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現場
【紅色印記】
走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一幅高15米、寬40米的大型漆壁畫《長城頌》震撼亮相。作品由100塊2米×3米的漆板組成,寓意建黨100週年。漆壁畫釆用建築幹掛技術安裝,總面積達600平方米,成為漆畫史上前所未有的鉅製。《長城頌》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程向軍教授創作團隊協同攻關、探索突破,以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創作百年藝術精品的藝術追求,歷時一年完成,是為建黨百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2020年4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接到了為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序廳設計壁畫的任務,經過反覆評選,我的方案最終脫穎而出。清華大學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大家共同決策,協同創作。
作為主創,我在畫稿得到認可後的第二天,便前往八達嶺長城採風,後又多次登上古北口等北京周邊長城收集素材。結合以往的視覺經驗和實地採風的鮮活素材,加以藝術化的處理,我在前後修改20餘次畫稿後,最終塑造出長城在金秋曦照中蜿蜒而上、直入雲海的恢宏氣勢。
萬里長城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漆壁畫《長城頌》採用中國繪畫平遠法鳥瞰式構圖,表現歷經數千年歲月磨洗的長城,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壁畫以抒情性、象徵性手法表現,畫面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個層次。近景以古松及明長城烽火臺、山石造型構成,山中溪水匯聚成河,寓意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遠景則以綿延不斷的群山構成,表現東方巨龍越群山,經絕壁,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的雄姿。
考慮到壁畫所在空間的限制及壁畫的高度,我將重點細節表現處理在畫面的1/2以下。中、遠景中蜿蜒曲折的城牆,要自然地與山融為一體,這就需要用雲海去造勢。我借鑑了中國畫中留白的手法,同時營造出畫面色彩的強烈對比。近景畫面中的烽火臺與真實的烽火臺高度相等,磅礴的畫面氣勢呼之欲出。
中國漆藝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朱漆的紅色作為漆畫的代表性色彩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長城頌》以紅、黑、金作為畫面的主色調,鋁箔粉上罩染透明漆後形成的暖金色,與硃砂調製後的朱漆相互呼應,沉穩大氣,且與室內建築空間協調統一。
《長城頌》沿用了傳統漆畫技法,透過在鋁箔粉上刻線來控制整個畫面造型,並多層罩染透明漆以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為了避免室內眩光干擾觀賞壁畫,我們運用了大量的材料肌理將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使壁畫達到高貴、厚重、雅緻的效果。
傳統漆板由於是木胎製成,尺寸誤差較大,材料穩定性不好,易變形且不利於防火,經過多道髹漆工藝製成的胎板自重較重,給壁畫安裝帶來很多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工藝難點,我大膽構想並透過國內專家技術論證,決定選用工業蜂窩鋁板作為壁畫的胎板,這也成為國內漆壁畫的首創。中空鋁板由於工業機械化程度高,板面組合誤差小,不僅可以減輕牆體的負荷,還解決了室內不同高度形成的溫差引起胎板變形等問題。
為此,團隊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塗料抗氧化實驗、碰撞實驗以及破壞性實驗。清華大學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援,對鋁板進行了多項測試,歷經風吹、日曬、雨淋、高溫、收縮膨脹,都不會出現問題。我們還採取了原始的方法,將板面打毛,經檢測人員用放大鏡察看,橫豎肌理均勻,確保胎板表面的附著力牢固,漆層不會起皮、脫落。
漆壁畫創作的場地是一個400平方米的室內車間,由於畫幅過大,採用了局部完成的方式。在創作過程中,為了避免一百塊漆板的繪製出現混淆,我們逐一標示了暗碼。為了保障畫面效果,我們儘量避免搬運,一塊一塊地繪製,直到最後上牆完成安裝,我們才第一次看到整幅畫面的完整效果。
從繪製草圖小稿到製作600平方米的壁畫,從放大畫稿、刻線,到用鋁箔粉為漆板鋪底、手工研磨調製顏料等,每個環節都克服了很多困難。近50人組成的創作團隊高效工作並非易事,必須要風格統一,步調統一,做到“一支筆創作”。進度就是創作的生命表,從霜葉如火到白雪皚皚,再到春暖花開,壁畫終於圓滿完工,比預定時間提前了10天。
專案完成後,國家郵政局以漆壁畫《長城頌》為表現元素,釋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紀念封;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30克圓形精製銀質紀念幣背面,設計師將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慶祝活動標識與漆壁畫《長城頌》完美組合在一起。
站在這幅鴻篇鉅製前,感慨良多。重大題材美術創作需要藝術家真正將思想情感融入時代,融入精神,才能夠準確地把握主題,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漆藝教學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次《長城頌》的創作,也是學脈的傳承。此次以漆畫參與重大題材美術創作,發揮了漆畫藝術表現語言的獨特優勢,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漆畫的獨特魅力,希望能夠以此推動中國當代漆畫的創新與發展。
(作者:程向軍,系大型漆壁畫《長城頌》作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