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說演員塑造角色,其實角色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演員,大多數演員都希望以出演正面積極的角色而被世人熟知和追捧。
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有這樣一位實力派演員,幾乎包攬了當時新中國電影中的所有反派角色,他就是安震江。
提到安震江,可能很多人會感到陌生,但提到電影《偵察兵》中的“王德彪”,不少人卻有著深刻的印象。
作為一名“壞人專業戶”,安震江塑造的每一個膾炙人口的銀幕形象,無不透著一個“壞”字,而他卻能將每一種“壞”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安震江劇照
導演李文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安震江的表演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無論是怎樣的角色形象,他都能抓住人物的靈魂。”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真切,從三四十歲的漢奸,到七八十歲的地主,安震江都能讓觀眾毫無察覺地沉浸在角色的“真實”中。
然而,這樣一位老戲骨,在生活中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熟悉他的同事和朋友對他的評價都是和藹可親。
同很多明星一樣,常被路人認出的安震江,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苦惱,但和其他演員因“紅”而出名不同,安震江是因為“壞”。
由於“壞人”形象的深入人心,常有路人尾隨安震江回家,趁他不注意,用石頭砸碎他家的玻璃窗,為此安震江不知換過多少塊玻璃。
每每這時,他的妻子總會抱怨又是他的“壞角色”惹的禍,而安震江卻總是笑著說:“群眾還是很可愛的,這是對我表演的肯定。”
有一次,安震江在菜市場買菜,被眼尖的路人一眼認出,雖叫不上名字,但卻認識安震江的角色,遠遠地指著他喊:“這不是劉二卯嗎!”
劉二卯是電影《紅旗譜》中地主馮蘭池的狗腿子,是一個仗勢欺壓百姓的角色,這一喊可好,菜市場的人呼啦一下就圍了上來。
眼看人越來越多,雖然沒有擠到身前,卻將菜市場周邊的路圍得水洩不通,大家都在指指點點,“奴才!走狗!”的喊聲也不絕於耳。
幸好巡邏的警察路過,才將安震江“救”了出來。
面對百姓的圍堵,安震江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為自己得到群眾的“一片罵聲”而高興,這證明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已深深刻在了人們的心裡。
誠然,對於一個優秀的演員來說,沒有什麼能比“令觀眾記住角色而忘記演員的存在”更有說服力。
其實,安震江入行時並不是科班出身,他的成功除了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外,更得益於他的勤奮和努力。
1928年,安震江出生於北京郊區一戶中產家庭,和所有望子成龍的家庭一樣,安震江從7歲就被送到北京市區的私塾學堂讀書。
安震江自小天性活潑、能說好動,因良好的家境和教育,他從小便接觸到了在當時還屬於新鮮事物的話劇和電影,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安震江的第一次表演經歷,還要追溯到中學時代,在那個新文化思潮吹拂中華大地之時,很多中學都自發成立了學生話劇社團。
安震江所在的市立九中也不例外,這無疑為安震江提供了一試身手的好機會。
憑藉著優秀的表演天賦,安震江一舉拿下了當時校園話劇《藝術家》的主角。
雖然只是校園內的小範圍演出,但是安震江的表演獲得了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也令初次走上舞臺的安震江,得到了極大的鼓舞。
不得不說,正是這次小試牛刀,使安震江第一次體驗到表演的魅力,也在他的心裡埋下了日後成為演員的種子。
後來,安震江在一次媒體採訪中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九中的舞臺,為我開啟了表演的道路。”
1948年,20歲的安震江因學習成績優異,考入了北京師範大學,因為對文科的偏好,他在僅有的幾個文科專業中,選擇了歷史系。
性格開朗、品學兼優的安震江,就是人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對錶演深感興趣的他,入學後就加入了學校的話劇社團,每天除了上課外,安震江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社團中研習劇本。
在歷史系學習的幾年時間裡,安震江的文學素養得到了很大提升,對劇本中各類角色的把控也更加自如,儼然成為了劇團中重要的一員。
正是在校劇團的經歷,使安震江有機會數十次登上話劇小舞臺,雖然很多時候只是劇團內部的演出,卻為他積累了寶貴的舞臺經驗。
是金子總會發光,安震江大三這年,恰逢北京師範大學校慶,當時正是國家大力推動文藝發展之時,學校準備舉辦一場盛大的校慶演出。
作為校園文藝的骨幹社團,話劇團得到了學校的重點扶持,並要求在校慶期間,呈現兩場話劇表演。
有了校方各方面的支援,話劇團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最終選定了《王貴與李香香》和《王秀鸞》兩個表演劇目。
作為社團骨幹的安震江,在兩個劇目中都有作為主角的出演,但在接下來角色選定中,社團內部卻出現了很大的爭議。
在這兩個劇目中,故事主線都是正反兩派人物的對立矛盾,雖然都是舞臺上的表演,但很多新加入劇社的學生不願出演反派人物的角色。
這是可以理解的,由於舞臺表演的真實塑造性,角色的屬性往往會比現實的屬性更加深入人心,誰也不願去飾演被人唾罵的角色。
這個時候,安震江找到社團的負責老師,表示願意將主角的角色讓給新人,而自己則出演兩個劇目中的反派人物。
面對老師詫異的目光,安震江笑了笑說:“我只是不想打擊新生的積極性,他們對主角的熱情那麼高漲,就讓他們試一試吧。”
“咱們國家發展文藝復興事業,應該讓更多新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另外,在安震江看來,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人物,主角還是配角,都是舞臺的一部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不得不說,在建國初期文化百廢待興的年代,安震江對於表演的理解是非常深刻和超前的,即便在當下來看,也絕不過時。
正是校慶期間的這兩次反派角色的出演,成了安震江進入演藝行業的敲門磚。
安震江劇照
由於學校的大力宣傳和支援,話劇上演的那兩天,禮堂座無虛席,盛況空前,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不僅在校內人盡皆知,甚至轟動了整個北京城,很多報刊都刊登了這兩場話劇的劇照,並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透過兩場成功的演出,安震江的表演天賦被挖掘了出來,雖然他是反派角色,但是對人物心理的刻畫讓他覺得十分過癮。
彼時的安震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規劃,他覺得自己是非常喜歡錶演這個行業的。
自此,安震江便把表演事業作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確立了要成為一名優秀演員的目標。
其實,安震江選擇表演這條路還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在當時,大學生本就是鳳毛麟角的存在,畢業後的他完全可以拿到一份“鐵飯碗”。
無論是被分配到學校去教書或是做史料研究,都是令人尊敬的工作,但作為演員,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前途未卜的行業。
不過,也恰恰得益於那個表演專業無人問津的年代,一大批優秀的演員才能塌下心來鑽研表演藝術,進而有所成就,安震江就是其中一位。
1951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安震江,並未接受學校分配的工作,而是毅然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演員班。
可以說,進入電影學院後,安震江才真正進入了表演的世界,他開始接觸到國外的表演學專著,能夠有機會看到各種國外的電影。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安震江對於“角色”有了更為專業的理解,為他日後在反派角色上表演的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安震江的刻苦在電影學院是出了名的,每天早上他都是第一個來到練功房的人,晚上卻是最後一名從圖書館離開的學生。
在他看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激發演員的天性,單是表演學相關著作的筆記,安震江就足足寫了幾十本。
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電影學院
經過兩年的專業學習,安震江順利從電影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北京電影演員劇團工作,從此正式成為了一名職業演員。
當時,作為新入行的演員,安震江常常被安排一些跑龍套的小角色,然而他卻從未有怨言,認真地詮釋好每一個人物。
雖然劇本里他的臺詞僅有幾頁紙,但每次拿到新的劇本,安震江都會從頭到尾通讀很多遍,然後在劇本的空白處寫上各種註解。
無論是小人物還是反派角色,安震江都會將角色研究透徹,從人物的形象表現到心路歷程,他的批註往往比主角的臺詞都要多。
安震江劇照
在安震江看來,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在表演上一味追求“好”與“壞”的表現,這樣的表演是不真實的。
為了真正詮釋好一個小人物,安震江養成了一個“愛看熱鬧”的習慣,只要有空,他就在大街上溜達,觀察現實中各種小人物的言行舉止。
從街頭巷尾的小商販到郵遞員,從警察到小混混,都是安震江觀察的物件。
正是對小角色的“執念”,令安震江為自己爭取到了源源不斷的機會。
尤其是反派小人物的出演,由於對生活的長期觀察,安震江總能表演得惟妙惟肖,如果不知道是在拍戲的話,還真以為他就是本色出演。
時間長了,導演們只要遇到“壞人”角色,首先都會想到安震江,在這一時期,他出演了大量電影中的反派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於安震江對演技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壞人”表演的如火純情,他開始從“小混混”轉向“大反派”。
1954年,安震江迎來了自己第一部主演的電影《沙家店糧站》,也迎來了第一個“大反派”的角色——尚懷宗。
《沙家店糧站》電影海報
安震江將“尚懷宗”剝削農民的地主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上映後,很多報刊評論說,安震江飾演的這個角色簡直“壞透了”。
因“大壞蛋”形象的深入人心,源源不斷的劇組開始找到安震江,請他飾演同類型的角色。
無論是《平原游擊隊》中的漢奸楊老宗,還是《紅孩子》中的惡霸白振五,安震江的表演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電影作為世界第七藝術,之所以至今還被國家職能部門管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真實性”。
安震江劇照
過於直觀的感受,會在人們腦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一種真實的假象,認為這就是現實,上世紀50年代的觀眾尤為如此。
作為“壞人專業戶”的安震江,在生活中的壓力與日俱增,非要說安震江從未有過猶豫,這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仍然堅持接下了一個個“越來越壞”的角色,在他看來,這就是演員的天職——為了藝術而獻身。
但後來安震江也因此吃下一個很大的苦頭。
因曾在電影中出演過“牛鬼蛇神”的角色,安震江被當做“牛鬼蛇神”來批鬥。
彼時的安震江或許未曾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因塑造的角色而倍受屈辱。
安震江劇照
但這些打擊並未令安震江屈服,在世風迴歸正軌後,安震江又重新投入到了表演事業中。
復出後,安震江很快就得到了一個“大壞蛋”的角色,在電影《偵察兵》中飾演敵方隊長——王德彪。
離開銀幕多年的安震江,重新拿起劇本,開始了闊別已久的角色分析和揣摩,再一次為觀眾塑造了一個“令人咬牙切齒”的銀幕形象。
令安震江沒想到的是,經歷了文化災難後的第一部電影,卻讓他一炮而紅,對於“王德彪”的成功塑造,使他成為全國人民熟知的面孔。
雖然在生活中安震江替“王德彪”背了不少黑鍋,但是他依然樂此不疲,他曾在日記中這樣寫到:
“生活中的苦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反倒成為我堅持走下去的動力,只因這是我深深愛著的事業。”
安震江劇照
為了他深深愛著的事業,安震江總是忙於奔波在各個片場,用他的話來說,他要把耽誤的八年時間奪回來,為人民創造更多的銀幕形象。
然而,常年的奔波勞累令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許是天妒英才,1977年,在拍攝電影《巨瀾》的過程中,年僅49歲的安震江突發心臟病,在一個演員最好的年紀,離開了這個世界。
安震江的離世,是觀眾的遺憾,更是中國電影的巨大損失,他終是用生命踐行了那句:為了藝術而獻身。
每每想到安震江老師的離世,筆者都感慨萬千,老一輩藝術家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了我們,如今還有幾個演員對藝術保有一片赤誠之心呢?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金錢似乎成了衡量角色的唯一標準,甚至有些人用數數代替臺詞去表演,為表演而揣摩角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希望當下的年輕演員可以多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在未來的藝術人生中,多一些堅守,少一些浮躁,多一份角色,少一份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