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她曾繁榮鼎盛、八方來朝,也曾閉關鎖國、跌落塵埃,她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也有苦難深重的歷史。
從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的這段時間,中國也像周邊其他國家一樣,經歷過被歐洲殖民者狂轟濫炸的年代。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我們經歷過戰爭、災荒、窮困潦倒,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自主的權利和艱苦奮鬥的精神,這才迎來了今天的崛起。
正如一些西方學者所感嘆的那樣:“中國的問題非常複雜,中國的崛起堪稱奇蹟。”
在一片“中國崛起是搭了全球化便車”的聲音中,我國著名的經濟專家溫鐵軍老師卻說,全球化有利也有弊。
他認為,中國的崛起沒有那麼容易,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不斷被美國“吸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就像一頭埋頭苦幹的牛,被扒了兩層皮,至今還在一邊奮鬥,一邊“療傷”。
當資本披上“全球化”的外衣
建國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始於改革開放,而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則離不開全球化這三個字。
對於中國經濟崛起的原因,一直以來,網路上都有著這樣的聲音,一些人認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是搭了全球化的便車,如果沒有全球化,中國經濟不可能發展得如此之快,甚至說,中國經濟的崛起就是全球化帶來的。
現今網路上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另外一句話,叫做“只要站在風口上,哪怕是豬也能飛起來”,不少人對此深信不疑,認為只要找準“風口”,就可以在競爭中戰無不勝。
對於個人來說,也許在一段時期內是可行的,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光是“飛起來”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底氣,來做好“落地”的準備。
溫鐵軍老師認為,經濟發展這事兒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談經濟必然離不開資本二字,而資本的戰爭要從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那時的資本是產業資本,不像現在早已到了金融資本階段。
被很多人“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是,金融資本的戰爭就是從全球化開始的。
產業資本時期,曾有中國14萬勞工在歐洲戰場上流血流汗,金融資本時期,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以美國為首的擁有金融資本競爭優勢的國家,則開始了對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盤剝。
在全球化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身邊流行這樣一句話,叫做“資本無國界”,對於那些急於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透過金融全球流動獲利的歐美國家來說,不僅是資本無國界,資本家更沒有國界。
他們只認識利益與金錢,於是就有了第二句話,叫“資本家無祖國”。
溫鐵軍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那些所謂的金融資本化、金融全球化,形成了今天所說的‘全球化’。”
所謂“全球化”並非如人所見般光鮮亮麗,美名其曰全球意識的覺醒以及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云云,真正的“全球化”是歐美國家金融資本擴張的橋樑,在擴張的過程中,人們還常常能聽到一個更直接的稱謂,即“經濟全球化”。
當資本披上了全球化的外衣,剝削與掠奪的本質不會改變,只不過從前是產業資本,現在是金融資本,剝削的方式不同了而已,掠奪的方式也更加隱晦了。
不瞭解金融經濟的人一般難以捕捉到這樣的事實,這才有了前幾年眾人歡呼“全球化”,為“全球化”瘋狂唱讚歌的行為。
他們都忽略了一個隱藏的真相,那就是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並非最大的獲利方,相反,中國甚至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最勤奮最高產的“工具人”,是歐美國家心中最理想的“打工仔”。
開放全球化本身對於發達國家來說是一本萬利,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雖然也有利可圖,但代價卻是巨大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主動的歐美國家是否真的會大發慈悲地讓利給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從金融經濟的角度來觀察的事情。
第一張皮:資源環境被破壞,工人待遇被壓榨
全球化的過程是互補的過程,是發展中國家透過“打工”來維持發達國家高經濟水平的過程,這樣的全球化也在客觀上形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西方國家普遍生產不足。
尤其是那些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消費品,譬如服裝鞋帽、水杯茶壺、包裝紙盒、兒童玩具之類。
在發展中國家當中,中國屬於勞動力生產大國,為了發展,中國大量吸納了來自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於是,中國出現產業過剩。
溫鐵軍老師提出:“不少人這時候就要說了,中國搭了全球化便車,得了多少多少好處,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是像一頭牛被扒了兩層皮一樣,付出了巨大的的代價。”
要知道,世界上不只有中國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雖然體量大,勞動力豐富,但也面臨著世界範圍內的競爭。
至今還有許多發展中國家靠一般消費品的出口謀生,他們將勞動力的價格壓得很低很低,出口的商品價格也就降了下來。
中國要想在競爭中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只能跟著把價格降下來,把勞動力的價格壓下來。這就無形中壓榨了中國工人的待遇,造成了底層人民的窮困和社會的負擔。
為了擁有競爭力,中國開始四處開設工廠,那些無法遏制的汙染也就源源不斷地進入了中國的水流和空氣當中,原本清新美麗的環境被霧霾和汙水所取代,這些都深深傷害了生存在這片大地上的中國人。
雖然中國很早就意識到了環境的重要,也開始植樹造林,將生態環境的恢復列入重點工作當中,但被破壞掉的完整的生態鏈已經回不來了,人工形成的森林與河流雖然美麗,但始終不復自然界原本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中國的資源與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許多珍貴的動物不見了,許多珍稀的藥材和樹種也不見了,許多蟲子變少了,許多鳥兒沒有食物,大自然的食物鏈哪怕缺失一環都變得不再完整。
沉重代價的背後是中國產業在世界範圍內的聲名鵲起,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製造漸漸被世人所知。
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國製造的崛起是由多少自然環境的汙染換來的,中國商品物美價廉的背後是多少中國工人的勤勞與付出。
只有那些在工廠里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幹活的工人們知道,他們實際上獲得的收入與他們的勞動強度是遠遠不符的,但是為了生活,他們別無選擇。
更重要的是,中國要與世界接軌,要發展經濟,就只能扛著這些代價往前衝,而環境的破壞以及工人待遇被瘋狂壓榨的事實,就是中國這頭埋頭苦幹的“牛”被西方資本扒下的第一層皮。
溫鐵軍老師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中國向美國出口,平均一個美國人每年要消費七雙中國的鞋子,消費十二件中國的襯衣,而美國的高技術產品,比如一架波音飛機,需要很多很多噸的這種一般消費品才能換來一架。”
即便如此,西方也絕不會將真正好的技術賣給中國人,想要在高技術領域有所進步,只能靠自己一步步地摸索。中國的工人將血汗播撒在重複又疲勞的工作崗位上,換來的只是西方自認為並無大用的產品。
但對於西方來說,好處就多了,拿美國舉例,美國在許多年來始終沒有停止增發貨幣,而大量增發貨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極高的通貨膨脹率,所謂通貨膨脹就是社會上商品的價格隨著貨幣的增發而水漲船高。
事實上,這樣的高通脹始終沒有發生,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低廉消費品價格的進入,維持了西方的低通脹,只要商品價格低,通脹率就不會高,這是經濟的鐵律。
第二張皮:貿易盈餘反投國債,維持西方國債發行
那個年代的中國在西方人眼裡可謂是“好學生”的模範,中國不惜破壞自身的資源和環境進入全球化的競爭當中,給歐美國家“打工”。
而中國工人又是世界公認的勤勞踏實,他們生產大批價格低廉的一般消費品,用以拉低由於西方增發貨品帶來的高通脹率。
中國工人的待遇被如何拉低,都不影響歐美國家社會的高消費、高福利。
對於西方來說,中國是個極其好用的“打工人”。
但這還不夠,中國幾乎拼盡全力賺取的盈餘,即到手的外幣,還要回投到西方的國債市場上,用以維持西方的國債發行。
用溫鐵軍老師的話說:“這不就是兩張皮都被扒下去了嗎?”
一方面苦苦奮鬥,一方面將奮鬥來的果實拱手投入別國國債市場,中國在全球化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既是“苦力”,又是“冤大頭”。
但溫鐵軍老師並沒有批判當時做法的意味,相反,他非常理解那個時代的無奈,畢竟受國力所限,中國要想發展,也必須如此。
放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虧吃得還算值得。
那些年,即便被美國人扒了兩層皮,在中國社會的主流依然充斥著對世界的感激,甚至是對美國的感激,而中國人骨子裡推己及人的精神,也使得中國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交到了越來越多的朋友。
中國在進行了長期的埋頭苦幹和獨自鑽研之後,自身的潛力也迅速地被挖掘出來,因此,今天中國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回憶起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美國對中國的態度並不像今天這樣動輒制裁、圍堵,尤其是21世紀初期,美國的許多政治家們一致認為那是中美戰略合作的最佳時期。
可這個“最佳時期”是怎麼來的,我們心知肚明。
中國“雙重貢獻”,美國“兩極分化”
2007年,美國兩位教授共同發明了一個單詞“Chimerica”,即中美共同體,強調中國和美國已經進入了共生時代。
其中一位教授弗格森在面對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地回答:“我是用這個詞來描述中美關係。一個國家負責出口,另一個國家負責進口,一個國家負責花錢,另一個國家負責儲蓄。”
弗格森還將中美關係比喻成婚姻,稱“中國負責存錢,美國負責花錢”,但是這種關係是脆弱的,美國現在付不起錢卻依然從中國進口所需物品,中國不免會對這一境況感到擔憂。
中國之所以能夠存錢,關鍵在於中國的勞動人民一直在馬不停蹄地用勞動賺錢。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被扒掉的兩層皮,就是對美國的“雙重貢獻”,但即便如此,美國社會依然出現了一個可以預料的後果——兩極分化。
溫教授分析道,是美國把它的產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才造成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因為產業到哪兒,就業就到哪兒,美國失去了大量的產業,美國社會的就業率自然就會降低。
美國整個紐約市人口兩千萬,就業人口只有三十萬,自然就會引發社會矛盾。
美國底層百姓十分清楚,正是由於華爾街金融的運作,使得大部分人失去了就業機會,因此,2008年美國人衝擊華爾街時提出了一個具有清醒認識的口號“佔領華爾街”。
美國實體經濟的低迷和虛擬經濟的高漲形成了鮮明對比,畢竟,金融的本質是資金的融通,並不產生實際價值。
人們越是沒有工作,美國的稅收越是不易維持,進而在經濟上就越是依賴金融市場,這也讓美國的經濟陷入一個難以破局的死迴圈。
反觀中國,雖然被扒了兩層皮,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一步步地提升,當初被剝削實屬無奈。好在多年來透過勞動人民不屈不撓地奮鬥,終於奠定了“一帶一路”的堅實基礎,在美元方面,我們也開始慢慢地“去依附化”,推出人民幣結算的規則。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多年前,他們是廉價勞動力,多年後,他們是龐大的消費人群,無論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放棄中國這樣大的消費市場,加上人民幣可隨時兌換黃金,有黃金兜底,各國自然會把心放在肚子裡,人民幣結算是可行的。
今天的美國依然是冷戰思維,動輒拉西方各國戰隊圍堵,還提出“去中國化”,將全球剝削者的姿態彰顯得淋漓盡致,彷彿中國動了它的“蛋糕”。
實際上,中國很早就提出過“合作”這一概念,所謂“合作”,並非如美國那般透過扒別人兩層皮的方式“肥”了自己,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即大家共同攜手,將原本的“蛋糕”做大。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蛋糕”做大,美國實際所掌握的財富會比現在還要多,全世界的人們也都會慢慢富起來,無論是國與國,還是人與人之間,貧富差距都會逐漸減小。
然而,這對於冷戰思維已成習慣的美國來說是不可想象的,“我之蜜糖,彼之砒霜”,在中國經濟體量大起來的同時,已經很難再繼續“低調”下去。
有趣的是,在美國別有用心的散播下,中國非但沒有被國際社會孤立,反而在世界上逐漸出了名,得到了更多擁護與支援,中國企業、中國產品成為更加受歡迎的所在,美國出的許多招可謂是大多都起到了反作用。
這也從側面證明,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中國的前途雖坎坷多難,卻是民心所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