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四川開江任市鎮,有一處特殊的建築物——陶牌坊。
牌坊在國內並不鮮見,但陶牌坊卻少有。這面牌坊是陶雕連綴組合藝術中的珍品,屬清代典型建築。其建造工藝精細複雜,除了模鑄,還包含榫卯、層疊和鏤空。牌坊上各種人物、走獸栩栩如生,構圖精湛別緻。為了保證構件完整,還以四倍的胚子入窯,以防燒製中出現損毀。今天再看,12米的高度蒼涼挺拔,11米的寬度沉靜厚朴,四柱頂端的臥獅氣宇軒昂,正中牌樓上“德固坤維”四個大字堂皇醒目。陶牌坊雖歷經百年風雨,仍氣勢奪人,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嘉慶年間,蜀東新寧縣青年張九封,相貌堂堂,武功了得,位至五品奉政大夫。其妻劉氏溫良恭順,賢雅俊秀,卻未能生育。其妾姜氏育有一子,取名“錫笏”。在錫笏不到五歲時,張九封為維護平安,於剿匪中被殺害。劉、姜二位夫人只好帶著幼子,輾轉千里回到巴山南麓的新寧老家。她們用撫卹金置得田產和房屋,從此含辛茹苦,一心只想把張錫笏培養成人。
錫笏繼承了父親的血統,好動不好靜,卻又體弱多病,劉、姜二夫人便素食向佛,扶弱濟困,以求上蒼保佑錫笏健康成長。劉氏更是待錫笏為親子,為更好照顧錫笏,她熟讀醫書、遍訪名醫,天長日久也能治病救人了。錫笏身體逐年強壯,十歲不到就習得一身武功,與夥伴切磋時不時有誤傷。二位母親管教相當嚴格,不僅要錫笏賠禮道歉,還陪同為夥伴醫傷治痛。漸漸錫笏也略通醫道。二位母親的言傳身教也讓他養成了仁慈孝順、明理奉公的良好品德。
成年後,錫笏一邊侍奉母親、經營田產,一邊還辦起了“育嬰堂”,專門收留孤兒和寡老。那年月匪眾甚多,但無一敢踏入任市界內。大家都知道,張錫笏不但武功高強而且俠肝義膽,誰家有難他都會出面,東西兩家矛盾也必得他才能調和。
光緒初年,蜀東瘟疫肆虐,人死如草倒。張錫笏同母親商量,買回大批藥物,使鄉鄰有錢無錢皆可看病拿藥。錫笏一邊在母親的指導下給人看病,一邊苦讀醫書,不久也成了一方良醫。
那一場瘟疫折損了張家不少財物,卻令他們博得了更多鄉鄰的愛戴。鄉鄰聯名上奏,要求嘉獎張錫笏。加之有其父功名在前,錫笏遂被誥授為奉政大夫四品御賞戴花翎候選清軍府,並加封為中憲大夫。同時,為感念劉、姜苦守貞節,教子有方,賜節孝坊一座。
張錫笏從老家中原請來陶雕匠人,連同本地石雕巧手,共同打造了這面流芳百世的陶牌坊。經年的野草由石縫中期期探首,歲歲枯榮不休,以自己旺盛的生命,守護這不屈的靈魂,延展著一種厚重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