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西)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新莽末,劉秀等起兵,經過潁陽。王霸和朋友一起去拜見劉秀,他說:“將軍興義兵,竊不自知量,貪慕威德,願充行伍。”劉秀見王霸氣度不凡,也特予禮待,說: “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不久劉秀任大司馬,任命王霸為功曹令史,帶他巡行河北。但是,當時的形勢十分嚴峻,與王霸一起投靠劉秀的幾十個人漸漸離去,只有王霸依然跟在劉秀身邊。劉秀非常感慨地對他說:“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王霸跟從劉秀平定河北。劉秀到達信陽,發兵攻破邯鄲。王霸追擊敗軍,斬殺王郎,獲得其印綬,被封為王鄉侯。王霸十分關心手下計程車兵。他對死者,脫衣收殮;對傷者,親手救養。建武元年(25年),劉秀稱帝,是為光武帝,他仍沿用漢的國號,史稱東漢。他認為王霸愛護士卒,通曉軍事,可以獨當重任,便任命他為偏將軍。次年,光武帝改封王霸為富波侯。
建武四年(28年),王霸大敗敵軍蘇茂、周建。次年,光武帝拜王霸為討虜將軍。建武八年,王霸攻打滎陽、中牟盜賊,全部攻克。建武九年三月,光武帝任命討虜將軍王霸為上谷太守,仍率領原部,捕擊胡虜,無拘郡界。
建武十三年,劉秀增加王霸食邑戶數,改封向侯,當時,盧芳聯合匈奴、烏桓,多次入侵滋事,搶劫財物,邊區軍民叫苦不迭,光武帝下詔,命令王霸率解下刑具的六千多名囚犯,和杜茂修整飛狐道(要隘名,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餘裡,古代為河北平原與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堆起石頭,撒上黃土,築起了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長達三百多里的亭障(亦作“亭鄣”,古代邊塞要地設定的堡壘)。王霸和匈奴、烏桓進行了大小戰役近百次,對於邊疆軍事非常熟悉。他多次向光武帝上書,建議和匈奴結親講和,同時建議開挖溫水漕運,以疏通水路運輸,省去陸路運輸的辛勞。他的很多建議都得到了實行。王霸命人開挖的溫水(即漯餘水,今京西溫榆河),多用於漕運軍糧。溫榆河在通州城北匯入潞水。當年從中原徵用的糧物需從溫水漕運到昌平居庸關長城一線,中間必須走潞水,而今的通州就是非常重要的漕運中轉站。後來南單于、烏桓投降東漢,北部邊疆趨於平定,沒有戰事。
在古代,溫水對北京的政治、經濟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溫水,又稱溫餘水,因幹流北側有湯山一帶溫泉水匯入,且水量較大而得名,在遼代開始稱為溫榆河。其發源於北京市燕山南麓的昌平、延慶、海淀一帶山區,有東沙河、北沙河、南沙河、清河等支流。後來,元明兩代建都北京,為了解決皇家園林湖泊與京師通漕河道的水源問題,將溫榆河支渠高梁河納入都城的範圍。明朝隆慶六年(1572年),疏通了南沙河至通州渡口的70公里河道。萬曆年間,又將小清河引入南沙河。此後,南北沙河在明朝不僅成為兩岸農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京北一條重要的水路運輸動脈。人們在今天的溫榆河流域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歷史的遺蹟,有諸多“行官”“驛館”與“驛站”。
(來源:《北京歷史故事》;作者:石勝利;圖片:原文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