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陸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都是十分地豐富。但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影響,許多非洲國家現在仍然很貧困。
其中,烏干達作為東非的內陸國家,貧窮和戰亂成為了其不變的主旋律。而這一切都與一個名字脫不了干係,那就是“非洲三大暴君”之首的伊迪阿明。
01 暴君的孕育
1925年,伊迪阿明出生於烏干達一個名為科博科的小村莊,誰也沒能想到,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孕育出了整個非洲最為殘暴的統治者。
這不由得讓人感慨世事無常,難以預料。
此時的烏干達正處於英國人的殖民統治當中,當地百姓在這種統治模式當中苦不堪言,因此爆發了一系列民族解放運動。
但是伊迪阿明卻並未參與其中,此時的阿明剛剛因為貧窮從當地的一所小學輟學。
這時候的阿明不過就是烏干達一個普普通通的窮小子,曾經從事過多個臨時性質的工作,靠著打零工勉強餬口。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46年,阿明在這一年成為了英軍的一個幫廚。
而此後的兩年當中,由於在作戰當中勇猛機智,阿明被升為下士,成為了英國殖民者軍隊當中的一員。
這在當時的非洲來看,還是較為困難的,而他的職責就是維護英國在烏干達的殖民利益,與反對者進行作戰。
依靠著自身的頭腦以及對於上級的巴結,阿明很快就屢屢升遷。
並且得到自己上級的推薦,前往英國威爾特郡的步兵學校繼續學習,這一點在當時對於一個黑人而言,顯然是很困難的。
但是阿明偏偏就能夠成功做到,不由得讓人刮目相看。這次進修也使得阿明此人擺脫了自己的“小學肄業”學歷,成為了一名經過了正規軍事訓練的英國軍人。
而在1948年二戰末期,阿明被派往緬甸地區進行作戰,並且因為戰功卓著被升為准尉,這個軍銜是黑人在英國軍隊體制當中,能夠獲得的最高軍銜了。
兩年之後阿明突破了這一限制,成為了中尉,這也是他在英國軍隊當中的最高軍銜。
1962年,烏干達從英國殖民體系當中宣告獨立,而此時阿明也改換門庭,轉而進入烏干達政府軍內部擔任職務。
剛到任上,其就被派往以色列進行軍事學習,可以說阿明在這一時期當中,是非洲當中較早“開眼看世界”的群體之一。
從以色列回到祖國之後,阿明開始負責針對少數民族進行殘酷地鎮壓行動。
同時依靠著私運黃金,傍上了政界當中的大佬——奧博特的大腿,此人也是烏干達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有著烏干達國父的稱謂。
不過顯然這位“國父”投身於民族解放也有著自己的私心,否則也不會與阿明沆瀣一氣,明面上對英國喊打喊殺,背地裡偷偷摸摸私運黃金中飽私囊。
與奧博特的這層利益關係使得阿明在行事的時候毫無顧忌,在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採取了殘酷的手段。
不過這背後有政壇大佬為他撐腰,事發之後不痛不癢地處罰一番就算過去了。
此後的阿明,在奧博特的支援與包庇之下,很快就成為了烏干達軍方的實權人物。
同時依靠著自己過硬的軍事素質,阿明在軍隊當中建立起來了自己的班底,同時也升任准將,成為了烏干達軍隊實際上的二把手,其地位在軍界僅次於總統奧博特。
這兩個人本來關係就不錯,阿明更是奧博特一手提拔上來的軍事主官,二者之間有著共同的利益。
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原本和睦的二人之間出現了分歧,奧博特想要將軍隊掌握在自己手中,阿明就成了他的“攔路虎”。
阿明在擔任軍事負責人期間更是貪墨不少,這一舉動被許多反對者盯上,於是奧博特要求阿明針對這件事情作出解釋,並遞交辭呈。
顯然奧博特此舉就是想要用阿明來為自己開脫,將阿明作為頂罪的人。
但是奧博特萬萬沒有想到,阿明並未選擇束手就擒,而這次行動也就成為了烏干達政局轉變的重要轉折點,最後造就了那個為人聞之色變的烏干達暴君伊迪阿明。
02 荒唐的獨裁者
前文當中提到,時任烏干達總統奧博特要求阿明向他遞交辭呈。
久居高位的阿明並不想輕易就範,此時的奧博特就開始召集忠於他的軍隊,準備對阿明下手將其逮捕。
這一行動被人透露給了阿明,得到訊息的阿明準備先下手為強,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奧博特政府,自己親自上臺。
1971年1月,奧博特本人前往國外參加聯邦首腦會談。
阿明意識到自己的機會到來了,於是按照先前的部署,命令忠於自己的部隊發動了軍事政變,並且於1月25日基本上控制了整個烏干達的軍事力量。
僅僅十天之後的2月4日,阿明宣佈控制烏干達全國,奧博特被迫流亡坦尚尼亞。
顯然在這一次的政治鬥爭當中,阿明面對咄咄逼人的奧博特一擊必殺,藉助其離開國內的時機。
趁機掌握了烏干達的軍政大權,而上臺之後的阿明,仍有許多人對他並不服氣,政敵對於他發動軍事政變的行為也多次指責。
此時,阿明迫切地需要一個方法來確立自己的權威。
阿明有個偶像,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領導人希特勒,而當年希特勒縱火國會大廈之後,也跟現如今的阿明一樣,面臨著內部問題。
希特勒的選擇是製造針對猶太民族的清理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時轉移社會矛盾。
於是阿明決心效法自己的偶像,用一樣的方式來轉移烏干達國內對於政變的不滿情緒。
恰好烏干達這個國家民族構成較為複雜,這也就給了阿明可乘之機。先前阿喬利族以及蘭吉族對於前任總統奧博特支援很大,於是阿明先對他們揮起了屠刀。
這種清理持續了阿明整個八年的執政生涯,最早遭受清理的是在軍事政變當中被俘獲計程車兵,這1200名俘虜被捆上炸藥,在一聲爆炸當中灰飛煙滅。
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根據不完全統計,兩族民眾當中,在阿明執政期間遭遇種族清理而死亡的人數大概是在10萬人到30萬人。
而有關具體數字已經難以統計,因為軍隊針對少數民族的清理是成建制的,河流上的水電站曾經因為屍體太多而被堵塞,可見阿明執政期間的殘暴。
同時內政方面,阿明這個人極其喜歡金銀珠寶,但烏干達的大部分財富都掌握在了亞洲人的手中。
因為當時來看,來自亞洲的商人在烏干達有著大量的投資,同時支撐起來了整個烏干達的商業體系。
眼紅於亞洲商人攫取的巨大利益,阿明大手一揮,下令開始驅逐亞洲人,並且沒收屬於他們的財產。而這一手段正是效法於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經濟掠奪。
在阿明的逼迫之下,成千上萬的印度人以及巴基斯坦人被迫離開烏干達,他們留下的財富並未收歸國庫,成為了阿明的私人財產。
於是就這樣,阿明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亞洲人手中搞來了豪宅,豪車,名錶,金條。
與此同時,由於亞洲商人被迫離開烏干達,國家商貿陷入了停滯,首都的食品,藥品以及日用品的日常供應甚至都出現了問題。
經過這兩次針對少數族裔以及亞洲人的“雷霆手段”,整個烏干達都陷入了阿明的“白色恐怖”當中,沒有人再敢於質疑這位“非洲暴君”。
據說阿明的一個妻子與其他人通姦,阿明就將二人煮熟吃掉,事情的真偽有待於考證,不過其殘暴的形象在烏干達已經深入人心。
完成了對於烏干達內部的懲治之後,阿明開始把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外交上,而這次他盯上了西方國家。
曾經英國在阿明上臺的過程當中起了大作用,先後支援大量的武器以及裝甲車等重灌備。
上臺之後阿明卻“翻臉不認人”,轉而對英國發動所謂的經濟制裁。
發表了一系列針對英國女王的不雅言論,甚至還支援所謂的蘇格蘭獨立事業,並且自封為蘇格蘭國王。
顯然阿明對於自己最早成為英國人的“狗腿子”耿耿於懷,想要透過這種手段在國內樹立自己的形象。
與英國一道遭受了無妄之災的還有以色列,阿明對巴勒斯坦的恐怖組織青睞有加,多次為其提供資金支援,甚至為其提供庇護。
結局就是隨之而來的以色列反恐部隊消滅了恐怖分子,捎帶手處理了烏干達脆弱的空軍。
除了英國和以色列之外,鄰居坦尚尼亞也成為了阿明的眼中釘。在其執政期間,烏干達軍隊與坦尚尼亞軍隊曾經數次交戰,爆發了較為激烈的衝突。
而雙邊關係也因此而急轉直下,鬧得不可開交。
這主要是由於前任總統奧博特選擇流亡的地點正是坦尚尼亞,而阿明將自己的這位老上司視為眼中釘,認為他的存在威脅了其在烏干達的統治。
因此試圖透過軍事手段幹掉奧博特,逼迫坦尚尼亞就範。
03 暴君的末路
暴君阿明的末路開始於烏坦戰爭,原本烏干達與坦尚尼亞在奧博特時期關係很是不錯,因此坦尚尼亞方面在邊境部署的軍隊數量並不算多。
1978年初,烏干達國內局勢持續惡化,阿明本人也遭遇刺殺,差點死在自己的官邸。
此時的阿明將國內政治局勢的糜爛歸結於流亡海外的奧博特以及鄰國坦尚尼亞。
1978年10月,阿明宣佈發動對坦尚尼亞的戰爭,並且命令烏干達軍隊入侵坦尚尼亞卡蓋拉地區。
先後有超過七萬名烏干達軍隊進攻這一地區,由於準備不足的原因,坦尚尼亞很快就失去了這一地區的控制權。
烏干達軍隊毫無軍規軍紀可言,在卡蓋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造成超過8000名平民死亡。
隨即坦尚尼亞方面發動全國動員,募集包括民兵,軍隊,警察在內超過十萬人的軍隊,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之下,成功奪回卡蓋拉地區,將烏干達軍隊驅逐出其國境。
而此時的坦尚尼亞對阿明恨之入骨,決心要將這個殘暴的鄰居推翻,用武力手段逼迫阿明下臺。
1979年1月,超過10000名坦尚尼亞軍隊在飛機以及火炮的掩護之下,開始對烏干達發起反擊。
烏干達軍隊毫無還手之力,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見到時機成熟,要求坦軍乘勝追擊,務必要推翻阿明在烏干達的統治。
此時的烏干達一些反對阿明的組織就找到坦尚尼亞,表示希望得到坦尚尼亞的援助。
於是坦方就給予這些人軍事援助以及訓練,同時在3月份建立烏干達人民解放陣線,雖然各方並未簽署文字協議,但是協同一致推翻阿明的政治聯盟已經成立。
而此時的阿明,面對來勢洶洶的坦尚尼亞以及人民解放陣線,選擇向利比亞求助,希望藉助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渡過難關。
因為烏干達與利比亞並不直接接壤,卡扎菲只是派遣了一支約2500人的部隊去烏干達作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支軍隊裝備十分精良,有著包括T-55,T-54在內的重型坦克以及BTR步兵戰車。
此後的交戰過程當中,利比亞的軍隊在戰爭當中表現很是勇猛,數次擊敗了坦尚尼亞軍隊的進攻。
人數眾多的烏干達軍隊則展現了自己草包的一面,在利比亞軍隊的庇護下忙著掠奪財產。
即便卡扎菲的軍隊裝備精良,但是數量實在太少,雖然給坦軍造成了一定麻煩,但是難以改變阿明敗亡的結局。
1979年,烏干達人民解放陣線與坦尚尼亞政府軍聯手攻佔了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暴君阿明帶著自己的十三個妻子匆忙外逃利比亞。
而阿明的繼任者,正是他曾經的上司奧博特。
阿明到了利比亞之後仍舊不老實,因為手下的保鏢與利比亞軍隊發生衝突。阿明不得不外逃到伊拉克,在短暫停留之後逃往沙特。
因為阿明本人是個虔誠的穆斯林,同時先前與沙特之間的關係還算不錯,所以沙特政府接受了他的避難申請。
不過這背後顯然也與阿明在烏干達的影響力有著一定的關係。
到了沙特之後的阿明,日子過得還算不錯,沙特政府給他配備了豪車,豪宅,傭人以及廚師。
雖然比不上之前在烏干達皇帝一般的生活,但是比起普通人而言還是要強了不少。
2003年8月16日,這位“非洲暴君”在沙特的一家醫院結束了自己罪惡而又荒唐的一生。
阿明享受著自己的榮華富貴,而他的祖國烏干達卻滿目瘡痍。與非洲其他許多地區一樣,處於動盪與不安當中。
但是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的一個戰亂之地,曾經被英國首相丘吉爾稱之為“非洲明珠”。
而現如今的烏干達,民族主義盛行,南北對立明顯,這一切都與阿明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暴力與血腥充斥著“非洲暴君”阿明的一生。
無論是一開始加入英國軍隊在肯亞與烏干達犯下累累罪行,還是與奧博特串通一氣私運黃金,或者是其上位之後針對少數民族發動的殘忍清理。
雖然一生當中榮華富貴,但是阿明的罪行被無數人所銘記,而他的名字註定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