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16封信》,是寫給孩子的,還是寫給家長的?
01
《爸爸的16封信》這本書,“百千”平臺贈予的。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在想,林良先生,是以兒子的身份接受家父的信件,還是以父親的身份寫給女兒的信件呢?這16封信,到底是寫給孩子們看的,還是寫給家長們看的呢?
我帶著這樣的思考,花了近三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林良和女兒林櫻為這本書寫的序;第二部分是櫻櫻的話和16封信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附錄。
02
我覺得,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林良先生——本書的作者。
臺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有著“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之稱,臺灣兒童文學界公認的“大家長”“常青樹”。1924年生於福建廈門,曾任臺灣國語日報社社長、董事長;習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本名“林良”為小讀者寫作,是臺灣小讀者口中的“林良爺爺”。
以兒童文學工作為生平職志,為兒童寫作長達60多年,以臺灣《國語日報》“看圖說話”專欄與小讀者結緣,結集出版《樹葉船》、《青蛙歌團》、《月球火車》、《小紙船看海》、《小動物兒歌集》等圖畫書作品十餘冊,散文作品《小太陽》、《林良爺爺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會走路的人》、《早安豆漿店》、《回到童年》多冊,兒童故事《我是一隻狐狸狗》,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譯有國外經典兒童文學作品200多冊。
曾獲臺灣地區文藝最高獎、“金鼎獎終身成就獎”、信誼“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楊喚兒童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特別獎”等殊榮。
03
林良先生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
本書的扉頁上,林先生是這樣說的:“中小學生所想到的問題和所遭遇的困惑,如果有人聽他談談,陪他談談,分析他的想法,解除他的困惑,那該有多好。寫《爸爸的16封信》和《林良爺爺的30封信》這兩本書,我承擔的就是這樣的角色——做中小學生的好朋友。”
林先生認為孩子跟大人一樣,有思想、有想法。小孩子有些事情想不透,發生困惑,很自然地就會向父母傾訴。父母應該像朋友一樣,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再想想:這就是現代家庭所重視的“親子溝通”。
林先生的大女兒小名叫櫻櫻,她讀小學高年級時喜歡跑到書房,向林先生提出一系列的“人生問題”。而林先生忙於趕稿件,不能當場回答,只好等深夜工作完畢以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早上櫻櫻就能知道林先生的意思了。這樣,一來二去,這些寫在紙上的“想法”,變成了父女倆溝通、交流的信件。
1971年,“中華兒童叢書”主編潘人木女士,邀請林先生為青少年寫本書。她這樣對林先生說:“小孩子進入青少年期,就要開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實際問題。你能不能為他們寫一本書,就算是把你的人生經驗傳遞給他們?”
天時、地利、人和,這本書就這樣誕生了。
04
分析到這裡,不能看出:這本書是寫給孩子們看的。
為了避免枯燥乏味,林先生還特意編撰了一個故事:
父親寫給女兒的信,一共有16封,為櫻櫻所儲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讀到,櫻櫻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這16封信給了那家出版社,並且還親自寫了一篇“序”,說明這16封信的由來。
16封信,16個主題,9篇與櫻櫻自己的心靈成長有關,另外7篇則是與他人相處有關。主題不只照顧到孩子應該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習慣與人生態度;他還告訴孩子,朋友是很重要的,如何與人相處才能獲得友誼、獲得快樂。
如,《專心的人是活神仙》,告訴孩子:書要念得好,念得有心得,最要緊的就是培養專心的好習慣。一旦養成了專心的好習慣,想做什麼,就能定下心來做什麼,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妨礙得了自己。
再如,《“樂觀"使你萬事如意》,告訴孩子:人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樂觀的人,越是遇到困難,越能積極進取。樂觀的態度,跟好習慣一樣,是可以培養的。
又如,《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書》,告訴孩子:朋友能增長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生活經驗,所以朋友真像是一本一本的好書。多認識朋友,就等於多讀好書。多認識新朋友,等於多看新書。在學校裡,應該多認識幾個同學,多跟他們談話,多去了解他們。這樣會使自己的生活格外豐富,格外有意義。
還如,《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告訴孩子:人人應該學習“自己解決自己的難題”,這是一種很可貴的獨立精神。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每天都有許多許多事情等著我們“下決定”。要,或者不要。去,或者不去。做,或者不做。答應,或者拒絕。從大清早一直到晚上,我們都要在那裡“下決定"。如果你沒有“下決定”的能力,或者每次要你“下決定"你就為難得不得了,那麼你就會連日常生活都不能應付了。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是培養“下決定”的能力最好的辦法。
為人大度、做事專注、樂觀從容、勇敢穩當、勇擔責任……這些良好的心理品質,要不要培養?
學會欣賞不同、不譏笑身體有殘疾的人、正確對待失敗、替別人著想、正確認識自己不嫉妒別人、學會關心別人,不亂髮脾氣……這些與人交往的原則,要不要學習?
書中,林良先生都有很好的方法,等你去發現呢!
05
其實,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給孩子看的,更是給家長看的。
本書中的故事不外乎是櫻櫻在家裡、學校遇到的問題。爸爸試圖利用各種方式讓櫻櫻能瞭解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處理這些人生問題。其中最常用的方式,爸爸列舉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櫻櫻分享,這種方式有如在聽爸爸講故事,但故事與這封信的主題息息相關,格外的有說服力。
如在《為什麼大家不理我?》這一篇中,爸爸講述自己如何誤會親密的朋友,與朋友決裂,互相賭氣,而自己也無法加入別人的團體,感覺孤獨,最後才發現朋友並非故意,而是有難言的苦衷,心結才順利化解。藉此告訴女兒櫻櫻,若受到別人冷落對待,必定有其原因,應該先學習不害怕,因為在還沒認識一個新環境之前,自己何嘗不是也單獨一人,況且這世界還有很多愛你的人。以此告訴櫻櫻放寬心胸、不要計較,也教導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這些都是爸爸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女兒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說教手法,通常家長若是遇到孩子犯錯,或者有困難,都會直接以嚴厲的方式訓教孩子;而林良先生選擇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爸爸也曾經遇到相同的事情,犯過類似的錯誤,然後爸爸如何解決,得到了什麼啟示,這種間接的說教方式,讓孩子的接受度也大為增加。
大人愛面子,其實孩子也是愛面子的。直接打擊孩子的痛處是非常要不得的,會讓他們顏面盡失,轉化成憤怒,接下來有什麼心事,孩子就會藏在心中,因為他們不想受到二次傷害。林良先生無意間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給老師父母,所以這本《爸爸的16封信》不只是寫給孩子讀的,更是寫給家長們讀的。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如果沒有時間,或者是羞於開口的問題,寫信,不失是最好的溝通、交流的方式。值得大家一試!
好的方式+明智的方法+十足的耐心=培養出優秀的、人格健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