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體驗,上學的時候朗讀課文,語文老師總是會提醒你:要有感情,不要機械式讀書。
這不,近日有個小朋友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火了,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讀書讀得太有感情了,網友熱評:差點以為你見過曹操本人!
伴隨著影片的大火,#整首詩就只聽出了感情#話題衝上熱搜。
在另一個影片中,這個小朋友整首詩沒讀對幾個字,豐富的感情卻溢位言表。
“好傢伙,曹操聽了都拍案叫絕!”
小朋友的朗誦雖然逗得網友開懷大笑,但並不具有借鑑意義哦~
其實,不管是朗誦還是講故事,感情確實很重要,但如何將作品正確呈現出來,如何適度地把握情感才是關鍵!
同時,我們可以透過朗誦或講故事來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領袖能力,具體的可以從選擇作品、把握作品內容、充滿情感和想象力等三個方面著手。
01
選擇作品
不管是朗誦還是講故事,都是一種傳情的藝術。講述者想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的共鳴,就要注意作品的選擇。
選擇作品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或故事。
因為形象感覺是有聲語言表演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乾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即使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來說,也很難形成豐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據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講述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擇合適的作品。
一般而言,不宜選擇平淡無味、缺乏情節和高潮的作品。比如,一些長篇散文,通篇在抒發情感,擷取的文字很難有跌宕起伏的情節,缺乏活力和動感。
還有就是不要選擇與自己性別、個性、年齡不相吻合的作品。
比如上文的例子,讓一個小學生去朗讀一篇大氣磅礴的《觀滄海》難免有些突兀,硬凹出來的情感,流於外表,很容易鬧出笑話。
總之,在作品選擇方面,不管是朗誦還是講故事,我們更提倡孩子們選擇一些主題鮮明,積極向上的材料,比如節奏明快、幽默風趣、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等,這些作品往往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
02
把握作品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朗誦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在作品呈現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很重要,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內容都把握不了,又何談藝術技巧、感情流露呢?
講述者要想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出來,就需要透過字裡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這就需要清除材料中的“攔路虎”。
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含義,這一關對於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需要家長或是老師的幫助。
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作品。
比如《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在過往的賽事活動中,有很多選手選擇該作品進行朗誦。但評委老師卻很清楚,大部分選手的朗誦浮於表面,對故事的背景並沒有一個深入瞭解,故事到底要謳歌什麼樣的寶貴精神也一概不知,這樣的作品很難出彩。
這就需要孩子在平時的練習中,不能流於表面,要注意作品內容的理解,可以嘗試從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入手。善於把握作品內容的孩子,在理解能力上也會比其他孩子略勝一籌,而這一能力,在課本學習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03
情感和想象力
有的作品聽起來抑揚頓挫,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究其原因,是講述者沒有真正地走進作品,對作品的感受太淺薄,在這種情況下,過於強調藝術性,反而顯得矯揉造作。
想要深入作品,除了瞭解作品,擁有感知力,還需要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浮現出來,就好像親眼看到一樣。
舉個例子,在《木蘭從軍》的故事中,一般來說,講述這個作品的大多是女孩子,在符合人物設定的情況下,講述者可以設想自己就是花木蘭。
想象自己處在北朝四處徵兵時期,那種動盪不安又不得不替父從軍的無奈很快就會流露出來。
這樣透過深入理解,真摯感受和豐富想象的方式,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
將故事講給別人聽,是講述者把對故事的理解解釋給聽眾。這個過程,是講述者以自己所掌握的語言技巧,把自己對所講故事的認識與見解盡力展示的過程。
一個可以將故事講述地很好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善於引導別人思維的人,而在這樣的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一種領袖氣質。
不過,無論是朗誦還是講故事,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關鍵在於平時的練習和積累,才能做到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