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從他的字和號上可以看出他深受佛教的影響。這是因為他的家人虔信佛法,安史之亂後,王維也一心向佛,除了飯僧施粥外,他經常“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在一個秋夜,他參禪有得,寫下了《秋夜獨坐》一詩,原文如下: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我獨自坐著為日漸斑白的雙鬢感到悲傷,坐在空曠寂寥的廳堂上將近二更天氣。秋夜裡,詩人在廳堂上獨坐,由秋氣而聯想到人生。此時,詩人也已到了人生中的秋天,雙鬢已經花白,這不禁讓詩人感到人生苦短。然而,時光的腳步永是向前,誰都無法使它放慢腳步。面對苦短的人生,詩人只覺得無可奈何。由於滿腹心事,詩人在空曠寂寥的廳堂上獨坐,不願離去,不知不覺已到了二更天氣,這更凸顯了詩人的無奈之情。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我聽到秋雨中山間野果落地的聲音,廳堂上的孤燈伴著秋蟲的唧唧鳴叫聲。夜深了,秋雨還未停歇,詩人依舊能夠聽到淅淅瀝瀝的雨聲,透過淅瀝的秋雨聲,間或傳來一兩聲山間野果落地的聲音,這真是一個空曠寂寥的秋夜。在廳堂之上,一盞孤燈搖曳不定,不知從哪個角落傳來一陣秋蟲的鳴叫聲。在這個秋天的雨夜裡,野果墜落,秋蟲悲鳴,看來,世上的一切生命都有止盡,生命短暫的感慨不是詩人的專屬。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頭上的白髮始終難以變黑,長生的仙藥不可能煉成。由秋夜的所聞所感,詩人突然有所覺悟,時光如東流之水,一去不復返,人生是一個單行道,無法再重走一遍。人生不僅無法重新來過,而且也不可能長生不老,因為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使人長生不老的仙藥。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既不能走回頭路,也無法無限延長旅程,既然如此,不如悅納這一客觀現實。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想要知道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煉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既然人生短暫是客觀現實,那麼人們就會面臨“老”和“病”兩大人生難題。於是,古往今來的人們一直在想方設法解決這兩大人生難題。在這個秋日的雨夜裡,詩人開出了自己的藥方,那就是一心向佛,潛心體悟,達到佛教所說的“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的境界。如此,方可解決“人生短暫”這一難題。
詩人在這首《秋夜獨坐》寫了一個完整的參禪過程,首聯寫愁思,頷聯寫由自然而獲得的感悟,頸聯和尾聯上升到理論高度,寫參禪的體悟。在這一過程中,詩人對如何超脫由人生短暫帶來的無奈之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便是學佛參禪,雖然有消極逃避的意味,但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