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特別喜歡《信客》這篇文章,原因有二:其一、主人公宋達後來也成為一名教師,在他身上我找到了身份的認同感(請原諒我的淺薄!)。其二、新老信客為了服務好鄉人,經歷了那麼多的苦難,卻遭受那麼多的汙言穢語、懷疑誣衊等,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依然保留著信客的初心。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氣度啊!怎能不使我心生敬意,乃至熱淚盈眶呢?!
其實,之前的老信客是很受鄉人敬重的。餘秋雨老師在文中給予信客們極高的評價:沒有信客,就沒有那麼一個快速膨脹的大上海。其實,更為重要的是,在沒有郵差的舊社會,信客就是連線在城市謀生的丈夫和留守在鄉下的父母和妻兒的“生命紐帶”啊!信客服務的是每一個家庭,給每一個家庭或者出門在外的遊子送去的不單單是書信物件,更是送去一份份沉甸甸的希望!信客行腳匆匆,跋山涉水,還須隨時面對強人的搶奪和扒手的盯梢,與他們鬥智鬥勇。信客歷盡艱辛,顯得“極端疲勞”,“特別窩囊”。不辭辛苦的信客理應受到鄉親們的敬重和厚待!
可是,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老信客的遭遇就是證明:好兄弟葉渡怕老信客“做手腳,特別在紅緞子(葉渡買來託信客帶給葉渡嫂)的頭上畫了個小圓圈”做記號,並託人告訴葉渡嫂。而老信客因為覺得葉渡是好兄弟,“乾女兒要結婚,匆忙間臨時買了些禮物,看著太素,就剪了一條紅緞帶子下來捆紮,圖個喜氣”,“準備回上海後再向他說明白”。“沒想到剪到了小圈圈,”使信客一下子陷入信譽危機。“最讓人噁心的,是族長和葉渡嫂說自己與那麼多女人有染。”“幾個站不住的傳言,已使自己無處可站”,老信客彷彿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一般!此時的老信客居然找不到一個幫他說話的人,是何等的委屈、何等的無助、何等的可憐!老信客半輩子投身為父老鄉親們服務,居然落得個如此淒涼的下場,讀到這裡,我的眼淚不爭氣地落下來了。
不由自主的想起20年前自己的一次經歷來。當時,我在新春中心小學執教畢業班。班上有個學生特別懶惰,作業經常沒做。有一天下午,班幹部來告狀,說他又沒做作業。我把他叫來詢問為什麼沒做作業,他說中午肚子疼了。其他同學紛紛揭發他中午一直在學校裡跑來跑去。我很生氣,把他叫到教室門口批評。或許是我批評的語氣太重,沒成想該同學趁我不注意,哭著跑回家了。不一會兒,家長怒氣匆匆地趕來學校向校長告狀,說我打罵他的兒子,不讓他的兒子讀書。幸虧有全班同學和值班老師作證,我確實是被冤枉了。聽學生們說這位同學是故意給我個“下馬威”。後來家長也託人給我道歉,但是這件事卻在我心裡留下陰影,久久不能抹去。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慢慢地釋然了。是啊,與老信客對比,我受到的這點委屈算什麼!!
令人動容的是老信客遭遇“兄弟”的提防背叛,面臨鄉人的汙言穢語,沒有選擇解釋和自辯,而是拿起剪刀“咬牙向左手截去”……如此悲壯!如此決絕!……可是,老信客依然不忘初心,依然念念不忘“這些村子不能沒有信客”,努力說服宋達接過這個“接力棒”。經過對宋達的一番精心指點和反覆叮囑,老信客毅然決然地到南邊深山裡的上岙看守墳場。我想,他是以這種剛烈、悲壯的行為來捍衛自己的清白尊嚴和對鄉人不地道的抗議吧!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大部分村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每到逢年過節,那些“熟識的村人都會來送一點食品、蔬果”;“那些最漂亮的村婦也不怕翻山越嶺,一次次由孩子陪著來探望”;月橋嫂、魚素嫂、滿城嫂都來過很多次,老信客喜不自勝。反而是過去“情同手足”的餘葉渡和餘木典多次寫信、託人祈求原諒,老信客沒有“回答”;哪怕是他們“一起回鄉,來墳場登門請罪”,老信客還是避而不見,其實他“並非還在記恨,而是害怕尷尬”。從老信客身上,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孕育的傳統美德:勤勞、勇敢、誠實、篤信、豁達、大度、隱忍、堅韌、重名節、輕私利……老信客堪稱我輩楷模啊!!
讀罷掩卷沉思:今天的中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整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國人在向前一路狂奔的同時,往往卻把祖國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丟棄在一邊,往嚴重了說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那麼,作為人民教師的我們,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當不忘教書育人的初心,把以老信客的高風亮節為代表的優秀傳統美德傳承下去,教育好我們的下一代,讓祖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在世界各地煥發出最最耀眼的光芒!!
謹以此文與君共勉。
2020.07.25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