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中國》透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圖為《傳習錄》劇照。
繼與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聖賢相遇對話後,“當代讀書人”撒貝南引領觀眾走進明代哲學家陽明先生的學堂,走進《傳習錄》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解讀“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諦。
昨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以王陽明《傳習錄》收官。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賢智慧,以及傳承注重實踐、實幹興邦的重要理念,在網上持續發酵。事實上,第一季11期節目期期有文化的燃點、情感的爆點,每次更新都會掀起新一輪熱議,被許多年輕人稱為“封神之作”。截至昨晚,節目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3億,抖音#典籍裡的中國#主話題播放量超14億,節目相關影片全平臺播放量超20億。著名評論家饒曙光認為,《典籍裡的中國》能成為現象級節目,即在於創作者深挖傳統精髓,鉤沉典籍裡的中國精神之源,為當代人指引征途,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
戲劇舞臺開啟,昨晚《典籍裡的中國》採用倒敘手法,從王陽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講起,回顧他從少年立志、踏上仕途,到挨廷杖貶謫貴州、龍場悟道、平寧王之亂的坎坷一生,同時也是追尋大道的求索一生。跟隨節目,觀眾跨越500年時空,得見王陽明九死一生仍心向光明,終悟得“知行合一”思想真諦的歷程;年輕人更在節目中觸控到《傳習錄》的睿智光輝。
昨晚節目播出後,中國歷史研究院研究員、明史研究室副主任解揚的一番話被許多網友轉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知促行、以行成知,陽明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主意識,肯定自我價值,成為對時代有用的人。”網友在一次次接力轉發中感悟的實為“學史力行,行勝於言”的真理。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國家,都應銘記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學以致用、實幹興邦。
其實回到節目創作的初心便可知,《典籍裡的中國》憑什麼每一期都能成爆款。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華民族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古老燦爛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一個重要奧秘即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典籍,正是中華文化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能永遠給予中華兒女精神滋養。因此,《典籍裡的中國》透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以典籍為脈絡,串聯起中華文明史的文化之鏈,以期構建深刻的文化傳播、交流的歷史圖譜。
自牛年新春開播,《尚書》《本草綱目》《論語》《孫子兵法》《楚辭》《史記》《道德經》《傳習錄》等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場。伏生一生守護和傳承《尚書》的故事,“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醫者品格,司馬遷、屈原、孫武等人深切的家國情懷,周文王、老子、孔子等古代聖賢思想的精華和內涵等——典籍裡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也一次次煥發新的光彩。
在新媒介與傳統文化的互動中,讓當代中國人與先賢心靈相通
曾有網友留言: “為什麼每一期都能點燃我們內心那團火?因為它喚醒了我們常用而不知的傳承,它讓你驀然發現,那些經典其實就記在腦海,刻在心中,掛在嘴邊,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裡。”在饒曙光看來, 《典籍裡的中國》之所以能“喚醒”基因、沸騰我們的血液,在乎融合了“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創新形式,在乎節目在新媒介與傳統文化中找到了互動的契合點。
在網友心裡, 《典籍裡的中國》留下了太多名場面。比如《孫子兵法》,其所承載的“重戰” “慎戰”的思想光輝,深遠影響後世2000多年。節目借戲劇的方式帶領觀眾推開歷史之門, “目睹”柏舉之戰大敗楚軍後,孫武勸吳王止戈為武的一幕。當孫武和伍子胥道出“這打來打去到了最後,不就是想讓百姓過上太平日子”的歷史真諦,許多觀眾讀懂了《孫子兵法》 “安國全軍”的精髓要義。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戰略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薛國安進一步闡釋: “如果我們現在面臨著對和平發展的嚴峻挑戰,一定會湧現出成千上萬個既敢戰又善戰的新一代‘孫武’,自古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根本不願意戰爭,但是也不懼怕戰爭,我們會以億萬同胞凝心之力,共築新時代的萬里長城!”
又比如《楚辭》一期,戲劇故事圍繞屈原手中的“柑橘”展開。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懷王共同成長經歷的一個見證,而且是屈原對那片土地、對那片土地上人民的一種情感隱喻,還是他對自身的一種期許。熒屏上,屈原和楚懷王從兩個愛吃橘子的孩子成長為躊躇滿志的少年,就像是並肩生長的兩棵橘樹,想為家國開花結果……可惜,一個自沉汨羅,一個客死於秦。當楚懷王“離去”,屈原大口大口吃著橘子,甚至吞下了皮,感知到人物的情緒,幾乎所有觀眾潸然淚下。也由此,屈原和“天問一號”的夢幻聯動顯得格外珍貴動人。2000多年前,屈原仰望蒼穹發出《天問》;2000多年後,依然傳承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神的中國人,已經奔赴深空,將最浪漫的詩篇寫在了宇宙之中。
用時代的新介質開拓新的傳播場,節目火了,典籍“活”了。正像節目最初的推廣詞——“中華典籍浩如煙海,兼收幷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絕如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