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朱元璋曾在雞籠山(即雞鳴山)建功臣廟,祭祀開國功臣,死者塑像,生者虛其位,共計309人。這些功臣部分葬在南京近郊太平門外的鐘山北麓,以及中華門外雨花臺到牛首山一帶,特別是位於鐘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其級別都較高,據說是為了讓這些功臣在死後仍能保衛朱元璋的孝陵。在20世紀30年代,曾有學者調查過鐘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當時尚可看到9座墓前有神道石刻的遺蹟。其中能確定墓主的有5座,分別是中山王徐達墓、開平王常遇春墓、歧陽王李 文忠墓、江國公吳良墓和海國公吳禎墓。另在常遇春墓附近有仇成墓。還有2座無名失考墓,一在現板倉某部隊院內,一在現紫金山北區苗圃附近,也屬鐘山之陰。鐘山北麓明初功臣墓中儲存情況較好的是徐達墓和李文忠墓。
中山王徐達墓位於太平門外板倉村,是南京地區儲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功臣墓。徐達是朱元璋同鄉,死後追封為中山王,賜葬鐘山之陰,位列功臣第一。陵園規制宏偉,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馬、石虎、 石羊、武將、文臣各二。神道入口處正中豎立高8.95米、寬2.2米、厚0.7米的神道碑,下承龜趺,蔚為壯觀,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聖德 碑”還高出0.11米,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塊神道碑。
李文忠墓在徐達墓再往東北的蔣王廟附近。該墓風格與徐達墓相同,但略小一些,有神道碑、石馬、石虎、石羊、文臣、武將等石像,是目前南京地區儲存最為完整的一組明代開國功臣神道雕刻藝術品。
開平王常遇春墓位於太平門外鐘山第三峰西麓白馬村陵園。常遇春是濠州懷遠(今安徽懷遠)人,自幼習武,作戰驍勇,長期作為徐達的副將,轉戰江南,屢立戰功,被封為鄂國公。洪武二年,常遇春奉命出塞,大敗北元殘軍,不料在班師凱旋途中突發急病,暴卒于軍中,年僅40歲。噩耗傳來,朱元璋大為震驚,喪車抵達龍江,親往祭奠大哭,下令賜葬常遇春於鐘山之陰,追贈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並在功臣廟中為他塑像,位僅次於徐達,列第二。為了表彰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還在今天的南京楊公井附近為他造了一座花牌樓,所以該地在明清時的地名叫花牌樓。楊公井附近的常府街,也因常遇春的府邸在此而得名。
南京北郊的和平門外安懷村,有一座曾任明初水軍元帥、後封蘄國公的康茂才墓。神道碑、石馬、石羊、石虎和石人均儲存得比較完好。經過考古發掘,墓室為仿木結構的磚砌前後室墓,出土有宋濂所書墓 志、金銀器、玉器和鐵兵器等。2000年7月,經文物部門批准,該墓整體遷移至白馬公園,按原規制排列。
在常遇春墓北側100米左右,還有一座皖國公仇成墓,墓前神道現存1個石武將,2個石虎,2個石羊,2個帶馬弁的石馬,出土文物有瓷瓶、銀帽、金簪、銅錢等90餘件。
江國公吳良和海國公吳禎墓均在今“新世界花園”小區內。吳良墓神道石刻現存龜趺一,石羊、石虎、武將各一對。吳禎墓現存石馬、石羊、石虎、 武將各一對。
另外,位於中華門外南郊的明初功臣墓,有寧河王鄧愈墓,虢國公俞通海、安南侯俞通源和越侯俞通淵三兄弟墓,鎮國將軍李傑墓,西寧侯宋晟家族墓,以及黔寧王沐英家族墓等。其中以位於中華門外鄧府山的鄧愈墓前神道石刻儲存得較完整,與徐達墓前的石刻相似,僅神道碑稍小。位於中華門外戚家山的俞通海三兄弟墓前神道石刻僅存石柱、石馬、石羊各一。位於雨花臺東麓的李傑墓前的神道石刻儲存尚好,有神道碑、石馬、石羊、石虎和石人等。位於中華門外雷家山的宋晟家族墓,墓前雖僅存宋晟及其父宋朝用的神道碑各一,但經過考古發掘的 6座宋氏墓內出土遺物較為豐富,特別是大批白瓷和青瓷的盤、碗、 壺、瓶、罐,以及青花大碗等,都是明朝初年瓷器中的精品。位於牛首山的宋晟之子宋琥及安成公主墓中,出土有珍貴的釉裡紅“歲寒三友圖” 梅瓶。在牛首山東面的觀音山南麓,分佈著黔寧王沐英的家族墓,墓前雖無石刻遺留,但沐英墓中出土有金山(銅質)、銀山(鐵質)、銅號和銅 喇叭等少見的隨葬品。其子沐晟墓中,又有珍貴的青花纏枝牡丹梅瓶和劍、戟、盔、甲等遺物發現,都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