍門客棧》、《俠女》、《忠烈圖》等武俠經典。而韓英傑、洪金寶、成龍、元彪等人,也都以動作指導的身份,參與了這些作品的拍攝。
在這些作品的磨練之下,一個由元字輩京劇武生組成的武指團隊“元家班”,也悄然登上了華語電影的歷史舞臺。
70年代初,劉家良、唐佳領導的“南北功夫混合班底”,分裂成了“袁家班”、“劉家班”、“唐家班”。而以韓英傑為首的“元家班”,也在此時折返港片市場。
1970年,鄒文懷、何冠昌成立了一家名為“嘉禾”的電影公司,並開始招兵買馬。1971年,韓英傑帶著“元家班”的師兄弟們,投靠了“嘉禾”,並在這一年,協助“嘉禾”拍攝了功夫片《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上映後,打破了港片市場的票房紀錄。李小龍因為該片一戰成名,韓英傑也在該片之後,成為了李小龍的“御用武術指導”。
1972年,“嘉禾”為李小龍拍攝了《精武門》。韓英傑再度為該片擔任動作設計,而“元家班”的小師弟們,也都參與了這部戲的動作場景拍攝。
《精武門》之後,韓英傑受到胡金銓導演的召喚,再度前往臺灣電影市場。而“元家班”的一些師兄弟,想要留在香港發展。於是,“元家班”拆夥成兩路人馬,元庭、元泰等人,跟隨韓英傑前往臺灣。而另一部分,則跟隨大師兄洪金寶,留在了“嘉禾”。
值得一提的是,《精武門》之後的李小龍,坐上了導演的位子,並開始嘗試組建自己的“武指團隊”。而林正英、小麒麟、陳會毅、陳龍、董瑋、鍾發等人,也都彙集到了李小龍的旗下,成為了“李家班”的主力。1972年,這幫人還合力拍攝了功夫片《猛龍過江》。
1973年,“嘉禾”為李小龍拍攝了《龍爭虎鬥》。洪金寶帶領師兄弟們,與李小龍的“李家班”進行了合作。
《龍爭虎鬥》之後,李小龍突然去世,“李家班”群龍無首,原地解散。而林正英、陳會毅、陳龍、董瑋、鍾發等人,順勢加入了洪金寶的“武指團隊”,這些人也成為了“洪家班”的雛形。
5:“洪家班”與“成家班”
70年代中期,洪金寶得到“嘉禾”重用,先後為《跆拳震九州》、《七省拳王》、《中泰拳壇生死戰》、《密宗聖手》、《老虎殺星》、《少林門》等作品,擔任了動作指導。
1977年,洪金寶坐上了導演的位子,拍攝了《三德和尚與舂米六》。隨著洪金寶的步步高昇,“洪家班”的名號也開始在香港影壇,一步步打響。
在《星星的同學會》裡,吳君如曾詢問過洪金寶,“洪家班”是在什麼時候成立的?
洪金寶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答案,他表現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有的“洪家班”,其實業內根本就沒有“X家班”的說法,一開始大家都是在一起搞電影,只是當你紅了之後,外界的人就開始叫你是“X家班”,這個班底姓什麼,就看班子裡誰先紅。
對於洪金寶來說,80年代無疑是“洪家班”的時代。
80年代初,《鬼打鬼》、《人嚇人》的誕生,讓“洪家班”快速壯大,而80年代中期的“五福星”系列、“殭屍先生”系列、《皇家師姐》系列,也讓“洪家班”成為了動作港片市場之上的票房龍頭。
80年代末,《東方禿鷹》、《群龍戲鳳》的票房受挫,又讓“洪家班”的票房時代,快速走向結束。
進入90年代之後,“洪家班”的發展雖然進入了低谷期,但力量感十足的打鬥,詼諧幽默的場面設計,還是讓一大批影迷記住了“洪家班”這個電影班底。
70年代中期,成龍遇到了導演羅維。這個羅維一開始是“嘉禾”的簽約導演,他為李小龍拍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門》之後,便離開了“嘉禾”,成立了自己的“羅維影業”。
李小龍去世後,不少導演都在尋找新的動作演員,彌補李小龍之後的市場空白。而此時的羅維,也看中了成龍。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的成龍,一直以“陳元樓”的名字,在影壇活躍。1976年,羅維將“陳元樓”簽入旗下,併為其改名“成龍”,寓意其能“成為第二個李小龍”。而成龍這個名字,在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大銀幕上,也確實造就了一段動作傳奇。
70年代中後期,成龍在羅維的力捧之下,相繼拍攝了《新精武門》、《風雨雙流星》、《少林木人巷》、《飛渡捲雲山》、《蛇鶴八步》、《劍花煙雨江南》等作品。
這些作品雖然沒讓成龍影壇走紅,但卻讓成龍組建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武指團隊”。
1978年,成龍拍攝了《醉拳》,這部作品正式開啟了成龍的電影時代。而後的《師弟出馬》、《龍少爺》、《A計劃》,更是讓成龍的事業穩步高升。
正如洪金寶所說那樣,當你紅了之後,別人看到你,就會習慣性的用“X家班”來稱呼。“成家班”這個稱呼,也隨著成龍的走紅,出現在了港片市場之上。
1985年的《警察故事》之後,搏命、熱血的特技大場景,成為了成龍電影的特色。而“成家班”也成為了港片幕後的“飛虎隊”,幫助成龍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特技動作。
6:“程家班”、“錢家班”、“甄家班”
時間回到1970年,一個叫程小東的17歲少年,開始以動作指導的身份,在電視作品的幕後活躍。
程小東的父親程剛,曾是“邵氏”的大牌導演。程小東在父親的影響之下,對電影產生了興趣,並走上了武術指導的道路。
然而,70年代的“邵氏”,開始將事業重心轉移向電視市場,並大量入股“TVB”。看到電視市場發展蓬勃,程剛便託關係,將兒子送入了電視臺。
70年代香港的三大電視臺“麗的”、“佳藝”、“TVB”,程小東都在裡邊待過,可是他都不滿意,因為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個電影夢。
1979年,“佳藝電視臺”的同事徐克,被製片人吳思遠看中,走入影壇,成為了一名電影導演,這對程小東造成了不小的刺激。
1982年,程小東遇到了一場機會。這一年“嘉禾”為他投拍了一部名為《生死決》的武俠片。為了拍好這部作品,程小東花費了不少心血。為了充分還原“武俠小說”裡的輕功,程小東利用“威亞繩索”,將演員吊在空中,設計了不少凌空打鬥的飄逸場景。
《生死決》上映後,雖然票房成績一般,但獨特的動作場景設計,卻開啟了程小東的“武指時代”。
80年代中期,徐克成立了“電影工作室”。而程小東也在老朋友的邀請之下,加入其中。
在“電影工作室”,程小東接連拍攝了《倩女幽魂》三部曲、《古今大戰秦俑情》、《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三部曲等作品。
在這些作品的拍攝過程中,程小東一步步組建了自己的武指團隊“程家班”。元彬、馬玉成,也成為了“程家班”的骨幹力量。而飄逸灑脫的武俠打鬥風格,也成為了“程家班”的名片。
1992年,程小東離開了徐克的“電影工作室”。馬玉成跟隨程小東離開,而元彬則選擇留下來,與徐克繼續合作。
離開徐克之後,程小東又吸收了新人武指林迪安,帶著這個全新的“程家班”班底,程小東又為《審死官》、《鹿鼎記》、《濟公》、《超級學校霸王》、《大話西遊》、《少林足球》、《英雄》、《十面埋伏》等作品,設計了動作打鬥場景。
“程家班”的飄逸風格,也成就了一個特別的武俠片時代。
90年代末,洪金寶的電影事業陷入低谷,而“洪家班”也遭遇了發展危機。
新千年之後,錢嘉樂離開了“洪家班”,嘗試獨立發展自己的“武指事業”,也是在這個時候,錢嘉樂拉起了自己的武指團隊“錢家班”。
不同於“洪家班”那種力量感十足的拳腳打鬥,錢嘉樂追求現代化的飛車追逐,寫實的拳腳、槍戰。
2004年,錢嘉樂帶領團隊,為《旺角黑夜》擔任了動作設計工作。該片中樸素、寫實的“亂打風格”,讓錢嘉樂獲得了“最佳動作設計”的提名。
而後的《門徒》、《新宿事件》、《風暴》、《車手》、《寒戰2》、《使徒行者》等作品,也一步步擦亮了“錢家班”的招牌。
新千年之後,甄子丹的“甄家班”,也開始在港片大銀幕上活躍。
90年代中期,甄子丹離開了袁和平的“袁家班”,嘗試成立公司,獨自發展事業。90年代末,甄子丹自資拍攝了《戰狼傳說》、《殺殺人,跳跳舞》,結果賠了個底兒掉。
為了還債,甄子丹再度幹起了武術指導的老本行,也是在這個時候,甄子丹拉起了一支“武指團隊”,這也成為了“甄家班”的雛形。
與老師袁和平的想象力十足不同,甄子丹在動作場景的設計上,追求拳拳到肉的真實感。
《殺破狼》、《龍虎門》、《導火線》、《武俠》、《一個人的武林》等作品的誕生,不僅打響了“甄家班”的名號,同時也讓觀眾們記住了“甄家班”的動作風格。
1925年,首部武俠片《女俠李飛飛》的誕生,正式揭開了華語電影的“動作時代”。
之後,香港電影成為了華語電影的中心,動作港片的興衰起伏,也成為了華語動作片,百年歲月的一個縮影。而隱藏在港片幕後的那一個又一個“武指團隊”,也成為了歲月的見證,見證了華語動作片的興衰交替、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