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那提墓誌銘》,全稱《大隋真化道場尼那提墓誌之銘》,志蓋篆題“大隋真化道場尼墓誌”。志石正方形,邊長29釐米。志文19行,滿行19字,楷書。刊刻於隋煬帝大業九年(613),1952年出土於陝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該墓誌為一方比丘尼墓誌,對研究隋代佛教之發展,特別是比丘尼的佛事活動,以及隋代大興城坊裡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志雲:“法師諱那提,俗姓丁,吳郡晉陵人也……笄年悟道,乃棄俗而歸緇……可謂內教之綱維,道門之領袖者矣……仁壽四年五月廿一日,春秋五十二,終於真化道場……歸空於京兆大興縣高平鄉之杜原。”
真化道場,亦稱真化尼寺,位於隋大興城群賢坊十字街東之北。隋代尼寺大部分是由帝王、后妃、宗室出資興建,真化道場也不例外,它是隋開皇十年(590),冀州刺史馮臘舍宅所立,一直延續至唐代。唐武則天改為光化寺,神龍元年(705)復舊,會昌五年(845)廢。
志文的書法呈現出方正、質樸,結構寬博秀朗之態勢,隋統一後,南北文化的匯合明顯地表現在碑誌上。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云:“隋碑內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清通,匯成一局……薈萃六朝之美,成其風會……大開唐風。”
隋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節點上,所以其楷書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如北魏的雄渾之體,北齊的雄秀之韻,北周的精巧之格都滋潤了隋代的楷書藝術。該墓誌保留了北碑書法行筆如刀的特點,轉折處多方筆。同時,隋朝的書法至此進入了嬗變時期,在此基礎上,大興城也成為集南北文化之大成的書法聖殿。
資料來源:《西安碑林名碑鑑賞》
整理: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