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朝內閣大臣徐階踐行知行合一前後的境遇真是天壤之別。踐行知行合一之前,是秉承道德戒律和做人做事的原則,直言進諫,剛正不阿,但是導致萬事衰困、被貶到福建山區,甚至被設陷阱有殺身的危險,為人為官為子皆不順。
踐行知行合一之後,學會了根據實際情況,不要什麼所謂的原則,而要不惜使用各種適當有效的“詭計”,抓問題核心:利益。匪徒盜挖銀礦,官匪一家、官商勾結,危害一方。那麼就先表面妥協,用更大的利益分化鄉村裡長,借他們的手鏟除各區域盜匪。
知行合一的實際運用往往是帶點灰色的感覺,表面上像是“說一套做一套”,但實際上是把終極目標深深烙刻在心底,過程中實事求是運用相應的方法手段,所謂“不管白貓黑貓,抓著老鼠就是好貓”。這才是知行合一。並不是我以前模糊理解的是說知道了四書五經倫理道德、規章條例,然後就嚴格按照它們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那就容易顯得死板和教條主義了。也不是看到什麼不平、發現什麼問題、學到什麼知識,就立即去打抱不平、立即去插手試圖解決、立即去施展,而是在認真“格物”的基礎上,全面觀察調研清楚之後,放下原有的片面認識和固有思維習慣以及他人的說法,根據“格物”所研究出的針對性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一事一議,量體裁衣,靈活詭譎,完整的“知”和有效的“行”相匹配相結合,哪怕是暫時看上去是拖鞋和繞彎,但實際上最終是實現各層次的目標。
放到現實生活,如果你的媽媽愛慕虛榮、喜歡攀比別人家孩子,那你就要擅用善意的謊言,為她營造物質和精神上的小奢侈、優越感和滿足感,以減少不必要的家庭麻煩和牽絆,達到大家都“好”的狀態,從而更好地為自己更大更長遠的事情和目標前進。
如果職場老闆有不良癖好,比如像嘉靖皇帝那樣喜歡讓別人帶道冠,修道寫青詞,那麼你知道這沒啥好處,浪費時間精力,於業務和公司發展不利。但是你要為了實現公司的業務目標,以及團隊和個人的工作和生存,就應該先迎合老闆的這種癖好和需求。比如有的老闆愛聽小報告,有的老闆愛面子等等,都是同樣道理。
比如雖然不能談政治,但人人都對政治有想法,而所謂政治簡單說就是人與人的關係。懂不懂政治、講不講政治、會不會玩政治,這關鍵就是用知行合一的哲學去看待和處理。看到問題背後隱藏的關鍵人物,關鍵人物的人心、關鍵人物人心所欲的利益和所惡的惶恐。然後據此採取針對性的行動。即白話講:一切都是人心,一切都是利益。此謂知與行都中和到人心上,就是心學的精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