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進榮
暮秋之初,鄉約劉寨(劉家寨子簡稱)。李金和應奇全程相陪,有輩差齡,兩位自然拘謹。為打破氣氛,我大都談一些輕鬆詼諧的話題。
劉寨至少經歷了五次大的卻難而不死,不能不說是旱塬腹地,值得玩味的一個深刻話題。而劉寨南距史上兵馬重鎮亂馬川十公里,東距海源縣三十公里,東北距靖遠縣十五公里,所有的繁華與不幸,附近周縣方誌隻字未提,除遺憾而外,更為其蒙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
劉寨第一次大的卻難是宋元之際,當時,亂馬川河與草灘一帶,林木植被茂盛,現亂馬川從東至西,俗稱黑柴溝。從塌陷出土的朽木和開挖修整山地發現的大量木炭瘸渣,能清晰地看到這一點。有森林就有涵養的水源和豐富的草場,為動物生存和屯兵養馬,提供了天然條件。亂馬川一帶出土的大量大型動物化石和殘城就能得到證明。然森林遭火災之後,大量動物死亡,加上西夏國與中原漢人連年戰爭,燒殺掠搶,當時漢人永久性居住在此地應該不多。劉寨及附近現漢族後裔大多是元亡明立後的各地移民。
亂馬川古城是西夏國要衝,還是北宋為鞏固邊防所築,有待考古商榷。如果是宋為鞏固邊防所築,為何要修那麼通暢的車馬道直通寧夏海原,是為西夏大規模入侵提供方便?顯然不可能,況且宋時民富國弱,哪有財力在邊塞修此浩大而有礙國家安全的工程。另一種可能是西夏國所置,更能令人信服一點,首要原因:西夏國的族民是馬上民族,先祖以遊牧為生,為擴大版圖,修路築城養馬,直逼宋地,好似更為妥帖。從地名,該地興盛時叫論馬川,後改為亂馬川也可看出端倪:先是戰馬和養馬的人員很多,破城後,飼牧人員及家人皆被殺,豢養的馬匹四散亂奔,當地人又十分稀少,沒有辦法收攬,遂叫亂馬川了。
西夏亡後,大批難民留落和外逃人員又返回到此地,挖窯圈地,可能過了相對安寧的一段生活。
劉寨第二次劫難應是元朝建立前後,苦重的勞役,加人遊牧文化對漢文化的排擠,自然漢人是其奴役的物件,使無數百姓命喪黃泉。修路夯築烽火臺、建營房。這些設施一般都在陡峭的山頂上,勞動量之大實屬罕見。今草灘李寨劉寨元淌……都有烽火臺殘堡遺蹟可尋。特別是劉寨人俗稱的老堡子山,從山底繞修的車馬道直通古堡,舊痕仍然明顯,居民要麼苦死,要麼只有外逃一條活路。
劉寨第三次大的卻難應是同治回亂。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被西吉海源兩縣呈夾角包圍之勢,回民起義暴動後,燒廟毀殿,格殺匆論。九龍山和興龍山李寨寺宏大的殿宇建築群皆被焚燒。漢民大多被殺,逃活或在深山躲過此劫的為數不多。
現李寨屈岔一帶的居民跑到寺廟躲難,也沒能倖免。據馮先章老先生敘說,他太爺是從靖遠馮家園子第一個回亂後到李寨村的人,塌了寺院的靑磚上盡是濺滿的鮮血……
劉寨第四次大卻難應是西海固環球大地震。因劉寨基本屬於震中位置,居民皆依山挖窯洞棲居。震後十戶九絕。關門人家不計其數。劉家寨子一個村,包括現北莊社,倖存者不到二十人。懶大爺地震時九歲,他的敘說讓人觸目驚心。一家人活了他一個。震後幾天,都能聽到王家和楊合和家的馬在叫。天寒地凍,交通訊息閉塞,官府沒有人來救援……現劉寨鹼溝原是一條荒草渠,南北兩社的人來往沒有阻礙,震後被撕裂。寺兒彎嘴馮家油房因屬紅斑土,雖然陷下,但現人還能進入,孤漠地凌存在那兒。
劉寨第五次大卻難是在民囯十八年。千里赤地,土冒火星。草根樹皮幾乎吃光。舉家外出乞討,或斃命於途,或流落於他鄉。空村空戶,悽慘無比。
暮秋的劉寨,已蕭瑟的一片金黃。行走在這裡,便會心生無限的感慨:
劉寨,是一片多難而貧瘠的土地。有過不同階段的輝煌,因為它是雞鳴兩省四縣的旱碼頭。更有兩塬夾一川的廣闊土地供養生靈。民國乃至解放初期,"劉寨尋些糧食去"的話,是附近縣域去劉寨人的共同話題。
但所有的故事都沒有片言隻語的記載,讓一個古鎮,活得不明不白,多少有些令人糾結。
走劉寨,走的是一種嚮往。總想在時光的隧道中,尋得一羽半爪,填補它的空白,揮發古鎮經久不衰的魅力。
走劉寨,走的是一地的歷史,那麼多的人一輩一茬,走了死了,屢經磨難,香菸不斷。山,還是那樣的山,溝仍然是那樣的溝。活也千年,死也千年。脈氣不勝的地方,災難過後誰還留連?這種脈氣就是農耕文化的唯一資源一一土地。劉寨的土地是真正的菩薩,它養育了那麼多忠厚朴實的黃土地優秀兒女!
走劉寨,走的是一種文化。耕讀傳家的精神之根深入這方人的骨髓,悌孝經世的良心浸潤這方人的魂靈。賢人名流懶大爺,鄉紳名仕楊儒林、李應海、邵帥豐、孫維峰……懸壺濟世的邵漢珍張生帥王世傑……商界名人劉先生張得醜(張貨郎)王刷兒……耕讀傳家的亂馬川劉家、元淌村元家……劉家輾轉百年,重修九龍山,元家經營土地培養了教授元彩合。風水地師有楊正子魏宣堂,祭師盛德雲老先生。後來者碩博層出,縣級以上幹部很多。更有如楊耀先等青年,幹公家差,做公益事,以仁者之心,幫老濟扶貧困學童。
楊年爭,四十多歲,在街上一家幫工涮牆,架子不規則不穩,倒下後,腰墜摔壞,因對方無錢賠付,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只怪命運不濟,不打官司胡鬧……這時遇上一些另類的人,能放過主家才怪呢?
走劉寨,走的是一種懷念。那麼多的玩伴同學,親朋族人鄉黨,已人到中年,或步入老境,大多難得一見。走走同登過的山,看看共玩過的地方,遙祝各處的他們心安體健,見與不見,我都想念!
走劉寨,走的是一種心願。老孃看看,寺院轉轉,街上溜溜,仰一抹藍天,觀一川莊稼。我的佛在這裡慈祥安然。
今天,劉寨飄起了雪花。朵朵如我的前世宿願。雪花啊,雪花,你要飄去哪裡呀,請你帶上我的牽掛,把我的問候送到萬戶千家!
作者簡介:楊進榮,曾用名綠雲、羅巴、走天涯、西北星,甘肅省會寧縣人。本科學歷。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學時代起在《中學語文報》《詩歌報》《散文林》《詩人》《駝鈴》《白銀晚報》《白銀文藝》巜烏蘭》《甘肅日報》巜甘肅經濟日報》《首都文藝》《人文白銀》《鄉土文學》《鄉韻》《隴上風情》《天南地北會寧人》《中華詩詞》中國網、神州網、《今日頭條》、鳳凰網等網路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遊記多篇。有《抱朴》散文集出版。現供職央企,從事管理工作。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若侵權聯絡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