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者說】
作者:馮亦同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慧騏祖籍江西,生於風物近江南卻有“最江南”之譽的揚州,更在六朝古都南京生活工作了幾十個春秋,集詩人、散文家、報刊編輯與出版人於一身,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文化人。這部新書《江南素描》,入集103篇散文與隨筆中,多為精短活潑、清新雋永的千字小品,像顆顆晶瑩剔透的雨花石子,蘊藏與折射作者心中那個五彩斑斕又無所不包的大千世界;即便是數千乃至超萬言的組合長文如《得書記》,蓋因出自愛書人之手,既有全神貫注的津津樂道,又章節分明,起承轉合得自然、緊湊,讓讀者如同面對和聆聽一位智者的熱忱與專心,收穫良多而不覺其長。
王慧騏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民以食為天”,從第一輯首篇《忙年》到全書的終結篇《我與菸酒茶》,專談食事近20篇,與“口福”相關的文字則更多。揚州是中國傳統六大菜系的發祥地之一,去年入選“世界美食之都”,當上了新科狀元。慧騏筆下的江南味道,從“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所代表的揚、鎮、寧出發,遍及蘇、錫、常,遠至浙、贛、皖,真所謂盡精微,致廣大;其興味之濃烈,還可以用他們夫婦從電視臺播放的廚藝節目中獲得資訊與靈感後,驅車數百公里去“嚐鮮”來作旁證。而說到“吃的風度”和美味食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忙年》中王氏家族“延續了好多年的大菜,所有吃過的人都說好。其實做法挺簡單:把雞蛋先煮熟,而後剝殼,在其嫩嫩的身上劃幾道口子,然後放進先前已燒好的雞裡,再煮它一陣,需濃油赤醬,雞的美味全入了蛋裡。這個菜我們給它取了個名字,叫‘母子會’,用它作為年夜飯的壓軸戲”;還有一個是《兒時吃食》中點名的“青菜燒芋子”:“那時的芋子,自身的材質好,幾乎不用挑的。買回家,先用冷水泡一泡,待表皮溼軟,找一片碎玻璃輕輕刮一刮;而後洗淨切片,和青菜一道下鍋,放一點水,讓芋子煮爛;然後用鍋鏟將芋子碾成稀糊狀。這樣,青菜與芋子各自的味道便相互糅合,有清香,也有潤稠。用它和著米飯吃,那叫一個‘爽’。爺爺給這道菜取了個頗形象的名字,叫‘推車下坡’,意指入口時輕鬆而滑溜”。如此平民化的胃口和細膩生動的描繪,讓我想起揚州同鄉前輩朱自清的散文。
《江南素描》所狀寫的不只是江南的美味,詩人和散文家關注與表現得更多的還是親情、友情、鄉情,散發著人生況味的江南風情與時代印記。慧騏以飽含濃烈情思和鮮明愛憎的質樸文風與犀利筆觸,記錄20世紀中葉以來的社會光影與滄桑之變,同樣盡精微,致廣大。《舊物記雜》中的“一根皮帶”,牽出作者少年時期的辛酸回憶:為給“牛棚”裡接受改造的爸爸送一根皮帶,他和弟弟無錢買長途汽車票,清早徒步出揚州城,沿著公交站牌行走四五十華里,天黑才趕到媽媽任教的遠郊小鎮。在《最後的淚珠》《由戴口罩憶及先父二三事》《雪落夜歸人》《題一張舊照》等篇什中,慧騏不動聲色地刻畫了他的雙親,新中國第一代農機專家、學科建立者及其賢內助、中學教師伉儷情深、以身作則、育才施教的感人形象與家庭生活,有許多鮮活的細節與閃光的哲思。
風聲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天下事。《江南素描》是身為報人、書人的作者行走採風在大江南北的寫生簿,也是這位詩人和散文家感悟人生與歲月的“取景框”。
慧騏小我14歲,維繫我們友誼的不僅是我們生命年輪上都庇廕過綠楊古城的斑駁與蒼翠,還有不同年代結緣於“樹人堂下”的揚中校友情;當然更長久、更堅實的還是我們自新時期以來在紫金山下、揚子江邊這片廣袤的文學熱土上同耕耘、共成長。《江南素描》是他奉獻給當代文壇與文朋詩友的最新成果,我想以作者本人早年鐫刻著他赤子初心的題為《腳印》的散文詩句來為之送行:
那一條條被我們用腳踏出來的路,才是我們留在這世上的真正姓名。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1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