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的最大差別,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仲尼說: 君子遵循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遵循中庸之道,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做到適中,凡事不過,也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忌,顧忌。憚,畏懼。《論語》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君子對於女子和小人能夠保持適當的距離,做到不“近”,也不“遠”,使“女子”和“小人”,既不敢放肆,也不會怨恨,叫“君子中庸”。一個老師教育學生,能寬嚴相濟,學生對老師既不會放肆無禮貌,也不會敬而遠之,叫“君子中庸”。《增廣賢文》說:“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上天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定先讓他瘋狂。這樣瘋狂的人,就是肆無忌憚的人,是小人,是反中庸之人。袁世凱、張作霖、張子強莫不如是。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孔子說: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境界了吧!普通人很少能長久做到中庸的!”
子曰: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孔子說: “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聰明的人超過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達不到中庸的標準。中庸之道不能真正理解明白的原因,我知道了,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嚐出滋味。”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諸葛亮,上識天文,下懂地理,能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何等聰明!然勤勉謹慎,事必躬親,終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諸葛亮,字孔明。孔明,實則不明,不明“中庸”之道,不曉勞逸結合,只知聰明一世,不懂糊塗一時,實為“知者過之”、“賢者過之”。呂端,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這句話,是宋太宗多年體察呂端後對其處事為人的評價,反映了呂端的人品和才幹。宋太宗曾向呂端問過計策,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拿個主意,如今該怎麼辦才好呢?呂端回答說:“以前漢唐朝代跟現在不同,那個時候或因國大,或因名聲好,才那樣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呂端在當宰相幾年後,他就主動的奏請聖上將相位讓給了寇準,自己又做了參知政事那個有相職無實權的官職。按理說呂端在前,寇準在後,其名次排列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奏明聖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清廉簡潔,傳為佳話。呂端深諳中庸之道,明得失,懂大小,曉進退,得以善終,實為“君子中庸”、“君子而時中”。
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在位期間,關中地區發生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體恤民情,反而更加奢侈腐化,歷史上最有名的“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他身上。據《史記》記載,周幽王有一個寵妃褒姒,雖貌美如花,但冷若冰霜,從沒笑過。周幽王想盡千方百計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時期設定烽火臺,有敵人來犯,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周幽王聽信讒言,有一次為逗美人一笑,點燃烽火,各路諸侯率兵趕來,發現沒有敵人,只見皇帝和妃子在烽火臺上飲酒作樂,很是抱怨。褒姒看到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覺得很有趣,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以後又多次點燃烽火,取悅美人,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最後犬戎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導致西周滅亡。周幽王昏庸無道,小事認真,大事糊塗,因小失大,實為“小人反中庸”、“愚者不及”、“不肖者不及”。
中庸之道很平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庸》說:“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我們人人都要飲食,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飲食的滋味。炒菜時,鹽下得太多則鹹,下得太少則淡。只有鹽量適當,才能鹹淡適當,味道可口。鹹淡適當,即是“飲食中庸”。
中庸之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