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7月2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歲。大師遠去,精神永存!
為緬懷李院士的“山川志趣、家國情懷”,李吉均院士之子、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丁撰寫此文,謹以緬懷與致敬!
時光飛逝如電,今天舉目凝視父親的遺像,已是週年紀念日。
我敬愛的、親愛的父親離開我們一年了,無限哀思湧上胸懷。情深悲切,伏案灑淚撰成此文,為了深情緬懷父親的“山川志趣、家國情懷”。
照片上、影片裡,父親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我們怎麼也不願相信父親已經永遠地離開了。一年來,從失去親人的悲痛中走過,陪伴著父親的靈位我們依然沉浸在無限的回憶和深切的思念之中。
李吉均
父親的講述
父親用他寬廣的胸懷和慈祥的父愛呵護著兒女家人,也無數次給我們講起他起伏跌宕而又光榮偉大的一生。
1933年,父親出生於四川彭州市一個書香門第大家庭。幼年時期的父親,在軍閥混戰、兵荒匪患的年代度過。雖是大戶人家,但亂世之中家道中落,衣食艱辛。祖母愛子有方,用盡全部心血供兒子長大成人讀書立業。父親聰穎懂事,勤奮好學,不負期望以優異成績讀完初中和高中。
李吉均初中畢業照(1948年)
父親的少年時期在抗日的烽火和解放戰爭中成長。在兄長的影響下,解放前夕就熱心參加進步組織活動,秘密閱讀《共產黨宣言》,積極參加迎接解放的各項活動。高中時期,他成為彭州(縣)中學第一任中國共青團支部書記、學生會主席。在國家建設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時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學習,樹立了報效祖國、為共產主義奮鬥的崇高目標。
志在高山流水
青年時代的父親,在南京大學地理系不僅成績優異,並且表現出優秀的組織才能。他身為班長,號召同學們熱愛學習、熱愛科學,組織同學們積極鍛鍊身體,爭取為國家發展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畢業時,他成為全校七個優秀大學生之一,也是地理系唯一的優秀大學生。
1956年父親大學畢業,孤身一人來到蘭州大學地理系,師從留德回國的王德基教授研讀副博士學位研究生。1958年,他在施雅風院士帶領下開展祁連山冰川考察研究工作。祁連山腹地,冰封千里,人跡罕至,整個科考隊在考察過程中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中國首次冰川科學考察,並於次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國冰川研究著作,成為第一代中國冰川研究科學家,這次考察行動也為他後來帶隊進行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他創立並發展了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系統理論”,其論文《青藏高原隆升的影響》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成為地理學經典理論,寫進了很多國家的教科書,為青藏高原研究和世界地理科學及國際冰凍圈研究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李吉均與第一批碩士研究生畢業留念(1982年元月),後排左一馮兆東、左二秦大河(中科院院士,原中國國家氣象局局長)、左三週尚哲,前排左一姚檀棟(中科院院士)、左二李吉均
在艱苦的野外工作中,父親不僅不顧自身安危、身先士卒,傷病累累依然忘我工作,而且言傳身教,傳承學術帶動幾代學生,“一代做給一代看,一代接著一代幹”,創造了“師徒三代勇闖地球三極”和“一門四院士”的佳話。在第一批研究生畢業照上,父親意味深長的寫下了“志在高山流水”,極富地理學地貌研究的科學理論意義,又充滿了高尚的師生友情,為自己和師門學生共同樹立了志向高遠、追求真理的遠大理想。人文情懷仰之彌高!
李吉均與博士生四川甘孜雀兒山考察(1990年),後排右一陳發虎(中科院院士),右二潘保田(蘭州大學副校長),右三張葉春
苦難磨礪
1972年,父親與費金深合作,不到半年就編寫出一部10萬字的科普讀物——《冰雪世界》。施雅風院士評價這本書文字流暢、科學性較強,引人入勝,很受讀者歡迎。
1973年,父親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綜合考察工作,並擔任中科院青藏考察隊冰川組組長。在我的印象裡,父親每年都是五一前出發、國慶節後才回來。每次科考回來枯瘦黢黑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帶著自己從牙縫裡省下的泡麵、壓縮餅乾、巧克力,給兒女們分享。他常常拿著野外工作照片,給我們講述如同探險紀錄大片一樣的野外工作經歷。那時的青藏高原在軍用地圖上都是大片空白,交通原始、環境複雜。他講述各種科考隊在考察工作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匪患騷擾、翻車遇險、犛牛墜崖、迷路斷糧、打狗熊、打野犛牛充飢等,都讓我們驚心動魄。那些故事正體現了科技工作者嘔心瀝血的敬業奉獻和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青年時期的父親,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學科建設。雖然政治環境、工作條件改善,但每次野外工作回來都是筋疲力盡、或傷或病,都要奶奶悉心照料很久才能恢復。一次,他在冰川考察時掉入冰裂隙,所幸施救及時,沒有發生二次傷害,但胸腹疼痛使他難以行動。但為了不影響團隊工作,他硬是咬牙在高原帳篷裡忍受煎熬,即使是無醫無藥行動困難,他也不肯要求學生照顧。直到兩週以後,有送給養的後勤上山,略懂藏醫的民工用牛糞、繃帶做成保護支架,這才減輕了他些許痛苦。三個月後回來,他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兩根肋骨骨折已經基本癒合。
成就與輝煌
事業進展一帆風順的時候,父親也從未有片刻的懈怠。越是科研成績優越,越是激勵父親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父親忘我工作,換來的學科發展、功成名就的回報,讓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和我們的家庭都感到無比的光榮和驕傲。
父親還是積極參政議政的人大代表。先後擔任甘肅省人大常委、全國人大代表和甘肅省政協常委。在任期間,他積極倡導青藏鐵路建設、西部大開發、退耕還林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和生態建設專案。為國家發展和地方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家國情懷盡顯其中。
李吉均參加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選舉投票(1993年)
2005年,父親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一場意外的事故讓他的身體失去了自由行動的能力。後來回顧那場死裡逃生的災難時,父親說最大的遺憾是影響了學生們的科研工作程序。雖然他此後很多年都是以輪椅為伴,但依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堅持高原野外工作。81歲高齡時,他仍然登上馬銜山,考察蘭州大學地球科學實踐教學基地。
老年的父親,是身殘志堅、繼續貢獻的老院士。患病休養期間,他和全國各地前來慰問、看望的領導和學生,談論的還是科研工作、研究生培養和學科建設。2019年,他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出席蘭州大學110週年校慶活動。他視教育事業為己任,關懷青年大學生成長、培養。每年新生進校開學典禮和畢業生典禮,他都親臨現場和同學們分享喜悅。尤其每年資源環境學院的開學典禮,他都堅持發表講話,勉勵地學專業學生,熱愛地學、德才兼優、報效祖國。老院士的鼓勵,激勵了一屆又一屆地學學生勇敢進取、成就卓越。地貌專業造就的“山川志趣”陶冶了自己,也激勵了後人。
李吉均坐輪椅出席蘭州大學110週年校慶典禮
師
德
風範
生在書香世家,父親視教育為天責使命、視學生如子女。他努力發掘學生優秀潛質,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鼓勵嘉獎催人奮進,總是竭盡所能在生活、學習方方面面呵護照顧學生。自己生活稍有寬裕就頻頻接濟貧困學生生活。當學生有家庭生活瑣事煩惱、工作學習糾紛時,都會找父親傾訴,父親不僅耐心傾聽,經常用“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之風悉心疏導。
參加南京師範大學“致遠”獎學金頒獎典禮
父親因材施教,學生有些許進步他都會對其讚賞、表彰。他專門捐資在蘭州大學設立“求真獎學金”,在南京師範大學設立“致遠獎學金”。每年評選獲獎學生,他都認真聽取學生優異的成績彙報,這對他而言是一種享受。他還會親自到場給學生頒發獎學金,他常說:“納天下英才而育之,樂事也”。
父親一生從事教育事業,門下高階科研人員、高層管理幹部無數,“一門四院士”的美譽,是幾十年心血澆灌的傑出成果。
李吉均院士出席母校南京大學仙林校區“2017年全國自然地理學大會”,與出席會議的大部分蘭州大學畢業、工作的專家、學者150多人合影。——蘭大全家福(2017年11月20日)
父親一生博愛善良。身邊照料生活的小保姆,因農村生活貧困輟學多年,受我們家庭文化薰陶,21歲勵志讀書改變命運。父親視作親生孫女養育,從中學到大學全力供給,鼓勵學習不墜鴻鵠大志。小保姆聰明勤奮不負眾望,27歲參加高考並被錄取。此後,生活、工作都稱心如意,父親還專門擺酒席祝福孫女、孫女婿幸福好合,歡天喜地置辦孫女嫁妝,祖孫相約養育一群重孫回報。
2019年春節全家福前排中:李紅亮(養孫女,河西學院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
父親的一生獲得無數獎勵,也經歷無數挫折。無論大喜大悲,他都坦然面對,正是自幼樹立的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為“家國情懷”奮鬥終生。
山川志趣不移,家國情懷常在。我輩承蒙父親恩澤教誨,理當繼承衣缽發揚光大,兒女延續家風,不負韶華教書育人,也做教育園丁耕耘不息。
回顧一年來領導、同事,師門兄弟姐妹,時刻關懷、關心、關注我父親的後事和我們的家庭,他們幫助、支援我們度過了艱難的時刻。深情緬懷父親生平,也向他們表示感謝!(作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李丁 原文題目:《山川見證國士之風——李吉均院士之子深情緬懷父親生平》)
李吉均
(1933.10.09~2020.07.21)
地理與地貌學家、教育家
蘭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來源: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