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有一首詩:“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放翁就是今天的主角陸游。梁啟超博覽群書,熟悉中國的歷史人物,為何對陸游有如此高的評價呢?這與陸游的愛國情懷有很大關係。從他的《訴衷情》就可以看出: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游是南宋時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幼年時期正值金人猖狂南侵,隨家人四處逃難,使他從小就有擾戰復仇的愛國思想,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報國計安出?滅胡心未休”的壯志。陸游一生力主抗戰,中年時期參加過收復失地的鬥爭,前線的生活對他的創作有極大影響。“歲之際被罷官,餘生二十年隱居故鄉山陰。在漫長的閒居生活中,他的報國信念毫不動搖,至死都關心人民,念念不忘國家之統一。
陸游的詞量少質高。《訴衷情》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退居山陰時所作,抒發了壯志未酬,英雄已老的悲痛、憤感之情。
詞開首即寫:“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是說詩人為了建功立業,以功封侯,曾到梁州去從軍,騎著戰馬賓士在殺敵的前線,以保衛國家的領土。這裡詩人把收復失地和立功封侯結合起來,表現出詩人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詩人“匹馬戍梁州”指宋孝宗乾道八年詩人48歲在南鄭軍中供職一事。(梁州為古代九州之一,今陝西省的西南及四川一帶)這是詩人永生難忘的僅有一次的前線抗金生活。此句形象地刻畫出詩人親臨抗金前線,當年鐵馬秋風大散關的戰鬥場面,一位氣度昂揚的壯士,騎著戰馬,為恢復中原,馳騁在疆場上。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對過去的軍旅生活,怎不令壯士思念呢!於是常在夢中再現從前馳騁於邊塞的戰鬥生活,醒來後它卻如夢般地消逝。而今這樣的生活到哪去了呢?四處找尋,看到的卻是當年在軍中穿過的貂裘,多年未用,現在已經積滿了灰塵。“關河”,關塞和河防,此指當時軍事前線一帶地區。“夢斷”即夢中醒來。這裡一個“夢”字抒發了詩人深懷為國獻身的壯志;即使在夢中,也念念不忘揮戈跨馬強渡冰河,向敵人進攻,收復失地。然而夢醒後那金戈鐵馬的戰鬥場面已不復存在,只有那舊時的戰袍被塵垢堆積已失去其光澤,反映出詩人因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的寂寞和苦悶,表現了南宋統治者採取妥協的苟安政策,對抗金將士橫加貶斥,愛國志士時常處在孤危憂懼的生活之中的社會現狀。同時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作者報國無門,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境。
承接上闕,下闕用“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三個三字句的流水對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憤懣情感。“胡未滅”是對“覓封侯”的回應。眼前的局面是:入侵的金人沒有趕走,淪落的土地沒有收復,人民還處在金人的鐵蹄蹂躪之下;可是自己卻是壯士鬢毛如秋霜般白了,面對這一切,只能白白把淚拋灑。“鬢先秋”生動地寫出南宋統治階級賣國求和政策,使愛國的仁人志士從青年變成蒼顏白髮的老人,眼睜睜看著祖國的河山淪入敵手而兀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由於“諸公尚守和親策”使得“志士虛捐少壯年”,面對南宋統治者的無能詩人也只有“淚空流”。這個“空”字形象地點出詩人悲傷彼忿的心情,流露了對南宋統治集團的不滿的情緒。俗話說: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英雄而今流淚,詩人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作者採用三個三字句,極抒他對祖國,對人民熱愛之情,並把這火熱之情融為一腔淚水湧流出來。
接著詩人更進一層抒發自己一腔熱忱,滿腹悲憤。“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結尾三句,蒼勁悲涼、寓意深刻。“天山”是漢唐時候的邊疆,此指前線。“滄州”泛指邊遠諸隱者居住之地,此指陸游晚年隱居的紹興鏡湖邊。意思說:我本應到前方抗擊敵寇,哪能料到落得如此結局一老困在家鄉的湖邊。情調低沉悲壯,用“誰料”發出深重的嘆息,濃濃地寫出詩人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和無法排解之痛苦,飽含了無限的感憤。腐敗的南宋王朝,以偏安半壁殘山剩水為樂,全然不顧國家民族的興亡,極力排斥、打擊主戰的將士,造成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莫大悲哀。與其說結句是詩人的感嘆,不如說是對南宋王朝的投降賣國政策的血淚控訴。
陸游的這首詞在語言上明白曉暢,情景交融,把主觀的心情和客觀的現實巧妙地結合起來,造成了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從而顯示出詞作的思想意義。在結構上新穎、別緻,借夢境抒發自己愛國家,愛人民的感情,反映出時代的悲哀—願為國戰死沙場的願望也只能在夢中實現,以強烈的憤慨之情斥責投降政策,充分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