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2月2日,一輛卡車載著一個排的東北軍,帶著汽車的轟鳴聲,向西安城城分巷衚衕口進發,那裡有東北軍67軍軍長王以哲的家。
到了王軍長家門口,這些人迅速下車,繳了警衛的槍,而後,立即向王軍長所在的房間走去。
當時的王以哲正患病臥床。
門開之後,傳來幾聲槍響,王以哲倒在了血泊之中。至死,他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裡犯了錯。
這起槍殺案,被稱為“二二事變”,策劃者是少壯派代表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等人。此“事變”影響極其深遠,無異於東北軍的一場大地震,讓“三位一體戰略”徹底瓦解,完全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這些少壯派,和王以哲有著怎樣的深仇大恨,為何下此狠手?
1、西安事變
事情從遙遠的1931年說起,那一年,東北發生了一件大事: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因為張學良和蔣介石等人錯誤地判斷了形勢,低估了日本人膨脹的野心,導致東北大地拱手相讓。這事出了以後,東北軍就有了“降日派”、“軟骨頭”等稱號,這樣的口號對軍人來說就是恥辱,比死都難受。
帶著全國人民的謾罵,丟下自己的父老鄉親,舍下美好的家園,東北軍強顏歡笑,入關了,但大家都知道,當時有多麼不捨。
於是乎,每一個東北軍人,都對日本人恨得要死,他們發誓要奪回家鄉,要和鬼子鬥爭到底,那怕付出所有人的生命都在所不惜。這其中,就包括張學良。
以後的歲月裡,張學良每次提起“九一八”,就非常的難受,那是他的軟肋。
兜兜轉轉,張學良帶著東北軍來到了西北,受旗下王以哲等左派將領的影響,張學良和周恩來等人相談甚歡,和楊虎城的17路軍關係也是非常不錯。
在經過了多次接觸後,紅軍、17路軍、東北軍有了“三位一體”的協定,三方面保持同進同退,在以後的時間裡,和蔣介石處理好關係,和日本人堅決開戰。
事情很不湊巧,蔣介石在各狗頭參謀們的建議下,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大戰略 。
眼看日本人已經在磨刀霍霍了,蔣介石竟然還要向自己的同胞兄弟們開刀,一時之間,全國上下義憤填膺,反應最激烈的就是紅軍和東北軍。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來西安督軍,他要親自監督東北軍和17路軍進剿紅軍。對於這樣的安排,張學良是不爽的,因為他想和紅軍一起抗日。
將帥的目標產生了分歧,張學良想要完成自我的救贖,蔣介石想要徹底滅了紅軍。
張學良出招了,開始各種勸諫“共同抗日”。
很多年後的我們,感覺張學良的策略無比正確,但在當時的蔣介石那裡,對張學良只有一個感受:此人瘋了。蔣介石拒絕得很乾脆,然後飛往洛陽的蔣宋別墅。
當月29日,張學良跑去給蔣介石祝壽(10月31日蔣介石生日),再一次提起共同抗日,蔣拒絕!又提出批准東北軍北上抗日,再次被拒絕。
日本人的野心一點點在釋放,蔣介石等人卻不急不慌,張學良等人著急上火。
怎麼辦?再努力一下吧,1936年的11月27日,張學良再次申請北上抗日,不出意外,又一次被拒絕。
看來,讓蔣介石抗日,難如登天。於是,張學良和周恩來、楊虎城商議,兵行險招,如果勸諫不成,就軟禁逼宮。
策略定好了,張學良邀請蔣介石來西安。蔣介石沒有多想,從蔣宋別墅來到了西安,那天是12月4日。
按照既定策略,先是再一次地勸其共同抗日。結果可以預料,蔣介石拒絕。
沒有辦法,只能走最後一步了,雖然大家都不想這樣。
12月12日凌晨五點,東北軍行動了,這是有一群少壯派組成的,以孫銘九等人為主。蔣介石發現了動靜,越窗逃跑,無奈身手不敏捷,倒地受了傷,其後,躲在一塊大石頭後面。
很不巧,被張學良的人馬發現了,蔣介石最後逃跑的機會落空了。
很快,陪同蔣介石的一眾官員,像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也被扣留,西安事變正式爆發。
就在12日當天,張學良向國民政府通電,並告全體國民:改組國民黨政府,容納各個黨派,共同抗日......
蔣介石被軟禁逼宮,舉國譁然,何應欽等人摩拳擦掌,準備來解救蔣介石。宋美齡等人一看,這事不妥,逼急了張學良會撕票的。
因此,宋美齡等人13日給予張學良資訊:準備到西安。
12月16日,在國名黨勸降張學良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何應欽成了討逆總司令,準備討伐西安。
蔣介石已經架在火上了,非常難受。同意共同抗日吧,違背了自己的策略;反對吧,自己會處於危險之中。
在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的協調和談判下,12月24日,蔣介石同意了共同抗日的要求。
2、變局,張學良又錯了
但是,在12月25日,張學良竟然獨自送蔣介石去機場,並計劃送蔣介石去南京。
對於這樣的事情,周恩來不知道,知情後追到機場,無奈人已經遠去。對此,周恩來說道:
這是戲看多了啊,要上演負荊請罪的戲碼啊!
而東北軍的高階將領們一聽少帥去了南京,都急躁了,這是羊入虎口,風險太大了!
楊虎城知道張學良要走,也是最後一刻,在張學良出門前才知道。很多年後,宋子文的回憶錄寫道:
當時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楊虎城說:“你發動了政變,在沒有任何保證下,孤身隨蔣介石去南京,一定會讓你人頭落地的。”張學良說:“我個人對政變負完全責任,如果我們接受他的領導,一切均會好轉....”
張學良的判斷再次出了大問題,上一次判處出問題還是在九一八的時候。
一切說明,張學良太是個性情中人了,絕不是政治高手。
就這一步走錯,讓張學良搭上了一生。
張學良走了,東北軍沒有了主心骨,開始有些變化。以孫銘九、應德田等人為主的少壯派,較為急躁,而實際的那些老將領們,比較含蓄和穩健,這就形成了不同風格間的矛盾。
在張學良走的第一天,有人就開始對肩膀上的腦袋能不能長久存在,產生質疑了。
在張學良走後的第三天,張學良電報來了:放了那些軍政大員。
緊急磋商開始了,王以哲、楊虎城、周恩來等人認為,蔣介石都送走了,留著那些軍政大員也沒大用,反倒會激化矛盾,放了吧!
少壯派們聽到這個訊息,再一次狂躁了,把軍政大員們放走了,再也沒有籌碼了。
看起來確實如此,沒籌碼了,就完全處於被動了。但國軍就在潼關西邊駐紮,如果不放,戰爭又會起來。
這真的是個棘手的問題。
高階將領們希望以退為進,見招出招,儘量不開戰。
少壯們認為“吃張家飯,辦張家事,迎接張學良回來”才是最正確的。
不過話說回來,張學良是個愛才的人,對這些少壯派們確實好。
3、要人何其難!
王以哲
蔣介石被送走了,軍政大員們也被放走了。這時候,到了算舊賬的時候,蔣介石豈是心胸如海寬的人?蔣介石擔心的是:如果放了張學良,其他人以後會不會效仿呢?與其這樣,不如收拾了。
1937年1月4日,國民黨政府宣佈了對張學良的特赦令,但有一個操蛋的附加條件:仍交軍政委員會看管。
啥意思?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就等著把“牢底”坐穿吧,雖然是軟禁在某處,但沒有自由,和坐牢又有何區別?這一看管,就是一輩子,直到蔣介石死了,蔣經國也死了,才得以自由。
一邊軟禁張學良,一邊蔣介石派代表來了,目的只有一個,處理東北軍和17路軍。
當時有兩種方案,一是17路軍撤到渭河以北,紅軍仍然返陝北,東北軍到甘肅一帶,而國民黨的中央軍進入西安。二是,17路軍撤到甘肅,紅軍返陝北,而東北軍去到富庶之地的安徽。
這兩種方案,整體上來說,第一種更優,三家可以形成三角,可互相支援,加上同進同退,就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戰略佈局。第二種,看似對東北軍更優,因為,富裕的地方油水多,但會失去自主權。
這是南京給的方案,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額外的方案,先打一架,然後爭取更多的談判話語權和利益。
可是,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建議, 選擇之前,我們主帥不在,迎回少帥,再進行定奪不好嗎?有道理啊,於是楊虎城派了17路軍駐南京的官員李志剛,去向蔣介石要人。
這真的是個笑話,無論從李志剛的級別看,還是從蔣介石做事的風格看,李志剛都是很難要得回來。
果不其然,第一次,蔣介石拒絕的很委婉:
漢卿承認自己犯了錯誤,承認自己讀書少、修養差,再三表示想在這裡和我學習,跟著我讀讀書。現在,他自己不願意回去啊!你們也不要強迫。
這話說的,讓人打人的心都有。李志剛低頭出了屋子。
回去後,李志剛將詳細情況電話說給了楊虎城。楊虎城以及東北軍的將領們,還是不甘心,讓李志剛第二天再去。
李志剛又去了,說出來意後,蔣介石給出了無賴的理由:
再西安上飛機時,我勸漢卿不要來,他非得要把我送到南京。既然來了,走不走不是由他了,而是由我了。
話已至此,李志剛心涼半截,再次灰溜溜地離開了。
4、殺長官的少壯派們
孫銘九
前文書已經說過,有兩種方案,選擇第一種,形成旖角之勢更為有利,蔣介石的部隊進不進西安隨意。這是主和的方案。
額外的方案有一個,那就是開戰,透過戰爭博得更多利益點,但兩方實力懸殊不小,按將領們說的,支撐三天都不容易,除非進山打游擊。
紅軍的靈活性很強,但不見得東北軍和西北軍也行。
因此,以王以哲和何柱國等為首的將領們,主張求和,靜觀其變。
為此召開了一個渭南會議,此會議中,何柱國表達了求和的主張,而不在場的王以哲也帶來了觀點:同意求和。而楊虎城和東北軍少壯派,都願意打一仗。
那些少壯派們,天不怕地不怕,都主張開戰。
而周恩來的意思很明白:你們決定,你們都同意打,我們就一起打;你們都不同意打,我們和你們一起求和,總之一個原則:同進同退,如此優勢最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決定邀請在蘭州的于學忠前來,這是東北軍官職最高的一位將軍,當然是除了張學良。
如此關鍵的時刻,沒有于學忠的參與,也實在說不過去。
當天,于學忠就被飛機接到了西安,然後到了王以哲家,因為王以哲生病,所以開會點只能選擇在這裡。
這是事關大局的重要會議,那些少壯派們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只能爬在窗外偷聽一二。參會者有于學忠、楊虎城、王以哲、何柱國、周恩來五人。
結果是: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三人主和,楊虎城一看如此,也就同意了主和,周恩來也同意此事。
但是,王以哲的噩夢剛剛開始。
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何鏡華等人開始了自我的救軍之路,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王以哲和何柱國的問題,只要幹掉這兩人,就可以實施他們的主張了,開戰再談判。
想法一出來,幾個人就開始琢磨如何解決王以哲和何柱國,最後決定組織人員在1937年2月2日動手。
沒錯,少壯派們得手了,殺了王以哲,而何柱國當時在楊虎城家,就此逃過一劫。
5、結局
二月二之後,全國都轟動了。
那些在一線帶兵的將官們,對少壯派的行為紛紛指責,而且認為都是楊虎城和紅軍搞得鬼,於是,就有很多的東北軍開始變節。
首先是在2月3日,駐蒲城的東北軍騎10師完全歸順蔣介石,並且和楊虎城的隊伍對著幹;其次,周至、眉縣駐軍的106師,宣佈效命南京政府;最後,105師也和國名黨的中央軍接了頭,歸了中央軍。
到此,人心惶惶,東北軍開始迅速分化,而曾經的“三位一體”策略就此瓦解。
事情出了,總該有人負責,逃不掉責任的就是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
本來他們以為,王以哲一死,他們就可以掌控東北軍了,事實說明,這是痴心妄想,完全控制不了。
除了直接參與刺殺的人,被處死了幾個,“三個策劃者”的解決是個問題,因為他們有一定影響力,而且積極抗日。後來,三人在和行政處處長交流時,提出了三個方案:
一是他們三人引咎自戕(辭職然後自殺);二是自首,任憑發落;三是把他們送到紅軍那裡去,去一線抗日。
聽到這話,楊虎城怒氣衝衝底地說道:“自殺好,他們能嗎?”周恩來發言了:“他們要自殺,我們怎麼能忍心讓他們死呢?”
2月4日,三人在周恩來的安排下去了陝北雲陽鎮。
最後,三人都沒有能為紅軍效力,苗劍秋東渡日本,老死在了日本。
孫銘九和應德田兩人本來計劃去紅軍那裡,因為吃不了苦,後來竟然做了偽軍,成了 所謂的漢奸。但幸運的是,因為西安事變時抓捕蔣介石有功,逃過一劫。解放後,上面沒有追究那一兩年的偽軍生活,後來,都病逝在中國大地上。
可能很多人有疑問,智慧如周恩來,為何寬容了這三人?
其實,紅軍內部,包括毛澤東,都認為這幾人該槍斃,但,最瞭解情況的是周恩來,三個少壯派積極抗日,是東北軍中很具代表性的左派人物,東北軍的右派已經不少完全歸了蔣介石,如果殺了那三個人,一些左派也就會歸了蔣介石,那樣會更不被動。
少壯派們,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局勢,讓蔣介石的中央軍輕鬆入了西安,並瓦解了“三位一體”,真是蔣介石的好助攻啊!
不得不說,蔣介石就是那一階段的勝利者。
文章的最後交代一下:二月二事變後,17路軍總指揮部被撤,楊虎城不被動出國,後來被捕犧牲。東北軍正式開始東調。國民黨順利進入西安,掌控了西安。
80年代初,葉劍英宣佈:王以哲是共產黨員,是在1936年7月經周恩來介紹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