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的和德國分屬不同陣營。鮮為人知的是,中德在敵對之前,關係是非常好的,尤其是蔣介石和希特勒之間。
兩人在整個30年代中,透過互通訊件、互贈照片、戰刀等舉動,維持了近十年的友誼。然而這段相互傾慕的友誼,在日本全面侵華後,徹底結束了......
德國在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以後,實際上處於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
在七七事變前幾天,國民政府還派遣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作為中國特使出使德國。訪問期間,孔祥熙得到了德國元首希特勒關於維護中德合作與友誼的親口承諾。
除此外,希特勒與蔣介石的私人友誼也特別深厚,在過去的幾年裡,兩人雖未正式會面過,但稱得上神交已久。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斷絕與蘇聯的友好關係。在當時的國際上,國民政府孤立無援,急需一個強力的盟友來支援國民政府的統治,蔣介石於是找到了德國。
他曾經對德國十分推崇,尤其是日耳曼人的民族精神。蔣介石認為,風雨飄搖的中華民國,十分需要日耳曼人的民族精神。
在留學日本期間,為了徹底瞭解德國,蔣介石兩次準備前往德國留學,但最後都因革命形勢放棄了,但他仍然堅持學習德語,希望有一天可以用上。
蔣介石非常推崇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認為當下的中國需要的也是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於是他在1932年的時候,一手拿著《俾斯麥傳》,一手建立了國民政府的特務組織,三民主義力行社特務處,即“軍統”的前身。
除此外,蔣介石還將1928年建立的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科擴編為特工總部,而這一機構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中統”。
有了對德國精神上的認同後,蔣介石在現實中就一直想找機會與德國正式建立親密的合作關係。
1933年,納粹黨元首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對於希特勒,蔣介石是認可的。所以在希特勒上臺後,蔣介石直接與納粹政府展開交往,中德關係也進入了長時期的“蜜月期”。
蔣介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曾宣稱“我們需要中國的希特勒”,並認為希特勒的法西斯主義理論,就是讓中國強大的法寶。
於是,他開始模仿希特勒,利用特務組織開展恐怖統治。在國統區,國民黨特務組織不斷抓捕民主人士和共產黨人,導致很多無辜人士無端受到了迫害。
就在蔣介石行動的同時,希特勒也在行動。上臺後,希特勒為了完成自己對德國人的承諾,開始制定侵略擴張政策,大力發展軍事工業。
然而因為一戰的關係,歐洲國家對德國十分防備,希特勒想要獲得一些特殊的戰略資源,十分困難。
就在此時,蔣介石主動向希特勒表達了合作的強烈意願,兩人一拍即合。希特勒特意將魏瑪政府“佔領中國市場”的外交政策,改為“要確保從中國獲得穩定的戰略資料來源”。
在經過前期的一些合作後,中德在1936年5月,簽訂了《德華信用借款合同》。該合同是1934年中德簽訂的《中國原料及產品對德國工業產品交易合約》的完美補充。
根據此項合同,國民政府成為了德國軍事武器與資源的貿易伙伴,還獲得了德國政府借給的1億馬克。
而德國則可以從合同中得到夢寐以求的各種軍事原材料資源,尤其是德國緊缺的特礦材料。
不僅如此,中德協議簽訂以後,德國政府還派遣軍事科技人才,來到中國指導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蔣介石也憑藉不斷髮展的軍工產業,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此外,在兩國親密合作時期,蔣介石與希特勒的私人友誼也在不斷髮展。
希特勒向蔣介石贈送了德國國防軍榮譽軍刀和自己的照片,用來表達自己對蔣介石的尊重。蔣介石趁希特勒生日,特意致電讚揚希特勒,在中德友誼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作用。
就在蔣介石與希特勒“友情”不斷穩固的時候,日本政府內部徹底完成了法西斯專制體制,並明確表示要對外擴張。
此時的德國,希特勒透過頒佈“國防法”,最大限度地擴充套件了兵源,為侵略擴張做出了最後的準備。
1936年11月,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德、日在反蘇反共的旗幟下,公開建立軍事同盟,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幾個月後,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中日交戰後,德國陷入兩難境地。對於中國,德國仍然需要從這裡獲得緊缺的軍事原料。對於日本,德國不願日本繼續擴大在華利益,損害德國利益,但也不願日本實力有損,無法牽制蘇聯。
所以德國在中日全面交戰後,經過反覆思量,開始扮演起了調停人的角色。
1937年10月,德國外長通知德國駐華大使和日本駐華大使,德國政府願意作為中間人,進行調停。
然而日本並沒有停止戰爭的誠意,先後三次提出極為誇張的停戰條件,如內蒙自治、華北特殊化、上海交由國際共管等。
對於日本的條件,德國表示沒有任何異議,勸國民政府接受。就在國民政府與德日繼續交涉時,日本在南京戰爭中獲勝,這讓日本政府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條件。
而這個條件,是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時間很快來到1938年,此時日本在中國戰場上優勢盡顯。日本政府在1月的時候公開宣稱,與中國的談判已經結束。
面對難以“協調”的中日關係,德國最終做出了選擇。
2月20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正式承認偽滿洲國的地位。這一演說,實際上已經拋棄了和中國的友好關係,為日本的侵華行為張目。
然而蔣介石對於中德關係還心存幻想,派人向德國這種不友誼的行為明確表達了不滿。德國順勢而下,含糊其辭地表示在中日戰爭中,德國仍保持過去中立態度,希望中國政府繼續保持對德友誼。
蔣介石被希特勒的這一態度所欺騙,並沒有及時斷絕與德關係。6月,德國召回駐華大使,並停止對國民政府的軍火貿易,德國全部軍事顧問也一併回國,中德關係正式破裂。
然而蔣介石仍希望德國站在中國這邊,他繼續派出使者前往德國,希望說服希特勒。對於蔣介石的勸說,希特勒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正式簽訂《同盟條約》,德國政府公開支援日本在遠東地區的侵略戰爭,蔣介石對此沒有任何表示。
次年7月,德國宣佈承認汪精衛偽政權。這是對中國國家利益的粗暴干涉的行為,使得蔣介石終於忍無可忍,正式宣佈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
1941年,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兩天,蔣介石宣佈同時對德國、日本、義大利宣戰,中國與德國之間“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中德關係完全破裂。
中德關係雖然已經破裂,但希特勒和蔣介石之間的事情還沒有結束。
1942年希特勒給蔣介石發去訊息,稱要與中國締結密約,希望中國可以與德國一起,襲擊印度。
但這一次,蔣介石似乎看清了局勢,他在6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對德國路線,勿再探索為宜,不如嚴令拒絕之。”
中德關係之所以在日本全面侵華後,逐漸分道揚鑣,是因為德國在侵略擴張的目標上與日本一致,他們有需要共同應對的敵人——蘇聯。
而國民政府雖然與蘇聯關係惡化,但並不能在應對蘇聯的問題上給予德國幫助。所以希特勒從國家利益出發選擇支援日本全面侵華。
蔣介石卻從個人感情出發,對德國念念不忘,沒能及時做出反應,應對日本的全面侵華,導致在抗戰前期,國軍受到一定的影響,損失慘重。
參考資料
趙光強.蔣介石與希特勒:從親密合作到斷交宣戰[J].領導文萃,2018,(第9期).
蔡勝,王安平.二戰期間中德關係破裂原因探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第3期).
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華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南充63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