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老子反覆提到“無為而治”“聖人之道”“天之道”的內容,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是一部老子留給當時統治者(各國諸侯王)的管理智慧之作。雖然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沒變,自然的人性沒變,因此《道德經》對當今經濟王國的諸侯(企業領導者)如何洞察人性,經營人心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實用價值。執要讀書《商話道德經》系列小文,謹以此來學習、體悟《道德經》的經營管理智慧,與喜愛中華文化、有志於踐行中國精神的朋友共分享。
(1)
認識自己的盲點,就是避開那些個坑。
“知不知,尚矣;”這裡有兩種理解,一是把已知當作未知,對已經認識的、知道的事情和道理,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像對待未知一樣謹慎;第二個理解是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可以用客觀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的盲點。
現代企業競爭是團隊合力的競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各自不同的盲點,每個人做好自己最擅長的部分,合起來就是一個完美的團隊。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領導者,要善於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有機融合、協調互補、相生相長、相得益彰。同時也要認識到自己的盲點,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就要敢於放手給擅長於這一領域的其他成員去做,不主觀獨斷,不恣意妄為。遇事全憑客觀的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自我的偏好、主觀猜想去做,才能帶領團隊繞過一些經營上的“坑”,把團隊的優勢得以最大的發揮。
(2)
不要讓自己的盲點,擋住了企業前進的道路。
不知知,病也。老子說,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自私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賦予人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夠生存下來的自然屬性,沒有本能的自私,人類就無法繁衍生存。人天然的具有以自我為中心,側重自我的主觀判斷本性,但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同於動物世界,更多是人具有社會性,具有集體意識和利他的精神,這樣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從而更有利於個體的發展。
在企業的管理中,管理者常常從經驗出發或者從自我偏好、意識出發,去作出一些未必符合實際情況的決策。這種情況在現在或者過去曾經被認為或者自認為做出了很大成績,被大家稱為“強者”、“能人”、“成功者”的人那裡容易表現出來。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他們都不如自己,自己的見解、判斷、決策自然是他們所不及的,甚至會有“他們懂什麼!”“他們只是普通的員工,他們比我厲害,怎麼給我打工!”當然,或許大家沒有這麼講過,就當是我舉個例子哈。但是這樣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況,卻在人們的思想中一直存在著,一不小心還會弄出點事情來。具有這種缺點的領導者往往缺少自我的觀照和反省,結果是自己的盲點成了員工進步和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和攔路石。
(3)
直面自己的盲點,可以趨利避害。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老子說,有道的聖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盲點當作缺點。這裡我們可以借用毛主席在《實踐論》中的一句話來加以對照理解,“知識的問題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來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驕傲,決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誠實和謙遜的態度。”誠實和謙遜非常重要,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道的法則是趨利避害的,萬物發展也是趨利避害的,管理者要像老子說的聖人一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發揮團隊的互補優勢,實現矛盾的轉化,將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團隊的優勢,就可以使企業趨利避害。毛主席另一篇文章《矛盾論》中說,“一切矛盾著的東西,互相聯絡著,不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共同處於一個統一體中,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之下互相轉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義。”我們要多做自我反省,對自己有個清晰的客觀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優點和缺點,對於自己擅長的東西當然是應該當仁不讓,率先向前。對於自己不擅長、不熟悉、不懂得的東西就要虛心請教,或者放手讓擅長的下屬去做,自己大力支援他的工作,成為他最堅實的後盾,就算給他倒倒茶水、掃掃地、做做後勤又何妨!看似無用,其實是大用,看似無為,其實是大為。
(4)
企業家的自我進化是企業的長盛之道。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說,正因為聖人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聖人沒有缺點。老子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是認識自己,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實現自我進化。透過認識自己,清晰自己的不足,給自己設立高目標,進行自我革新,實現自我的迭代升級,到達老子所說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的企業長盛之道。
如果您正好讀了這篇小文,如果您正好也喜歡《道德經》,喜歡傳統文化,可以關注執要讀書,留意《商話道德經》後續系列短文,也可以留言交流,切磋之中皆有所進步,則於我甚幸,誠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