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同志一生的奮鬥歷程,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緊密相連。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1916年回國後,李大釗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宣傳民主、科學精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李大釗深受鼓舞,連續發表《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標誌著他已成為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
五四運動前後,李大釗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種”:將《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編成“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協助北京《晨報》副刊開闢“馬克思研究”專欄,發表一系列介紹馬克思生平、學說和貢獻的文章;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篇文章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
李大釗的這些努力與探索,為中國革命者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也為中國革命樹起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0年初,李大釗等革命家就開始商議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秋,他領導建立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並積極推動建立全國範圍的共產黨組織。
1921年3月,李大釗撰文號召全國的共產主義者“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要擔負起“中國徹底的大改革”的責任。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件,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大力宣傳、發起建立的團體組織,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出了至關重要的貢獻。
李大釗是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領導者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地區黨的工作,同時擔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區分部主任,在黨的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他領導宣傳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掀起了北方地區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他認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依靠力量,明確提出將“浩大的農民群眾”“組織起來”。
在認識到武裝鬥爭的重要性後,他親自出面做馮玉祥等國民軍將領的工作,推動他們參加國民革命。1922年至1924年,他受黨的委託,奔走於北京、上海、廣州之間,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為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釗還領導北方黨組織配合五卅運動和北伐的勝利進軍,開展反帝反軍閥鬥爭,為大革命的勝利推進作出了卓越貢獻。
李大釗啟蒙“工人是天”
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舊址教室的東牆上掛著一幅油畫,展示的是李大釗宣揚“工人是天”革命真理的場景。1921年春節前,李大釗到補習學校授課,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豎著寫了“工人”二字。“大家看,工字和人字接起來唸什麼?”大家回答:“念天字!”李大釗接著說:“對,是念天。工人的工字,上邊一橫是天,下邊一橫是地,中間的一豎是工人,工人頂天立地,工人就是最偉大的階級。”“工人是天”的理念就這樣播種到了鐵路工人心裡。
李大釗從容就義
1927年4月6日,李大釗不幸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卻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沒有向敵人洩露黨的任何秘密。4月28日,他第一個走上絞刑架,高喊“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時年38歲。“釗自束髮受書,即矢志努力於民族解放之事業,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今既被逮,惟有直言……”李大釗生前留下的《獄中自述》,成為其對無產階級事業無限忠誠的歷史見證,更是他用生命譜寫的一曲正氣歌。
李大釗的一生,短暫而壯烈。他光輝的革命思想、偉大的人格風範,至今仍深深影響和感染著時人,並留給當代共產黨人無窮的思索。
李大釗的政黨觀
國家利益高於政黨利益,政黨必須排除“私心黨見”,造福於國家、造福於人民。
政黨的發展與文化的發展關係密切,文化的發展必將推動團體生活、政黨政治的進步。
在中國,進行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造,需要培養中心勢力,這個中心勢力就是先進政黨。
李大釗對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獨到見解
社會主義“沒有不顧社會秩序的”,“沒有不顧個人自由的”
在李大釗心目中,社會主義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每一個人能夠在這個制度下最大限度地發展個性,實現全面發展。同時,社會主義社會也是一個充滿活力同安定有序相統一的社會,自由與秩序不可偏廢。
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
李大釗判斷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富”,也就是說社會主義要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加豐富的物質、精神產品。
社會主義要創造超越東西方的“第三文明”
李大釗主張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之間尋找一種相容結合的文化空間,以使兩種文明的精髓得以繼承和發揚。為此,他提出了“第三文明”的概念。
社會主義要“互助、互愛,為大多數人謀幸福”
李大釗相信,隨著階級對抗的消除、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將為人與人之間建立真正互助友愛的新型關係創造前提條件和基礎。“馬氏所謂真正歷史,就是互助的歷史,沒有階級競爭的歷史。”
李大釗的教育思想
用歷史唯物的觀點闡釋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是教育理論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李大釗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指出,人類社會的一切精神構造都是表層構造,只有經濟構造(即物質構造)才是基礎構造,基礎構造決定表層構造。經濟問題的解決,是根本的解決。教育作為上層建築,必然要受到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包括教育在內的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即社會經濟的發展能夠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教育的發展也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不改造經濟組織,單求改造人類精神,必致沒有效果。不改造人類精神,單求改造經濟組織,也怕不能成功”。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出發來深刻闡明教育的本質,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具體應用。
平等教育觀。李大釗反對社會的不平等,1919年2月,李大釗在《晨報》發表了《勞動教育問題》一文。在文中,他強烈呼籲為工人爭取受教育權,說“在教育上、文學上也要求一個人人均等的機會,去應一般人知識的要求”。他主張社會應透過多開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來改變少數人受教育而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受不到教育的狀況。
青年教育觀。李大釗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後,飽受苦難,就在於缺少有理想、有知識、有使命、有擔當的青年。中國的希望,首先在於青年人的覺醒,只有青年人覺醒了,才能擔當起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重任。他指出,“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因此,“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他高度重視對青年人的知識教育和人格養成,尤其注重對青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
內容來源:新華社、北京日報、學習時報、《黨建》雜誌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編:王梓辰
校對:劉佳星
稽核:張凌潔
監審: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