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紹陽(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在五彩斑斕的世界中,紅色是最壯麗的色彩,也是中國人記憶當中最鮮亮的底色!很多畫家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努力將民族對紅色的審美心理表現出來。有的描繪形象化的符號,有的表達血與火的戰場,有的表現萬山紅遍的壯闊,這種具象的方式形象而直觀,而王林旭的“紅色記憶”現代水墨組畫在山水相逢、風雲際會的墨、色形態中,描繪出畫家心目中壯麗的河山。
江山王林旭/繪
以畫墨竹著稱的王林旭,從上個世紀90年代,就開始他的現代水墨畫實驗,用潑灑的方式,使墨、色、水互相沖撞、融合、滲透、幻化,形成一種獨特的造型、色彩和光感,營造出山勢氣韻和嵐氣浮動的效果。同時,在大塊面體現山水壯美時,利用宣紙的特點,透過水墨、色彩的滲化,呈現如毛細血管般豐富肌理的變化,傳達出血脈交融的生命跡象!
王林旭描繪紅色江山,紅色當然是主體,尤其是在“紅色記憶”系列中的《江山》這幅作品中,更是圍繞紅色做文章,把紅色與紅色、紅色與黑色、紅色與綠色這三組色彩關係,處理得強烈而又和諧。
同樣是“紅色”,由於其色彩的傾向、飽和度不同,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色塊,古人用“大紅”“玫紅”“硃砂”“朱磦”名之,其實還不止這些。在《江山》中,各種各樣的紅色形成了浩浩蕩蕩的色彩洪流,它們流淌,奔湧,相互激盪。在材質上,王林旭特別喜歡硃砂,硃砂作色,沉著,鮮明,經久不褪。硃砂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會隨著環境光源的改變而煥發不同的生機。亮光條件下,它流光溢彩,狂野似風;當外光轉暗時,它又凝重如鐵,溫潤若脂。王林旭常常調動朱磦、赭石、土黃等色彩,作硃砂之補充。作畫如名將佈陣,筆下時有“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驚心動魄。經過對紅色顏料多重手法的處理,紅色被充分啟用,一種活潑自由和深度躍然紙上!
在王林旭的畫中,墨色是用來平衡的。如果一任紅色漫舞,畫面將雜亂無章。墨色出場,乾坤明朗,洪流有序。紅色與墨色相配,是一種有力的對比,最有古厚的意趣。潑灑後,只見硃砂略淺處,有墨色浮上,如影隨形;墨與硃砂交匯處,則墨、色自然相融,化為雲錦;在紅色塊的底部,則以濃重墨色相托,姿態橫生。王林旭深諳中國畫配色“赤與黑相次也”的道理,因為黑色出現得恰到好處,該暗的部分得以暗下去,反襯出硃砂的亮,整個畫面好像有了光一樣,一下子亮堂起來,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最終呈現出的是“墨以彩亮,彩以墨華”的效果。
用綠色來呼應紅色,正如書法用筆中講究的“溫之以妍潤”“和之於閒雅”。“綠配紅”,雖有“落俗”之險,高手用之,卻能別開新境,如暖風過木,如激水融冰,有“春風泛紅綠,造化太奇巧”之神韻。王林旭處理得很老到,一是將紅色作為主色,綠為輔色,橄欖綠只是偶爾冒一下頭,處於點綴性質,又不失醒目作用;二是使橄欖綠處於中等明度上,遙看時就是一抹淺綠色,草色青青柳色黃,預示著風霜過後的勃發!
色彩自帶溫度,它是記憶的載體,紅色因為情感的代入而擁有了歷久彌新的力量!墨彩相依,硃砂的熱烈,石青石綠的鮮活,加之墨色的浸潤,王林旭的《江山》使得我們在對紅色記憶的表現上,不再是對“莽莽叢山、丹霞遙岑”的具象描摹,而是用更宏闊的意象,把生命體驗投射在物件中,為祖國河山立傳!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7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