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人言者,動也;已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
【註釋】
古之大化者:化是指教化,大化者指教化眾生的聖人。
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同返,返回,翻過來。覆,翻過去,反面。都是反覆的意思,追溯過去的經驗,進行研究以面對當前,認識未來。對事物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反覆思考。
動靜:指運動和靜止。
虛實:真偽的意思。
來今:未來與現在。
反而得覆:調查過去,研究現在,以定將來的對策。
人言者,動也:別人發言就是動。
辭:傾訴、主張、陳情
言有不合:所說的話不合理。
應:答應。
象:仿造的形象和原形比較,以確定正誤
比:比較,和原則比較以確定正謬。
象比:按照形象進行比較。
釣語:如釣魚投餌一般,在交談時給對方以誘餌,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
罝(ji 一聲)網:是捕兔子等野獸的網,網是捕魚等水產品的網。
會:聚集的意思。
其言無比:如果言辭不能進行比較。
乃為之變:就改變方法
牧之:進行調查加以管理和說明。
愚智:愚者和智者。
鬼神:指死者的靈魂和萬物神明。也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
斂:收藏、制止。
開情:敞開心懷進行敘述
象而比之,以牧其辭:用形象、比喻法來駕馭言辭,萬或因此,或因彼:從種種事情發端。
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或者事奉君主,或者觀察民情,加以領導。團情詐:真情和虛偽。
式:定式、形態、態勢。
【譯文】
古代用大道教化眾生的聖人,之所以能與無形共同生存,是因為自然物化的規律。反顧而回溯過去,再回首察驗未來,既可以瞭解古時情況,也可以知道現在的情況。既可以瞭解對方,也可以弄清自己。依動、靜、虛、實的運動原理,如果在未來及現在得不到實踐,就可以反思歷史,去研求前人的經驗。有些事要反覆考察探索才能把握。這是聖人的見解,不可不認真觀察研究。對方說話,是動態的狀態;自己緘默是靜態的。要根據別人說的話,聽他的辭意內涵,如果對方言辭有矛盾,要反覆地追問他,對方(真正)的答辭就會出現。語言有形象性,事物可用比喻。因為有形象與比喻,所以要觀察藏在言辭裡面的含義。一般來說,形象可以模擬事件,比喻可以比附言辭,然後以“無形”的規律來求得有聲的言辭引誘對方說出(我方)所要知道的事,從而得到與人、事相吻合的真相。這就像張開網逮獸捕魚一樣。多張一些網,匯聚而來的野獸和游魚就會更多一些。如果把捕野獸和游魚的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方法合宜,對方就會自己表現,這就是釣人的“網”。要經常拿著這個“網”,追逐對方。如果從對方的言辭上不能進行比較,就要改變方法。用“形象”的手段,使之感動,以體會對方的思想、情感;進而控制對方。自己返回去,對方再過來,雙方言辭均有形象、類比,於是心中就有數了。反覆地用言語攻擊、偷襲對方,事雖萬變但不失於“言辭”,用“言辭”以申明大道。聖人以此誘導感化愚人、智者,一切事物都不會疑惑。
古人善於從反面傾聽別人的言論,這可以改變鬼神,而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很得當,對對手的控制,也很周密。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瞭,心裡的底數就不正確。要把形象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會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想要聽別人講話,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敞開,就要先收斂;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獲取,就要先給予。要想了解對方的內情,就要運用模仿和類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的言辭。同類的聲音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會有共同的結果。或者由於這個原因,或者由於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君主,或者用來管理部下。這就要分辨真偽,瞭解異同,以分辨對手是真實情報還是詭詐騙術。活動、停止、言說、沉默都要透過這些表現出來,喜怒衷樂也都要藉助這些模式,都在事先確定其法則。
參考資料——《鬼谷子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