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是清朝著名的考據家、數學家、思想家,學識淵博。相傳,他幼年讀書時,一天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這本書是朱熹編的,書內有許多註釋。當老師照本宣科地講完了“右經一章”後,戴震頓生疑團,便問“老師,憑什麼知道這一章叫《經》,是孔子說的,由曾子記的?又憑什麼知道以下十章叫《傳》,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寫的?”
這一問,打斷了講課,老師有點不高興,但又一想,滿可以回答,就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朱熹說的,你看,註釋不是寫著嗎?”戴震便開始了分析:“朱熹是什麼時代的人?”“南宋人。”“孔子和曾子又是什麼時代的人?”“東周人。”戴震又問:“東周和南宋,相距多少年?”“差不多有兩千年。”“既然相距那麼遠,朱熹根據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呢?”老師被問得瞠目結舌,無話可說。
從一連串的提問中,足見這孩子想得多麼深,真有點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思考精神。採取這種挑刺式讀書,一般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內挑”。這類“挑刺”是就文章本身的內容和形式而言,讀者閱讀時從中挑出刺來。這種“內挑”往往是從文章的字、詞、句、篇以及它的主旨、結構、手法等方面下手。讀書仔細的,連標點符號也會提出質疑。
二是“外挑”。這類挑刺是從文章外面下手。這裡,著重用“生活”來對照、檢驗,看看文章是否真實、合理。
三是“環挑”。這是一種連環式的找問題的方式。它是由此及彼,環環挑刺。挑刺式讀書,要堅持“四要”:一要破除迷信。金無足赤,“文無完文”,文章中有疏漏是正常現象,不要被那些“名”的、“古”的東西嚇住,以致全盤接受。二要敢於辯論。辯論至少有三個好處:1.坦陳己見,加深對“刺”的認識;2.博取他人意見,不斷完善、充實,抑或修改、變更自己原來的看法;3.讀、說結合,鍛鍊提高自己的口才。三要勤查工具書。各種工具書是無聲的良師,公正的判官。四要講究辯證。這裡的“辯證”包括五層意思:1.有些名篇佳作,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從這些好作品中汲取乳汁、滋補營養是我們“讀” 的根本任務。2.必須夯實自己賞析文章的基礎,如果自身的知識還很膚淺,那麼不妨就先從自己的知識奠基開始。3.挑“刺”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正確的文學原理為依據,做到分析準確,言之成理,切不可望文生義,妄下斷語。4.不能把嬰兒和汙水同時潑掉,對那些有微小紕漏的文章,絕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一切。5.前面提到的是就名家名篇而言的,至於目前有些書攤上氾濫的劣質書刊,那就更須擦亮眼睛,嚴格挑“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