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簡介:
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
節日時間為農曆正月初一,節日起源於歲首祈年祭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習俗:
貼年紅(桃符)、守歲、拜年、祭祀、舞獅,吃茶果點心、年糕、餃子、春捲、湯圓。
詩詞:
①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②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游《除夜雪》
③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文天祥《除夜》
元宵
簡介: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習俗:
節日活動有賞燈、押舟、猜燈謎、耍龍燈、踩高蹺;節日飲食上,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
詩詞:
①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②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③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清明節
簡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習俗:
節日活動有踏青、植樹、放風箏和掃墓祭祖等;北方清明時大多吃冷食,如冷粥、冷麵點等,南方部分地區清明吃青團。
詩詞:
①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黃庭堅《清明》
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③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柳永《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端午節
簡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習俗:
節日活動有劃龍船、放紙鳶、掛艾草菖蒲和拴五色絲線辟邪等;節日飲食為粽子、五黃、鹹鴨蛋、綠豆糕等。
詩詞:
①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蘇軾《浣溪沙·端午》
②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張耒《和端午》
③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
七夕節
簡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習俗: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節日飲食是巧果、酥糖等。
詩詞:
①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②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羅隱《七夕》
③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李商隱《辛未七夕》
中秋節
簡介: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八月十五日。
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
詩詞:
①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②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徵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③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重陽節
簡介:
重陽節節期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詩詞:
①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②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③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