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持久戰》有多神?
大家看了《論持久戰》有沒有這種感覺:這哪裡是戰略預測和戰略規劃呀,明明更像是戰後的總結。文章整體上預測到了抗日的各個階段和結局,毛主席真是古今中外的戰略大師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全面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侵略軍長驅直入,在短短几個月時間,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繼失守。
於是“亡國論”聲音響起,覺得敵人太強大,自己太弱小,整體上悲觀論調居多。
但平型關取得大捷、徐州會戰取得大勝後,很多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覺得中國地廣人多,“速勝論”聲音多了起來。
當時絕大部分人都是片面去看抗日的局勢,看不到全域性,看不到敵我固有矛盾。而毛主席根據抗日所暴露出一小點矛盾,然後就能透過這些矛盾推論出戰爭的走向。
這是作為一位領導者所具備的才能!
毛主席曾說過:“坐在指揮台上,如果什麼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台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杆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並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毛主席顯然做到了自己所說的!
經過大量研究,毛主席花了八天九夜時間,寫出了一篇曠世奇作——《論持久戰》!
內容有條有理地告訴人們:勝利是屬於中國的,但需要進行持久戰。毛主席在文章中詳細分析了為什麼是持久戰,如何進行持久戰;也分析了為什麼最後會勝利,如何爭取最後的勝利。
《持久戰》發表後,震驚了很多將領,連老蔣都研究起來,馮玉祥自費印了三千冊,一時間給了很多士兵和老百姓的信心。
比如山東平邑縣的一位孟姓晚清舉人讀了《論持久戰》後,驚喜地說:“咱們中國又出聖人了,咱們不會亡國了。”
後來日本投降了,但很多日本將領不承認輸給了中國。而日本將領中佐山崎重三郎看了《論持久戰》後,發現裡面的戰爭哲學,承認日本確實是敗給了中國。他說:“毛澤東的抗日遊擊戰,堪稱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它是一種全民總動員的攻勢戰略,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
《論持久戰》確確實實是一篇奇作,預測出敵人如何打仗的,連敵人看了都佩服。
二、毛主席是矛盾法則的戰略大師
我們從《論持久戰》的內容發現,毛主席是使用矛盾法則的大師,能用聯絡、發展和全域性的態度去分析局勢。
別人要麼看到“敵強我弱”這對矛盾,要麼看到“敵小我大”這對矛盾,所以產生了“亡國論”或“速勝論”。
而毛主席還看到了“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等多對矛盾,而且看出日本帝國主義的固有矛盾,只需要拉長時間,那麼敵人必然失敗。
那如何可以拉長時間呢?
首先中國是具有戰略縱深這個條件,所以要用空間換時間,在儲存自己的前提下消滅敵人。這就導致不能打陣地戰,而是以游擊戰和運動戰為主。果黨前期不聽建議,經常慘敗。而毛主席看清楚這點,所以側重點放在游擊戰,並把游擊戰這個戰術問題上升到戰略的高度去實行。
關於游擊戰上升到戰略這點我重點談談!
因為毛主席根據敵我雙方的矛盾,分析抗日戰爭產生的結果為:敵人佔地甚廣(我國幅員遼闊),但敵人兵力少,所以敵人佔據的地方會留有很多空虛的地方,所以游擊戰主要不是在內線配合正規軍的戰役作戰,而是在線上單獨作戰。
又因為戰爭的永續性,有人民群眾的支援,戰爭的規模性很大,由此產生種種問題,游擊戰就從戰術範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
毛主席把持久戰分為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就用不同的策略應付。
在戰略防禦時期,運動戰是主要;在戰略相持時期,游擊戰為主要;在戰略反攻時期,運動戰又變為主要。
敵人對我們是戰略進攻,是戰略外線作戰,看起來是我們處在不利的地位。毛主席針對這種情況,他在《論持久戰》分析到:“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廣和兵多兩個長處,不作死守的陣地戰,採用靈活的運動戰,以幾個師對他一個師,幾萬人對他一萬人,幾路對他一路,從現場的外線,突然包圍其一路而攻擊之。”
毛主席利用矛盾法則,給出了防禦戰中的進攻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等策略。
文章中處處彰顯著毛主席使用矛盾法則的熟練,可以說是達到爐火純青地步。
三、“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還看到了戰爭中的政治性,“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正因為毛主席看清了這點,所以才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分清誰是真正的敵人,需要與國民黨合作抗日。
所以在輿論上必須宣傳敵人是退步和野蠻的,我們是正義和進步的(事實也是如此),佔據道德制高點,佔據輿論主動權。
所以需要建立統一戰線,需要“軍民團結如一人”,建立人民戰爭。同時不搞孤立主義,當國內統一戰線、國外統一戰線、敵國國內人民反戰統一戰線形成,那麼敵人就必然失敗。
所以要進行抗日政治動員,必須告訴每個士兵每個人民都明白為什麼要打仗,打仗和他們有什麼關係。不僅僅一次動員就夠了,要經常運動。而且要求“不是將政治綱領背誦給老百姓聽,這樣的背誦是沒有人聽的;要聯絡戰爭發展的情況,聯絡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
毛主席是位使用矛盾法則的戰略大師,《論持久戰》就是很好的證明。這篇文章經過八十多年到今天,裡面的哲學與政治思想依舊適用,值得我們去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