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 楊菁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
《美洲華僑與抗日戰爭》 潮龍起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在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戰中,中國軍民誓死抗擊侵略者的精神與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同情與支援,來自五大洲的國際友人以不同的方式聲援並幫助抗戰中的中國與中國軍民,更有不少國際友人將援助中國視為自身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職責與使命。從抗戰史研究的角度說,對這些積極支援、參與中國抗戰的國際友人展開系統的研究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友人”的範圍比較寬泛,可以是彼此有交情的人或有親近和睦關係的人,亦可以是提供幫助的人或經常在一起玩的人。就國內目前出版的有關書籍看,學者對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基本認同為“為著同一個目標——抗擊日本法西斯,與中國人民並肩戰鬥”,他們有不同的國籍,有各自的政治立場,但毫不例外地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戰的援助涉及軍事、新聞、醫療、經濟、文化教育、人道主義救助等各個領域,對抗戰時期外國友人的某一群體或在某個領域的活動或外國友人個人的研究,成果豐碩,不勝列舉。比較而言,新聞宣傳、軍事援助、醫療救護、“工合”運動等領域的外國友人的個人作品較多,學者或友人、家人對他們一生的記錄與研究也較多。中文資料(含翻譯資料)中個人作品相對豐富的主要為新聞宣傳領域中的人物如斯諾、史沫特萊、愛潑斯坦等,以及軍事領域的史迪威、陳納德等,他們也是在中國知曉度比較高的人物,醫療界的白求恩更是家喻戶曉的外國友人。外國友人個體研究的成果以描述性的傳記類居多,也不乏分析性研究,有些人物的研究在國內外尚存在分歧,如斯諾、史迪威等。
《抗戰時期的外國友人》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利用已刊與未刊檔案和資料,報刊資料,個人日記、口述史料與回憶錄及中文論著(含譯著),在抗日戰爭的時代背景下,分析戰時中國面臨的形勢與困難,梳理國共兩黨及各社會團體為爭取國際援助所採取的措施,以外國友人著力較多,對中國抗戰作用較為顯著的宣傳、軍事、醫療、救助難民等領域,選擇若干外國友人作為研究物件,既著眼於外國友人對中國抗戰的援助,亦著眼於中國抗戰對外國友人的影響,考察中國的抗戰為何能得到國際社會廣泛的支援與援助;不僅論述外國友人如何幫助中國,探究他們的共性與差異性,也探討中國人民的抗戰、國共兩黨的內外政策如何深化了外國友人對中國與中國人民的感情,強化了他們援助中國的行動。
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人物的選擇在基於史料的前提下大致有如下考量:來自不同國家、透過不同渠道抵華,代表不同身份、不同職業,秉持不同意識形態,力求透過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對抗戰中的外國友人進行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論述。既以對中國抗戰的貢獻為重心,在選擇外國友人時,自應考慮到對整體中國的影響。若以地域分,應平衡對正面戰場、敵後戰場及淪陷區的影響,然就目前國內出版的文獻看,一則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宣傳方面更為用心、用力,增強了對外國友人的吸引力;二則報道敵後戰場、赴抗日根據地幫助中國人民的外國友人的第一手資料更為翔實、傳記更多,其事蹟也有相當的代表性。因此,書中的宣傳、醫療部分偏重於外國友人對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貢獻。與中國合作的外國情報人員也是與中國人民並肩抗日並作出貢獻的友人,囿於第一手資料的匱乏而未列入書稿中。
同時,將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一方面,探討具體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在中國的活動、貢獻與影響,既對各人的性格、活動及個人作品進行微觀分析,剖析他們在華活動及文字作品中透出的職業素養與精神,探究他們的思想,分析他們援助中國的動機、動力,同時將他們的活動置於中國近代史、中國的抗日戰爭、國際反法西斯運動的總體框架下,進行宏觀分析;另一方面,把目光聚焦到人物群體,如援華醫療隊、志願航空隊、從事新聞工作的記者群體等。透過個體與群體相結合的研究,注重同一領域內各人之比較,從他們的個人作品分析其來到中國或北上陝甘寧邊區或駐留在淪陷區的原因,透過他們的言行或作品分析其活動的影響力,由此探析外國友人為什麼要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參與中國的抗戰,作為支援和參與中國抗戰的外國友人群體,有何共性與差異性,由點到面,由特殊到一般,透過分析外國友人的在華活動軌跡,將外國友人與中國抗戰的研究引入更深廣的領域。
【讀特新聞+】
本書分析了晚清至抗戰時期的美洲僑情,研究抗戰時期美洲華僑抗日團體的興建與發展,重點闡述美洲華僑在各居住地採取多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戰,包括戰時美洲華僑的國民外交運動,美洲華僑對祖國的財力捐輸、物力支援與歸國直接參戰等,探討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洲華僑與僑居地人民並肩戰鬥的歷史,並考察抗日戰爭時期美洲華僑開展的大規模的救鄉運動。
(原標題:《那些年,與我們並肩抗戰的外國友人》)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