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女報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跨越了半個多世紀,在銀竹苑社群抗美援朝老兵彭邦益的口中,重現榮光。
抗美援朝,是無數英雄兒女用血肉拼出來的偉大勝利。
但在英雄的妻子張朝芳眼中,丈夫從來不是刀槍不入的英雄,他不過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恐懼的“凡夫俗子”。
八一建軍節前夕,我們聚焦抗美援朝老兵彭邦益的故事,致敬那段崢嶸歲月,致敬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老兵彭邦益,92歲,黨齡65年。右為妻子張朝芳。
毅然參軍,奔赴朝鮮戰場
“我覺得你們找錯人了,我沒得文化,在部隊的時候連1234都不會寫……”採訪的過程中,彭邦益反反覆覆強調,自己沒有驚天動地的英雄事蹟,不值得報道。但他不知道,他的故事,如一粒小水珠,折射了一個時代的斑斕。
1929年,彭邦益出生於重慶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彼時,重慶正式設市,但在國民政府的統治下,大多數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依舊水深火熱。彭邦益回憶,小時候時局動盪,缺衣少食,還因為交不起學費而被迫成了“文盲”。
好不容易盼到新中國成立,國家革故鼎新、百業待舉,一幅充滿朝氣的時代畫卷即將徐徐展開。然而1950年,朝鮮內戰爆發。美國侵略軍悍然越過“三八線”,對中國“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置若罔聞,直接出動空軍轟炸東北邊境。中共中央應朝鮮之請,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
“為正義而戰,為和平而戰!”彭邦益說,想到近代以來國家飽受列強侵害、戰火蹂躪,自己滿腔憤懣無處抒發。
他下定決心,必須要參軍,“因為之前國民黨軍官動不動打罵士兵,吃也吃不飽,所以大家都說‘好兒不當兵,爛鐵不打釘’,誤以為當兵沒出息。但我是打定主意要當人民的兵,要跟著共產黨走,母親從村裡追到區裡,都沒讓我改變心意。”
就這樣,彭邦益順利入伍。大部隊在山東集中訓練一個月,便從安東(現丹東)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
“有的電視劇給首長配了汽車,我忍不住笑,一看就是沒做功課!抗美援朝那會兒,營長連長也得步行。我們穿過青川江、大陵江,很多戰士腿都走腫了。”彭邦益說,志願軍一路跋山涉水、夜行晝宿——所謂的“宿”,其實就是以天為被以地為床,條件之艱苦,非親歷不能想象。
悍不畏死,打出新中國的軍威國威
“夜出伏擊戰,晨歸洞中眠。樹枝搭床鋪,身下流清泉。彎腰能飲水,醒時履成船。何懼苦與險,志在消狼煙。”這首詩生動地再現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迎難而上、英勇作戰的大無畏精神。
要知道,那時中美交戰雙方的武器裝備嚴重不對等。據資料顯示,美軍官兵穿著兜式防寒帽、羊毛內衣、毛衣褲,外套外還有防風雨登山服,戰鬥長筒靴內有兩到三層毛鞋墊。而中國人民志願軍不光武器裝備落後,後勤供給也有很大落差,戰士們硬是靠著“一口炒麵一口雪”,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出了新中國的軍威國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對彭邦益來說,有幸參與這場“立國之戰”,並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1次,是他一生的榮耀。但張朝芳提及丈夫這些光輝事蹟,彭邦益卻多次打斷,“不說了,不重要,能活下來已經很好了。”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戰場瞬息萬變,你永遠不知道炮彈和意外誰先來。
“我們三排,只回來我一個人。”彭邦益短短的一句嘆息,背後卻藏著“空回首、人未還”的沉痛與悲壯。
那是一個深夜,彭邦益輪值站崗。突然一聲巨響,山體因為連日暴雨而不堪重負,瞬間崩塌。彭邦益立刻朝天鳴槍示警,睡夢中的戰士一秒驚醒。連長帶頭挖土全力救援,還是回天乏術。
眼見越來越多的戰友埋骨他鄉,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中國人民志願軍發揚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戰鬥精神,愈戰愈勇,局勢很快發生逆轉。
同時,中國大陸徹底解放和完全統一,但蔣介石敗退臺灣地區後,反攻大陸之心一直不死。1953年2月,在杜魯門的操縱之下,蔣命令“兩胡”突襲解放軍控制的島嶼。因此,彭邦益所在的第20軍從朝鮮撤離,駐防浙江湖州,與國民黨殘部周旋作戰。1955年1月,第60師與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鬥。
“戰役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親自指揮,是解放軍首次,也是唯一一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我們只花了不到一天,就解放了該島,全部肅清國民黨軍殘部。”回想那場勢如破竹的勝利,彭邦益至今雙眼放光,與有榮焉。
▲彭老向記者展示一江山島戰役的相關書籍
埋頭苦幹,丹心向黨鑄忠誠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無論是抗美援朝,還是屢次粉碎蔣介石的反攻陰謀,新中國以非凡的勇氣、膽氣與底氣,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彭邦益深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這樣昂首挺胸的新中國。
“解放前,為了防止國民黨拉壯丁、加重苛捐雜稅,我跟著共產黨人鄧玉成從事了一段時間的地下活動,早就與黨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參了軍,我親眼見到、親身經歷了共產黨是如何錘鍊‘人民的軍隊’——軍官不打罵士兵,不欺壓老百姓,真正是為窮人說話、為窮人翻身而戰鬥。”彭邦益斬釘截鐵地說,他就是共產黨的鐵粉,一輩子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1956年,彭邦益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從部隊調到重慶長安兵工廠,紮根生產一線,專注造槍30餘年。
“我沒得文化,只有脹笨(方言,意為賣苦力)。”彭邦益一開始從校彈膛做起,每天徒手校槍管,一站就是8小時,極為勞累。一年後,彭邦益主動請纓,調到環境更艱苦的回火處當組長,一年四季靠近火源,酷熱難耐。
但彭邦益這一干,就是30年光景。
回望來時路,張朝芳這樣評價他們鑽石婚的起點,“記得剛結婚那陣,老彭才從戰場回來。晚上睡熟以後,他會突然發出嘶吼、喊叫,而且拳打腳踢,有時候還要把我踹下床,常常搞得我也心驚膽戰。說真的,我差點退婚。後來參加工作,老彭這個人太老實,別人偷工摸魚,他就加班加點。我說他莽得很,他倒還批評我教育我,說作為黨員,要前進不能倒退。幾十年下來,我覺得他心很好,很純。”
風雨百年,惟丹心可鑑。
透過這些回憶的碎片,我們勉強拼湊出彭邦益的形象——他並不是什麼大英雄,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事蹟,但他用這一身的“真”,一生的“正”,為偉大建黨精神留下屬於彭邦益自己的註腳。
文_首席記者 龔正星
圖_銀竹苑社群、被訪者提供
部分圖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