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能源內容,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時值盛夏,新華社老宿舍樓著名攝影記者錢嗣傑的家中,93歲高齡的錢嗣傑正向來訪的北京博望華科科技有限公司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講述自己用鏡頭記錄下的故事。
客廳的牆上,掛著錢嗣傑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還有一幅巨大的毛主席畫像。因為聽力障礙,錢嗣傑平時很少說話,夫人陳惠嫣在旁邊高聲問他:“你有72年黨齡,是老黨員了,還記得當年的使命嗎?”錢嗣傑思忖片刻,神情篤定地說:“我的使命從來沒有改變,就是為人民服務。”
光陰荏苒,故事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被講述、記錄,一句“為人民服務”,是錢嗣傑對黨最深情的告白。
作為毛主席的專職攝影師,錢嗣傑用鏡頭記錄了中國革命以及新中國發展歷程中許多重要的時刻。解放戰爭、朝鮮停戰談判、萬隆會議、鄧小平率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等歷史時刻的珍貴照片,都由他拍攝。
錢嗣傑祖籍山東,父輩逃荒去了東北,母親在他四個月大時就去世了。父親為了維持生計,每天去松花江上撐船,而年幼的錢嗣傑只能寄養在別人家。
1946年,18歲的錢嗣傑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一段時間後,黨組織將他列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重點發展物件。“有一天,我從齊觀山手中接過油印的《共產黨宣言》和一張入黨志願書。他要我好好學習,如實填寫。”1949年,錢嗣傑懷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舉起右拳,面向黨旗宣誓的那一刻,我知道必須堅定信念,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愛崗敬業、刻苦鑽研、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我不能辜負黨對我的期望,不能辜負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回憶起入黨時的情景,錢嗣傑目光堅定。
1964年,錢嗣傑成為毛主席的隨身專職攝影記者。24小時值班,兩臺相機不離身,是他的工作常態,而此後六年的專職攝影師時光,成為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那些年,錢嗣傑跟著毛主席走遍了大江南北。毛主席參加外事活動、視察南方、重上井岡山、暢遊長江等珍貴的瞬間,都被他第一時間定格在膠片上。說起那個時代祖國各地的用電情況,錢嗣傑提到了跟隨毛主席去湖北武漢東湖的見聞:“毛主席鍾愛東湖,先後去了48次”“一盞盞小燈沿著湖岸排布著,裝點著湖面”“跟隨主席出行,明顯覺得祖國的夜晚比解放前更亮了。對普通人來說,燈越亮,越能感受到祖國的發展。”
在錢嗣傑的童年記憶中,家中沒有電燈。第一次見到電燈的情景,他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的大街小巷燈光明亮。而說起燈,他想到更多的就是拍照時的閃光燈。上世紀50年代,他曾將鎂粉充進玻璃球中,透過電子打火點燃鎂粉形成閃光來拍照。閃光燈泡不亮是常事,但最要命的是這熱得燙手的小東西有時會爆炸。
職業生涯中,錢嗣傑幾次背井離鄉,幾番直面生死。
抗美援朝戰場上,錢嗣傑經常驅車穿梭在槍林彈雨中,頭上是盤旋吼叫的敵軍轟炸機,車前可能會突然出現炮彈坑。作為戰地記者,他的每次出現都給了戰士們一個訊號:有大仗、硬仗要打了。回憶這段經歷,錢嗣傑說:“說到害怕,早忘了。當時想的都是要拍大場面,要是能有個廣角鏡頭就好了,最擔心的是膠捲不夠用。”
另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是他經歷的“克什米爾公主號”空難事件。當時,錢嗣傑作為先遣隊成員提前到了印度尼西亞萬隆,飛機失事時,他正等待著同事前來會合,可等來的卻是噩耗。之後,錢嗣傑五天五夜幾乎沒睡覺,心懷悲痛地完成了攝影報道任務。他明白,他拍下的每一張照片,都寄託著“戰友”的一份未了心願。
錢嗣傑的夫人陳惠嫣曾在新華社攝影部國際組工作,退休後又繼續做了13年的“新聞人”,70歲時才正式離開新聞工作崗位。說起職業,陳惠嫣說:“我出身工人家庭,在黨的培養下讀了大學,工作期間輾轉世界各地開闊了眼界。我從心底裡感謝黨,深知只有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工作,才能報答黨的恩情。”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和他們的故事,記錄的不僅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更體現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作者供職於北京博望華科科技有限公司)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影片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