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延河水;延河水,寶塔山。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延安,快如之何!”默誦著毛澤東同志的《四言詩》,在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的絢爛夏日裡,我終於抵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紅色聖地”——延安,此時此刻心懷朝聖者的虔誠踏步而至延安革命紀念館。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紀念館前廣場正中處巍然聳立毛澤東青銅像,底座上鐫刻著的“毛澤東”三個金色大字遒勁有力,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沿著人流前行,不遠處便是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廳。拾級而上時,一股暖流在胸膛中奔騰。
延安革命紀念館按歷史編年與專題相輔相成的方式,將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和陝北生活戰鬥十三個春秋的光輝歷程分為紅軍長征落腳點、抗日戰爭的政治指導中心、新民主主義的模範試驗區、延安精神的發祥地、毛澤東思想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定、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六個單元。陳列廳展出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有2500餘件、歷史照片1400餘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的艱苦歲月,展現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歷史。
時光不語,歷史有跡。今天,在此處凝望著厚重而深沉的歷史照片、端詳著滄桑而閃耀的革命文物,一個個聲音如黃鐘大呂、從歷史的一端傳來,一幅幅畫卷波瀾壯闊、在歷史的長廊徐徐鋪開。
“我要去延安,北上‘朝聖’寶塔山”“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這簡直是奇蹟”……聽著這些閃爍著精神光芒的金句,我在陳列大廳的盡頭彷彿看到歷史深巷處的一軸畫卷:數萬青年懷揣理想——如潮水般奔赴延安。正如詩人何其芳所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揹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一批又一批的愛國青年和仁人志士從國統區、淪陷區、其他抗日根據地乃至海外歷盡千辛、冒著生命危險闖過重重關卡奔向延安為中國革命事業“發一份熱、添一份力”。我不禁感慨,究竟是一種什麼力量,驅使那一代青年如洪流般執著地趕赴延安?
“因為延安窯洞裡有馬克思主義和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 紀念館講解員給出的答案令我深思激盪、血脈賁張。
美國合眾社記者愛潑斯坦在給他妻子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已經實實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國未來的縮影,在下一個十年裡將證明這一點。”延安,給了當時千千萬萬報國無門而胸懷“國之大者”的青年一個新的選擇。
方寸之地馳騁百萬雄兵。駐足於當年毛澤東同志時常伏案辦公的小炕桌,時鐘悄然撥回延安時期,我看到斑駁的歷史影像,勾勒出毛澤東同志藉著油燈的微弱燈光通宵達旦、秉筆直書,寫就了《實踐論》《矛盾論》《戰爭和戰略問題》等多篇哲學著作的光輝形象。1938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論持久戰》,鏗鏘有力地指出:“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穿越歷史隧道的風暴塵埃,至今猶啟深思。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
置身於一幕幕軍民大生產復原場景中,不知何處傳來一曲悠揚的《南泥灣》,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段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歲月。彼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革命根據地反覆進行了大規模掃蕩,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戰積極反共,調集幾十萬軍隊包圍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叫囂要“餓死八路軍,困死八路軍”。為擺脫困境、打破敵人的封鎖,八路軍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屯田墾荒,戰勝了重重困難,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南泥灣開闢成“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陝北好江南”,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光輝旗幟,同時創造了寶貴的南泥灣精神。
十三載崢嶸歲月、十三度輝煌春秋,一個偉大的政黨在這片革命熱土上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鬥爭,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出壯麗的篇章。這片黃土地,因此成為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試驗區”,也是解放全中國的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歷經風雨飄搖,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宛若歷史老人,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苦難走向輝煌、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奮鬥歷程。
在歷史畫卷的另一端,我佇立在紀念館正廳門前,眺望著重巒疊嶂的遠方,耳邊迴響起延安時期爭相傳唱的陝北民歌:“瓜連的蔓子,蔓子連的根。老百姓連的共產黨,共產黨連的人民。”我想,這曲悠長的民歌必將拂過上海石庫門斑駁的紅磚、掠過嘉興南湖的紅船、穿過瀘定橋那13根橫江的鐵索、拭去井岡山上那面飄揚紅旗上的塵埃,久久地迴盪在中華大地。走在紀念館前廣場,我看到慕名前來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在毛澤東青銅像前合影留念……
身後,是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面前,是光輝燦爛的正道坦途!
任憑風浪挑戰,我們,昂揚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