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四大名樓中,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都地處南方,唯獨鸛雀樓屹立在北方的山西省永濟市,這座座落於黃河岸邊的建築,始建於公元557年,當時是由一個叫宇文護的北周大將軍建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軍事瞭望,以便及時發現敵情。據說樓建好之後經常有鸛鵲飛落上面而得名,但它真正名揚天下,還是因為王之渙的這首詩《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這首唐詩可以說家喻戶曉,許多孩子上幼兒園時就能背得滾瓜爛熟。你看這首詩,沒用一個生僻字,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麼壯麗的畫面:太陽漸漸落山了,九曲黃河一路奔騰入海,而這麼壯闊的黃昏美景,全是因為詩人站在了高高的鸛雀樓上,當然了,要想看得更遠,還得再登上一層樓噢!
這首唐詩可以說家喻戶曉,許多孩子上幼兒園時就能背得滾瓜爛熟。你看這首詩,沒用一個生僻字,卻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多麼壯麗的畫面:太陽漸漸落山了,九曲黃河一路奔騰入海,而這麼壯闊的黃昏美景,全是因為詩人站在了高高的鸛雀樓上,當然了,要想看得更遠,還得再登上一層樓噢!
王之渙這首看似很隨意就寫出來的詩,其實還真沒那麼簡單。短短的二十個字,氣勢全寫出來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對仗工整,動靜結合,更主要的是後面這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給人們帶來無盡遐想。現在我們常說站得高,望得遠,視野要開啟,學習要進步,怎麼辦?就得“更上一層樓”啊,一千多年前,王之渙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話說這首《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人們都覺得它朗朗上口,意境開闊,馬上就傳誦開了,可傳誦歸傳誦,卻有很多人不知道作者是誰。唐朝是一個特別重視詩文的時代,誰的詩歌寫得好,誰沒準就能做個大官,據說當時的女皇帝武則天讀到這首詩之後,也是愛不釋手,過目不忘,於是她就問身邊一個叫李嶠的大臣:“這首詩寫這麼好,是哪位才子寫的啊,朕要好好封賞他!”這李嶠也會寫詩,一聽皇帝問起他了,他就有了私心,當即回答說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寫的。武則天馬上讓李嶠把朱佐日召來,賞給了他綵綢百匹,並賜封了他一個御史的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
自己寫的詩就這麼讓人冒名頂替了,王之渙哪裡知道?他還是沒人器重,日子過得甚至都窮困潦倒了。但這不妨礙他在民間的揚名立萬,據說自從他寫了這首《登鸛雀樓》之後,簡直就像給鸛雀樓做了個大廣告,來這裡的遊人天天爆滿,在這些遊人中,有好多都是文人。儘管王之渙已經把鸛雀樓都寫絕了,但他們還是不服氣,想和這位高手過過招,如河東才子暢當曾寫過“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登鸛雀樓》)大曆十才子之一耿濰曾寫過 “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海內,華嶽鎮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登鸛雀樓》)晚唐詩人司馬札曾寫過“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登河中鸛雀樓》),整個鸛雀樓簡直成了唐代才子們的賽詩樓,但無論哪個詩人的詩,都難以超越王之渙這首千古絕唱,你說,一個詩人做到這個份上,做不做官又如何?
如今,我們依然能看到高高矗立在黃河岸邊的鸛雀樓,當然,它已不是當年詩中的建築,那座存在於王之渙詩中的鸛雀樓早在元朝初年就毀於了戰火。現在這座樓是2001年山西永濟市根據史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的。但我想,無論新樓也好舊樓也罷,誰登上鸛雀樓,都會脫口而出地背誦出那首千古佳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王之渙,跑贏了歷史,跑贏了時間。
本頭條號"唐詩宋詞有風雲”已簽約維權騎士,嚴禁盜用,違者必究;圖片源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