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道德經》是古代聖王思想和道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煉內聖外王之道的必備經典。《道德經》以“道”為體,以“德”為用,修齊治平無所不包,能夠指導我們從根源上、本質上、整體上去認知和把握世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萬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萬事萬物流變的根本所在,從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擇。以此治身則身榮,以此治家則家旺,以此治業則業興,以此治天下則天下萬安。這就是學習《道德經》的要義之所在!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zaò)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zī)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意譯: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上一章講了自然之道和天人關係,理解之後,君王守道就有了基礎和前提,這一章接著講守道之術,光有認識還不行,還要有具體的落地方法。
重為輕根,以道為重,以人為輕,萬物皆出於道,所以道為萬物之根。道靜寂無聲,虛漠無形,所以道之性為靜;人事紛紜,紅塵萬丈,所以人之性為躁。處道之重則靜,處人之輕則躁。非靜無以制躁,君王非靜則無以統御天下。所以,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輜重,指君王所持道之重靜;榮觀,指君王所受儀禮之尊崇盛大;燕處,退朝之後的閒居;超然,超拔出物累,不為外物或情志所役使。
所以有道的君王始終能夠重靜持身併為政以道,不為情志所迷,不被外物所惑。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萬乘之主,指一國之君王;輕天下,以天下為輕。
可是為什麼總有一些君王會為一己之快意而輕率地操弄天下呢?
典型的如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為了搏美人一笑,視江山如玩物,陷百姓於水深火熱。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這句話相當於老子的歷史之問了!
答案在哪裡?就在於重靜之道。無道則昏,無德則亂。有重靜持身,才能循道而行,才能有深入、周密、完備的思考和洞察,才能保證在正確的方向上做正確的事情。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不能重靜持身,君失其德則無本,國失其道則無根。在急劇變革的資訊化時代裡,那些根固本堅的將一日千里,而失去根本的將如激流裡的浮萍,終不免敗亡的命運。
後記:如何學習《道德經》?
1、先做心理建設,長期主義,抱著淘寶的心態,以明道為志,以求索為樂,常讀常新,爭取量變到質變;2、注重義理和道術的探究,不拘泥於句讀、訓詁、聲韻、考據、版本等屑末之中;3、帶著問題學習,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用。有了好奇心和求真慾望,學起來會事半功倍。4、《問道》計劃分三個部分來寫,1.0版解決“是什麼”的問題,2.0解決“為什麼”的問題,3.0解決“怎麼用”的問題。目前為1.0版,歡迎大家評論、指正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