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孫堅都是生於公元155年,是同一時代的天下英雄,孫權生於公元182年,曹丕生於公元187年。曹操和孫權直接對戰後,曾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夷陵之戰中,孫權著實把曹丕耍了一把,印證了曹丕比孫權差太遠!
有些同學可能要疑惑了,夷陵之戰明明是劉備和陸遜打的,關曹丕、孫權什麼事啊?夷陵之戰中陸遜雖然是前線總指揮,但是整體的佈局其實孫權安排的,曹丕當時已經稱帝,在北方虎視眈眈,一舉一動完全能夠左右戰局的發展,這背後博弈的精彩程度絕對不亞於前線對陣的激烈。
孫權的長遠佈局
赤壁之戰開始,在諸葛亮、魯肅等人的謀劃之下,孫權、劉備結成聯盟對抗強大的曹操。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較長的時間,但隨著劉備奪取益州、漢中之後,孫權感受到了來自劉備的威脅,於是他不惜破壞聯盟,襲殺關羽奪取荊州。
三足鼎立是最穩定的狀態,既然孫權決定和劉備決裂,自然需要轉向曹魏,避免兩面受敵。於是,公元217年孫權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要知道孫權派呂蒙奪取荊州,是在公元219年,但孫權已經提前佈局。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劉備緊隨其後,於221年在成都稱帝。孫權從準備奪取荊州之時,就已經想到了日後將要面對劉備的怒火,所以他才提前向曹操請降。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
孫權稱臣於魏,其實是頂著很大的壓力的,曹丕向東吳求索各種奇珍異寶,孫權一一貢納。東吳大臣都深以為恥,徐盛等涕淚橫流,認為曹丕索求過甚,孫權反而勸導大臣們審時度勢。從東吳奪取荊州,到夷陵之戰結束,前後三年的時間,孫權全力對蜀,沒有受到兩線夾擊。
曹丕著了孫權的道
孫權屈身忍辱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向曹丕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劉曄認為:孫權無故請降,肯定是有緊急情況,之前孫權襲荊州殺關羽,為了應對劉備的怒火,所以才請降。
一方面可以避免我們出兵,另一方面可以向我們求援,讓劉備分兵防備。現在天下三分,我們佔有十分之八,吳蜀本來互相結盟,我們進攻一個,另一個就會救援。現在他們互相攻伐,是上天要滅亡他們,我們應該趁機出兵進攻吳國,這樣一來用不了幾個月,吳國就會滅亡。吳國滅了,蜀國就沒有外援了。即使我們和蜀國平分吳國,蜀國也堅持不了多久。
可惜曹丕說什麼,人家孫權來投降稱臣,如果我發兵討伐,這樣讓天下其他人會產生疑慮。而且曹丕不顧劉曄的反對,封孫權為吳王,為日後孫權稱帝給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夷陵之戰後,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結果卻是徒勞無功。
孫權自公元200年孫策死後開始掌權,到夷陵之戰前後,已經叱吒三國20多年的時間。而當時曹丕剛剛篡漢自立,在孫權面前,曹丕實在太嫩了,所以著實被孫權戲耍了一番,當惱羞成怒後大舉發兵,卻毫無收穫,錯過了滅吳的絕佳時機……真真應了曹操那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